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传为千古佳话。折腰一般解为弯腰。但我认为这种解释尚可商榷。《晋书·陶潜传》记云:“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原文明示小吏告诫他的是应束带见之;陶潜厌其约束,不愿正襟事人,遂愤而挂冠。就上下文  相似文献   

2.
赏秋私语     
秋的华韵,已悄然而逝。时光匆匆,来去也匆匆。堂前雏菊已谢,门户俨然。有人说:秋是悲的,唯有秋的气息才能使之陶然,使之苍凉。陶潜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相似文献   

3.
唐朝的诗人王维与明代的书画家董其昌,生活的时代不同,但他们都崇尚禅宗哲学,在艺术上追求简约玄远、闲逸澄澹的境界,文章对他们的艺术风格的异同作了比较论证。  相似文献   

4.
屈原与陶潜漫议■周建忠屈原与陶渊明,代表了两种人生模式,或云载道文化与闲情文化之别。一般士人,往往既做不了屈原,又做不了陶渊明,只是跟着屈原愤世嫉俗,深恶痛绝地指责而不付诸行动,跟着陶渊明吟唱自赏而行动上另有所图或远离诗意。通过长期领悟屈原,揣摩陶潜...  相似文献   

5.
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其诗闲淡简远,效法前人陶潜,有“陶、韦”并称之说。本文通过韦应物中晚年在江淮等地所作的诗,讨论“陶、韦”诗思想内容的异同,并对陶、韦文道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了郭芬仿作《山居秋暝》与王维原作的艺术特点的异同,并就其不同的原因及郭芬之所以仿作该诗的原因作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韩两国历史文献为依据,从两国江陵地名之始见,两地建置沿革以及节令、宗教等风谷民情,探讨源流,比较异同,证明中、韩之江陵历史上已是东西遥相辉映的姊妹明星城  相似文献   

8.
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重要方法。天下万事万物,只有比较,才可分别其异同。古人说:“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等等,实际上都含有比较的思想。革命导师在分析问题、阐述真理时也经常运用比较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比较科学“正是由于比较和确定了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别而获得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王维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先后以诗干谒过张说与张九龄两位宰相,前者时间为开元十三年(725),后者则在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上诗张说,纯为干谒者与被干谒者的关系,并因张说未能拔擢耿耿于怀。而王维自献诗张九龄后,即与张九龄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写下了“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的诗句,以表示对张九龄的汲引之恩永世不忘。认识王维与宰相二张关系的亲疏概况,有助于对王维相关作品的具体把握与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0.
陶潜真率淳朴的风格,是他纯真高洁的人格的反映。当然,并不象有人所说,陶作的自然之美在于不事雕饰。事实恰恰相反,陶潜十分精于雕琢、修饰。本文拟从陶潜迭字的特点,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从王维及第之前、贬济期间、任右拾遗前与知南选后四个阶段,可以全面具体地勾勒出他隐逸念头表露的过程及隐逸行为出现的轨迹。隐逸思想几乎贯穿了王维的一生。而儒、道、释三教思想对王维隐逸思想的形成虽呈多元状态,却不表现出阶段性,它们都一以贯之对王维隐逸思想起着作用。对王维隐逸思想应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不能概之以消极避世。他半官半隐期间,并非万事不关心,亦并非与世隔绝,而是用世之心始终未泯灭,始终坚持儒家“施仁布义,治国济人”的政治理想。当然,王维隐逸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及阴暗面,我们也要历史地看待。  相似文献   

12.
王维与李商隐都是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都以诗歌著名,而他们包括碑铭文在内的骈文,同样超群拔萃。总体上说,二家碑铭各具面貌,王维臻于雅而商隐偏于华,是唐代碑铭文的两种范式。然二家也有相近之处,即入世儒宦之碑铭雅韵古朴,出世僧道之碑铭华辞流荡。  相似文献   

13.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重妙悟、倡兴趣、标举盛唐“气象”,极崇李杜,亦激赏孟浩然,独于王维很少涉及。拟从严氏理论与王维诗歌的离合入手,浅论《沧浪诗话》不论王维的原因:在根本上,严氏的用世之志与王维诗中佛理禅意具有隔阂;在风格上,严羽推崇雄壮之美,激赏李白的豪迈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而对王维诗“不落人间声色”处,则有意排斥;就人生体验看,严羽身处季柬,布衣一生,其个性气质、人生境遇与身处盛唐、“富贵山林两得其趣”的王维迥异,而更接近于“不才明主弃”的孟浩然。  相似文献   

14.
陈献章的心学汲取了陶潜的超然人生境界与邵雍的求适求乐精神,从而构成了其融儒释道于一炉而终归于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人生态度。同时他又容纳了孟子养气的理论,从而使其具备了一股傲然之气。  相似文献   

15.
论王维的乐府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维现存乐府诗共103首,主要由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构成,而在这两大类乐府诗中,又有古体乐府与近体乐府之别。王维的古体乐府,以五古、骚体与七言歌行最具代表;其近体乐府的体式之多与数量之众,连“诗圣”杜甫也难以与之并论。从新题乐府的角度而言,王维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新题乐府的诗人,并对杜甫、元结、元稹、白居易等人产生着较为直接的影响。王维乐府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大都属于“乐章”的范畴,即能入乐歌唱而成为歌诗。  相似文献   

16.
自然观是王维隐逸心态的基础,庄禅思想的影响是主导,儒家思想的彰响是契机,时代的隐逸之风是王维选择隐逸方式的重要依据。在此隐逸心态和隐逸风格的影响下,王维的诗作呈现出旁观型、参与型、融合型三种态度,形成独具一格的诗风。  相似文献   

17.
静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同时诗人也善于描绘动态.静可以分无声之静与静态之静、有我之静与无我之静;动可分为声响之动与运动之动、客观之动与主观之动.王维的山水诗以禅入诗,以静为主,动静结合,静而不死,动而不张,理境交融,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王维一直心存辞官归隐之心而终未归隐,这种矛盾的思想,可以从<维摩诘经>中找到答案.从俗谛的角度看,王维的处世之态是亦官亦隐.从佛教的角度看,王维的立场在生佛之间,既在生又在佛,既不在生又不在佛.这就是居士.王维视维摩诘居士为楷模,一生效法维摩诘.力图整合出家不出家的两条道路,整合出世入世思想,"在家而重出家之美,深其恼耳",这正是他的苦恼所在.王维一生都在寻找合理的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追求精神的自我主宰,企图通过奉佛参禅寻求精神出路.这种苦闷、彷徨与探索,最终被他诗化了.  相似文献   

19.
从对元人散曲咏屈原的作品中发现,元人对屈子素无好感;并由此出发,描述了以屈原、陶潜、范蠡、张良为代表而反映出的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几种人生模式,意在比较分析中,来表现出屈子人格精神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0.
<正> 王维籍里考辨关于王维的籍里,《旧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唐才子传》云其为“太原人”,乃就其郡望而言。王维胞弟王缙,官至宰相,《新唐书》本传云其“本太原祁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当无异议。至于王维实际籍里,即其家在何处尚存疑义。王维集中著名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题下自注:“时年十七。”该诗系作者重阳日在异乡思念家中诸兄弟而作,题中所云之“山东”,当其故乡,即其十七岁出游时弟妹们所居之处,王维少年时期当亦居住在那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