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发展"军民融合"高新技术创新网络是陕西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的形势和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必然选择,分析了陕西构建"军民融合"高新技术创新网络的现实基础,强调陕西继续坚持官产学研用密切结合,注重以网络经济的全新理念和模式是发展和完善陕西高新技术创新网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集群创新是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和技术升级的有效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必须和一定区域内的其他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和中介机构等主体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创新网络。通过集群内同一价值链上企业间的横向学习,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纵向学习,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互动学习等方式,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学习机制,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提高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刘景东  朱梦妍 《管理科学》2019,32(3):106-119
  在技术创新网络组织中存在两种治理机制,一种是网络行为主体之间的正式契约和制度安排,另一种是关系治理等非正式的治理机制。正式的治理机制作为协调手段被网络组织广泛使用,但他们仅仅为网络行为主体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具体指向性使这些正式的协调手段对处于契约之外的众多无法辨识的问题显得无能为力。         技术创新网络惯例是创新网络行为主体重复的交互模式,是一种非正式的治理机制。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1个创新网络41家企业的深入访谈、资料查询和文档查阅,在了解技术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的运作模式和运行状况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过程,探析和归纳出网络惯例具有行为约束、关系规范和知识建构3种治理功能。         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惯例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具有行为约束、关系规范和知识建构的治理功能,这些惯例在网络组织运行中可以有效指导组织成员的相关行为,促进创新网络中知识在行为主体之间的有效传播和共享,协调组织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网络稳定,还可以推动网络的变革和演变。网络惯例的行为约束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它影响着关系规范功能和知识建构功能,同时关系规范功能也促进惯例的知识建构功能,而创新网络通过知识建构功能促进网络创新知识的搜索引导、收集整理和复制内化,进而影响整个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         研究结果弥补了关于网络治理理论研究的一些不足,丰富和拓展了惯例在网络治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实践中也可以对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的合作行为、关系维护和知识获取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增强对技术创新网络惯例在治理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4.
创业活动的网络化组织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界的关注,网络能力作为企业通过构建外部关系获取各类资源的能力或技巧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但其作用的过程机制并未得到进一步的解释。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通过自身的网络能力占据独特的网络位置,这种特定的位置为企业带来优势创新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的创业绩效,代表网络位置的中心度与核心度在网络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发挥着不同的中介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网络合作的方式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组织发展的通用模式,针对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也迅速成了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步入新时代,数字化情景与开放式创新、平台以及生态系统等网络研究新议题交织,为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基于这一背景,研究在界定企业创新网络概念的基础上,检索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449篇文献,系统地对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进行梳理。首先,从企业集群、校企合作以及战略联盟3种不同的企业网络实践角度出发对企业创新网络进行溯源;其次,基于文献主题分析进一步提炼企业创新网络研究理论框架,提出并论述了企业创新网络的四大研究主题:创新网络概念界定与演化、创新网络结构、创新网络内部作用机制以及创新网络治理;最后,简述了中国情景下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主题,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对于厘清企业创新网络的发展脉络,推动企业创新网络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有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来解释产学研主体的个体网络现象,但已有经验证据并不稳定甚至相互矛盾。本文试图引入空间计量模型来发现我国企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结构存在空间模仿现象的证据,并利用新的网络特征——空间集聚结构修正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后考察网络嵌入对产学研区域协同创新的真实影响。结果表明:(1)关系联结规模和中介中心度有助于提高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在部分集群内协同距离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呈"S"型曲线,在控制空间效应后仅在波纹状集聚结构的环渤海集群存在结构洞与协同创新的负向关联;(2)三大海洋装备集群的集群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模仿效应,在连续性知识空间内更多的表现为邻近效应,在间断性知识空间则表现为异质效应,说明我国海工装备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已初见成效;(3)集群内空间模仿效应强于集群间,说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存在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4)整体上企业产权性质对网络结构特征没有显著影响,但具有高新技术资质和年轻企业的协同创新行为更容易受到网络结构的影响,不具有高新技术资质的企业和非年轻企业更容易产生网络模仿现象。  相似文献   

7.
运用元分析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网络强度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定量研究(57项研究的12 430个独立样本)进行了再统计分析,证明网络强度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证实了网络强度能有效促进企业创新.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网络强度分别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商业网络强度和技术网络强度均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技术网络强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大于商业网络强度.此外,还研究了文化因素、行业因素和区位因素3个调节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在传统制造业或服务业中以及在发达地区,网络强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设计与运作多个创新项目或替代方案(创新项目群)是现代企业的主流创新模式.本文运用系统论思想和GERT网络理论,通过对这一企业技术创新主流模式的剖析,揭示了该模式中各项目之间的组合规律,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群的串联、并联和混联这三种不同的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群的风险与周期评估的组合GERT网络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  相似文献   

