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华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2):5-9
在《水浒传》出现之前,中国侠义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侠的出现和侠义观念的流行;侠义文学的出现;侠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元末明初,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成功的长篇侠义小说《水浒传》。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水浒传》都为中国侠义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在题材选择、主题提炼、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创作模式诸方面,对后世侠义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立鹏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
话本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的兴盛不仅使宋朝之前的小说范围得以提纯,而且由于作者、读者(听众)的变化,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初步完成了从补史到传道、从实录到虚构、从故事的载体到道德化身的过渡,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并诗属于小说体裁,本文从八个方面说明其理由;同时论及《桃花源记》并诗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葸琼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1-33
北宋古文家苏辙,以其散文创作实绩,赢得了不朽的盛名。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其散文都得到了人们应有的重视。在唐宋八大家中,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审美趣味的变迁,苏辙的地位尽管有所升降,但其对散文创作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长的时间内 ,研究中国小说史者 ,大都是根据世界的通论 ,把小说史的源头仅仅溯到神话传说。考察中国小说发展演变的轨迹可以发现 :神话传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不能占主要地位 ;寓言故事在小说发展史中可占一定位置 ;中国的史传文学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应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试论《娇红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成直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娇红记》是受到现代中国小说史研究者冷落的作品。本文从其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认为它是元代最好的文言小说,对唐传奇作了重大的发展,并联系宋、元白话小说发展的情况,肯定它在整个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委婉语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不仅标志着春秋时代委婉修辞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也标明了我国委婉修辞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它们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修辞学史上重要的一页,有着导夫先路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从日军策划常德作战的原因及过程、日军实施常德作战的战术原则、中国军队参加常德会战的情况、日军占领常德后在确保常德和再占领常德问题上的争议等方面,论证了常德会战在抗日战争史及日军侵华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长河里,《鼓掌绝尘》占据着某种源头的特殊位置。它既是继《金瓶梅》之后对世情小说的新发展,又是古代白话小说由短篇向中篇过渡的重要一环,开创了中篇小说的新体制。尤其重要的是,《鼓掌绝尘》开创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之风气,在创作思想、创作模式等方面对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世的世情小说、讽刺谴责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应当在小说发展史上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11.
罗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8(2):101-107
董仲舒对儒家教育传统起着承前启后作用.他不仅是汉代文教政策理论的奠基者,教育立国论的强化者,而且还是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理论的再创造者,经学和经学教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2.
程小青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58-61
《金瓶梅》移植《水浒传》里集中写武松的那一段故事,然后把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敷衍铺张开来。但是,由于该书不再是以武松为主角,也无意表现其英雄本色,所以,在情节安排上,大量压缩、删减原书中武松的英雄事迹,有意淡化他在读者心目中的高大光辉形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就有了看似细微实为重大的改变,即明显地对武松加以"矮化"。 相似文献
13.
刘方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84-87
《水浒传》有很多食人情节的描写。这些情节从一特定角度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现实残酷的、非人性的一面,表现出小说反映历史现实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但《水浒传》作者将此种情节与英雄形象相联系,在创作主体倾向性上缺乏应有的批判性,是小说在情节处理上的失误。它反映了作者人性观念的缺陷,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落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崔素花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70-73
汉英两种语言千差万别,在社会符号学所划分的语言符号的三类意义中,言内意义的可译度相对较低。文章分别从语音、词汇、句法层面,对沙博里《水浒传》英译本中言内意义的翻译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有时为了用地道的英文传达出原文的主要信息,有必要放弃一些汉语所特有的言内意义,但总体来说,通过应用各种翻译技巧及补偿手段,译文可以再现原文的言内意义,实现功能对等,达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5.
胡竹安先生的《水浒词典》是一部重要的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专著,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在收词、释义与义项上还存在一些缺憾之处,我们依据《水浒》及其它语料,对这三种情况分别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16.
王同书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3):73-76
以文物史料论证《水浒》作者施耐庵为元末明初人,与抗元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同乡,为"泰州白驹场人"(白驹今属盐城大丰市),介绍施的生平和重要诗作,并附《施耐庵新传》。 相似文献
17.
陈彦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6-9
《水浒》尊崇道教但并不膜拜、贬抑佛教但绝非妄加诋毁。小说中的一佛一道虽说多有不同、各自为政,却一样承负着劝善惩恶、指点迷津的神圣使命,共同构成此书的宗教理念。也正基于这种神秘更兼睿智的劝诫意图与使命意识,小说中的道释二教始终保持了文化格局上的守衡态势。 相似文献
18.
李卫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2-46
《水浒传》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其中描述的一些司法活动反映了我国古代司法文化的主要特点司法人员徇情屈法,司法判决不拘泥于律条,司法体制依附于行政。这些特点是由古代中国特定的集权政治和法律的伦理精神决定的,并且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翟建波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4):56-65
大量使用宋元时期的方言俗语,并成功地用之于人物塑造,环境描述,是《水浒传》的一个艺术特色。其中有关出行的俗语,有关逃亡的俗语,有关婚丧的俗语,有关家庭、邻里、宗族的俗语,有关交际的俗语,有关酒的俗语,有关衣、食的俗语,有关财宝的俗语,有关岁时、天象的俗语,有关鬼神、禁忌的俗语,有关职事、生产、经营的俗语,多直接来源于宋元时期的民俗事象,揭示着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着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分类解释之,可供汉语研究、文学创作之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