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现实主义作家关注当下生活直面社会问题 ,注重内容的丰厚真实和以事件写活人物。以客观冷静的写实笔法叙写故事 ,大多以全知的视角、顺时序的结构叙写底层社会的人生 ,采取全聚焦客观型的叙事模式 ,以情节模式谋篇布局 ,大多采取枝桠式的叙事结构。他们坚持文学的大众化平民化追求 ,注重语言的生活化。他们的创作在人物难堪的处境、故事无奈的结局、分享艰难的努力等方面 ,呈现出一种沉郁而不乏温馨的审美风格 ,是“一片沉重而多情的风景”。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小说的审美品格在叙述特征、人物塑造及文体风格上,寻求内心安宁和精神平衡,以富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充满"微叹与沉默、色与香、爱和怨"的生命意象,在充满希望与绝望、坚定与犹疑、单纯与复杂等相互交织的生命审美意识中努力地记录着自我、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命流程".  相似文献   

3.
新现实主义小说以人物难堪的处境、故事无奈的结局、分享艰难的努力等 ,使其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沉郁而不乏温馨的审美风格 ,是 90年代文坛上一片沉重而多情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家,鲁迅用深髓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对他关联的那个时代做了素描.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就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凝结.遍读小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曲曲血泪的诉歌,显示了高超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从鲁迅小说作品出发,探讨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5.
小说文本深刻的内涵主要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入发掘 ,精选品位高、审美信息量大的题材及对题材进行匠心的艺术处理。小说 ,从本质上说 ,是一种叙事艺术 ,叙述是小说存在的前提 ,是决定小说审美价值的必然因素。串连叙述与并联叙述、省略叙述与双层叙述、延宕叙述与双面叙述等是强化小说意蕴、深化小说文本审美内涵的理想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汉画像看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宇光 《南都学坛》2007,27(2):23-24
汉画像石中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乐舞艺术形象,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两汉悠远雄浑的乐风舞韵,更生动地反映出汉代气势恢宏、博大豪迈的时代精神,呈现出特有的审美特征:长袖细腰的阴柔之美,张扬蹈厉的气势之美,放纵驰骋的想像之美,独具一格的技巧之美,婆娑飘逸的轻盈之美,升腾缭绕的飞翔之美。  相似文献   

7.
小说文体有它独特的本质的规定性,但小说家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往往偏离这种规定性,造成非文体化,而这正是小说文体审美张力的重要体现。小说家对于“第二视野”的描绘和20世纪影视艺术的发达是造成非文体化的主要原因。非文体化主要表现为小说的诗化和散文化、小说的戏剧化、小说的绘画化、小说的音乐化等,它拓展了小说的文体空间,而读者和批评者对非文体化小说进行接受和批评的观念亦要转变  相似文献   

8.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审美心理的整体性是指审美心理是由多种心理要素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态度是一种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的专为审美服务的特殊的心理态度,它是一种立体、动态和多层面的复合心理结构,由外及里分别是注意层、时空层和人格层。对应于审美心理过程的审美期待、审美晨开和审美弥散三个阶段,我们把审美态度的心理流程划分为初始阶段、展开阶段和效应阶段。  相似文献   

9.
王冕(约1287-1359),是元代后期杰出的诗人和画家。他的墨梅图堪称精品,图上所题梅花诗与之交相辉映,共同体现了作者作为儒者心怀天下的精神。王冕追求梅树的自然之美,一百余首梅花诗,作为诗人言志抒情的主要载体,在审美境界上,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叙事学认为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文本构成方式 ,它们也可以用来区分诗歌和散文。一般认为诗歌是隐喻的 ,而散文是转喻的。但二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抒情性较强的小说作品中 ,常常运用隐喻来构造诗意 ,丰富文本的诗意内涵。鲁迅的小说 ,尤其是那些着重用于自我分析的小说 ,正是大量运用隐喻的方式构造意象 ,蕴含着浓郁的诗意 ,显示出强烈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11.
对花袭人的审美接受随着时代意识形态的变迁而产生歧异,也由于曹雪芹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而留下了艺术空白。多元的审美内涵体现在袭人的形象中,袭人姓花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其实代表着薄命司三等"册子"中所有女儿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因其产生的时代和作者对社会深刻认识的原因而笼罩着悲剧氛围。本文就这些小说中悲剧三个特征的具体表现及其审美价值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赵树理,一生固守不变的民间立场让人叹为观止。他的民间立场,使他的创作为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寄托着作家的审美理想。赵树理"文摊"文学观、"问题小说"创作观和"大团圆结局"的美学观三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的小说以女人作为其艺术呈现的视域选择,以男人为叙事功能的承担者,以日本民族审美文化理念为底蕴,昭示了男性文化视野中女性的生存状态,表达了男性创作主体对女性对象的求致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对知青小说的审美风格作一个宏观的描述,既探讨知青小说的总体风格,也探讨在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从倾诉批判中体现的浓烈悲剧性,到苦闷感伤、悲壮高昂、绵远幽深的意境,到冷峻纪实的风格,集中展示长达十多年的知青小说斑澜多彩的风貌,从而勾勒出知青小说审美风格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18.
鲁迅是能稔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小说艺术手段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成功的运用悲剧艺术、喜剧艺术、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表达他启蒙的文学主张。他运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艺术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支配下中国人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对改造"国民性"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晚清民初小说作为当时的文学主流形态,强化着读者的情感愉悦程度,近代文化语境的变迁和小说报人面向读者的种种办刊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说审美功能的作用天地。晚清民初小说家对玉陨珠沉悲情的当场刻画,改写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强化了国人正视社会悲凉之雾、真面惨淡人生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20.
“欲求不得,不得仍求”的崇高的悲剧精神是所有悲剧艺术的重要标志。艺术家们通过悲剧艺术,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生命等主题的哲理思考。作为受众的读者,也正是在对悲剧的审美体验中,对于人的悲剧性处境和超越性人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从而在双方的情感体验中达到和谐共鸣的理想效果。由此可以说,悲剧艺术具有精神救赎的特点,救赎人类摆脱生存的悲剧性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