9.
产业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控制力能够促进知识溢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竞争力离不开创新网络,离不开核心企业以及与之相伴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资源分布的分散性、创新主体行为的补偿性,以及基于历史或惯例形成的社会结构等因素促发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本文在提出核心企业控制力的概念基础上,整合产业创新网络和知识溢出相关理论,阐释核心企业控制力悖论问题,即在知识溢出效应影响下,产业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控制力一方面可能强化了核心企业对网络中非核心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使得非核心企业有可能逐渐摆脱核心企业控制。研究发现,产业创新网络中存在核心企业控制力;核心企业控制悖论源于核心企业控制力对知识溢出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其中,核心企业控制力对知识溢出的直接效应更大;关系质量和知识转移是核心企业控制力与知识溢出的中介变量,知识转移中介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网络中,企业与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之间都存在着技术、信息、人力资本等创新资源的交换,它们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作用,形成互补性的协调发展机制,本文分析了集群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产业创新网络是由产业内以创新为目的、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企业间关系耦合而成的网络.产业创新网络的演进机制是其研究的关键内容,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定量研究成果较少.文章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将产业创新网络描述为企业间以创新为目的的关系网络;企业节点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产业创新网络结构,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产业网络创新的基础,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以及企业的行为决策影响产业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基于此构建基于多智能体的仿真模型来分析产业创新网络的演进机制;中国基于TD-SCDMA标准的3G产业网络演进过程实例表明,该仿真模型能够有效反映产业创新网络演进的特点,仿真模拟是分析产业创新网络演进机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面向创新网络,将企业间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进行统一考虑,建立了企业技术联盟和一类"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动态博弈模型。在投入规模、投入比例、产品价格与创新利润等均衡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间、企业-高校间资源共享进行合作研发的条件:探讨"产学研-集成创新模式"下技术许可与合资企业2种模式的有效选择问题:研究了由企业联合体模式向"产学研-集成创新模式"进行演化的过程及条件。  相似文献   

13.
国际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亦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模式。善用此一高新技术以增强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经营必须强化的课题。对证券业这种知识型的产业而言,客户重视服务、效率、准确、安全,并能以更节约方式达到理财的目的,网络上的投资理财更是证券业者必须提供的服务。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不远,证券业者必须思考面对国外传统大型投资银行的竞争,把握网际网络这一新科技的特性,在这虚拟的新战场树立中国投资银行经营之典范。  相似文献   

14.
社交网络营销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而出现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一种营销模式,它代表了现代网络用户的需求和特点,是真正符合网络用户需求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社交网络营销不仅可以满足企业不同的营销策略,更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真正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从而帮助企业形成更加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社交网络营销能够使用户与企业产品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可使客户和消费者方便看到产品或零售店的最新消息,有效促进品牌推广,使得用户更容易接受和购买企业产品,实现市场营销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独角兽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理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中国161家独角兽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独角兽企业关系网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公司的投资与平台企业的孵化和支持形成了独角兽企业投资关系网络,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形成了独角兽企业创始人社交网络。独角兽企业这种投资关系网络与创始人的社交网络关系,推动着独角兽企业的爆发式成长与壮大。为促进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应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借助自身平台,培养孕育独角兽企业;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借助合作平台发展壮大独角兽企业;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本,培养新的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吸引更多高科技创新人才,为发展壮大独角兽企业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寿柯炎  魏江 《管理科学》2018,21(9):23-37
构建创新网络是后发企业快速进行技术追赶的重要路径。那么,针对不同的企业,构筑什么样的创新网络是有效的? 为了深化以往的创新网络研究,从知识架构的视角出发,聚焦于网络层次的合作伙伴配置,构建了以产业特征为情境条件,知识基宽度/深度为焦点企业特征,知识异质性/质量为创新网络节点组成特征,高创新追赶绩效为结果变量的逻辑模型。结论显示,有三种相应的架构类型能够获取高创新追赶绩效。此外,在不同的产业特征情境下,不同的企业分别可以采用相应的架构类型取得更好的绩效。以此,为后发企业构建有效创新网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赵炎  齐念念 《管理评论》2023,(10):105-117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参与联盟如何影响企业持续性创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2-模联盟创新网络视角,运用2009—2018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联盟合作数据和全面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探讨了中心性影响企业持续性创新的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研究发现:中心性与企业持续性创新和技术影响力均呈倒U型关系;技术影响力在中心性与企业持续性创新的倒U型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环境责任和企业韧性均正向调节中心性与技术影响力和企业持续性创新的倒U型关系;但上述关系在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和企业是否通过ISO9001认证的样本中并不相同。研究结论能为高新技术企业参与联盟决策,提升技术影响力,进而实现企业持续性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2004-2020年中国30个省级数据为样本,探讨专业化与多样化两种异质性高技术产业集聚模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差异性影响,以及创新网络对该影响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存在倒“U”型影响,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正“U”型影响;创新网络强化了高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各省市需因地制宜选择高技术产业集聚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创新网络与高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的协同作用,培育和释放创新网络在绿色经济效率提升过程中的动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企业网络能力有效测度和实证研究的不足,本文从网络愿景、网络构建、关系管理和关系组合四个维度开发和设计了企业网络能力的测度量表,运用来自中国企业的346个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方法实证检验了这些因素通过外部网络结构的中介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网络愿景、网络构建、关系管理和关系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联系强度和网络位置在两者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索能力与利用能力的有效整合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但是缺乏针对性研究。研究双元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在网络惯例调控下影响的差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技术创新网络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能力和适度的探索能力有利于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除双元能力的整体水平外,双元能力的差异不平衡和交互均衡均有利于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与探索能力相反,网络惯例正向调节利用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双元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网络惯例的正向调控作用均得到验证。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网络的稳定、高效运行,指导企业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合作创新机会,获取更多的网络资源,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