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 李自成牺牲前后大顺军两大集团军的动向 李自成在通山九宫山区牺牲了。当其陷身绝境时,李过、高一功、刘体纯、郝摇旗等大顺军百战之雄都在哪里?为什么不来援救自己的领袖?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及其它有关问题,就得弄清这一时期整个大顺军的动向。自从清军对陕西钳形攻势大举发动后,大顺军基本上便被分隔为李自成率领的关中主力集团军和李过、高一功率领的陕北集团军。随着大顺军抗清战争的一再失利,这两个集团军彼此之间的距离愈拉愈远,终至各不相顾。直到李白成牺牲后,阿济格率领着八旗兵北归,这才又有了重新互相靠拢的机会。 先说由李自成亲自率领从西安撤退,停内乡、邓州,溃败于武昌、富池口等处的原主力集团军。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有三种社会矛盾:一是阶级矛盾,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是民族矛盾。这三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哪一个是主要的?我们认为要具体分析。一、从清军进关到李自成农民军主力失败(1644——1645年),这一阶段满汉地主阶级和农民军之间的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当时,亡明官僚地主正在进行着种种推翻大顺政权的复辟活动。他们钻进起义队伍,用封建意识改造农民政权,他们窥伺时机,组织反动武装,听到大顺军放  相似文献   

3.
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几十万大顺军攻克北京,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朱明王朝,明末农民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大顺军占领北京仅有四十天就被迫撤出,又由山西退居陕西,第二年又退到湖北,起义军力量遭到削弱,李自成也因地主武装的猝击而死亡。  相似文献   

4.
同治九年正月十一日刘松山身死,清军内部混乱,马化龙又得到临洮、靖远回民军来援,陕甘回民军趁势分途进攻,清军伤亡甚重。清军雷正绾、周兰亭、徐文秀、张文齐等四军的粮路被截断,四路清军同时溃退。回民军收复各处战略要地。陕西回民军首领马朝元率军出宁夏,进攻陕西的鄜县、甘泉、韩城、郃阳;崔伟率兵进攻陕西的邠州、长武;马正纲进军渭北,攻取蒲城、富平、同州、朝邑;北路金积堡的回民军南取预旺,北占定边,全部战局为之一变。 这时左宗棠困守平凉,手足无措,曾一度密令清军全部从金积一带撤退。清政府得知清军溃退的情况,严斥左宗棠说:“金积  相似文献   

5.
一六四四年三月,大顺农民军开进了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但不久农民军功败垂成,被迫退出北京。久居关外的满族王公贵族窃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次年秋冬,大顺军与南明政权联合起来,进行了有名的“联明抗清”斗争。后来大西军也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联明抗清”前后近二十年,对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农民军联合包括明王室和大部分汉族官僚地主在内的各阶层,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清斗争。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一斗争失败了。怎样评价这一史实,目前史学界尚有分歧。这里,我们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644年3月,在农民军的凌厉攻势下,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接着,关外的清朝满族贵族在吴三桂的勾引下,定鼎北京。从此一直到1663年清军攻破农民军十三家军的最后据点茅麓山止,二十年间,清统治者在进行民族征服战争的同时,推行了极其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诸如圈占汉人土地,下令汉人薙发和改穿满族衣冠,强迫汉人“投充”作满族贵族的奴仆等等。清军所到之处,对当地人民实行民族屠杀政策,如曾在扬州、桂林、昆明实行屠城,就是汉族地主也不能幸免。所有这些,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强烈反抗,使民族矛  相似文献   

7.
“西山十三家”的三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易代之际,李自成余部转移到三峡地区,联合当地武装力量,组建了著名的"西山十三家",又称"夔东十三家".他们继承了李自成时代大顺军的优良传统,坚守民族气节,与清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以自己的生命去实践民族大义;同时,他们保境安民,修养生息,对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顺治二年(1645)到康熙三年(1664),"西山十三家"十数年如一日,战斗于三峡,生息于三峡,辉煌于三峡,颠覆于三峡,表现出浓烈的"三峡情结".  相似文献   

8.
新语丝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是明末农民战争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但是大顺军在北京仅仅四十三天便被迫撤离,李自成本人也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遇难。光辉的顶点,失败的起点,留给后人的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导致大顺军退出北京的原因在哪里?那就是战略错误和人心向背的变化这最基本的两条。  相似文献   

9.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几经交战,终于问鼎中原.大顺军之所以不敌八旗军,除了李自成决策层素质欠缺与大战略失误以外,也与其不注重军器作战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红夷炮的制造与大规模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16 4 4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 ,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几经交战 ,终于问鼎中原。大顺军之所以不敌八旗军 ,除了李自成决策层综合素质欠缺与大战略失误以外 ,也与其不注重军器作战方式的变革 ,如包括红夷大炮在内的火器的制造和大规模的使用有关。而清统治者的军事政策却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1.
1644年四月,清兵进入山海关,从此揭开了遍及全国、持续二十余年的抗清斗争.初期,全国的抗清力量远远超过清军:从军事力量上比较,大顺军余部四、五十万人,大西军余部一、二十万人,南明政权有上百万人,而清军入关时“多尔衮亲率十四万清兵向山海关进伐”(这十四万人,包括关外降清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祖大寿等人的队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手中有四、五万军队,共计不过二十余万人;从地区上比较,清占据着东北、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而抗清力量却占据着全国大部分省区;从经济力量上比较,北方远远不及南方富庶、物质力量雄厚.更何况这场斗争的初期带有较浓厚的民族战争色彩,不愿受奴役和压迫的人们在全国各地(包括清军占领区)自发地,分散地和集结地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对比如此鲜明,力量这样悬殊,为何抗清斗争最还失败了呢?笔者拟就此试论.  相似文献   

12.
宋献策是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谈迁《国榷》卷100、彭孙贻《流寇志》卷9等都载: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大顺时,以宋献策为军师。《国榷》卷102记崇祯十七年七月事又云:“是月,李自成大封贼党,开国大军师宋献策□□侯。”(中华书局标点本,页6134) 关于宋献策的下落,清初几种专门记述明末农民起义的史书里,没有明确记载。在近人的有关撰著里,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说他是被清军俘虏后不屈遇害的。  相似文献   

13.
明崇祯17年(1644年)3月19日,晚明封建中央政权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下覆亡,随后清兵由山海关进入华北,攻城略地,其势甚为凶猛。农民军溃退,明官军败逃,民族危机十分严重。同年5月4日马士英、刘孔昭等遗臣在南京拥戴福王朱由崧继位,年号弘光,建立了南明小朝廷。顺治2年(1645年)5月,清军攻破南京,灭了福王政权。6月8日潞王朱常淓在杭州“监  相似文献   

14.
关捷  关伟 《东方论坛》2007,(4):104-109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辽东半岛上进行多次陆战,其中析木城之战是清军保卫海城,日军进攻海城的关键一仗.清军在经过激战后撤走,日军取胜.此战日军以指挥统一,互相配合,武器精良等原因取胜.而清军虽来自各部,互不统属,没能协同作战,是败走主因,却不能因此简单地说清军"毫无战斗力","军纪荡然",也不应该称丰升阿、聂桂林"闻风即溃,骚扰不堪".对清军作战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一六四四年,以满族贵族为主的清统治者占领北京后,一面疯狂镇压农明军,一面企图用武力在全国建立自己的统治。明末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面对新的形势,采取“联明抗清”的斗争策略,继续战斗了二十年,为我国农民战争史谱写了新的篇章。一、农民军的“联明”主张是怎样提出来的有的同志说,大顺、大西军余部“‘联明’是汉族官僚地主阶级对农民军进行欺骗、引诱、腐蚀和拉扰的结果。南明统治集团之所以要拉扰农民军,并不是为了要联合农民共同抗  相似文献   

16.
大顺政权军力十分有限;没有把当时先进军事技术的代表─欧式红夷大炮的制造、使用以及作战方法的变革提到日程上来。因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说明,军事科技尤其是火炮技术的落后成为大顺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洪焕椿同志在《清初农民军的联明抗清问题》(载《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五期)一文中,认为“清军进关后的阶级矛盾仍然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清初的抗清斗争,不是汉族反对满族的斗争,而是农民阶级反对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革命战争”;而“农民军在斗争策略上从一开始就犯了‘联合明室’的错误,使抗清斗争造成惨重牺牲而终于失败。”我认为历史情况远比以上所说的曲折复杂。现就两个主要问题:一、清军入关后的阶级斗争形势与人民抗清斗争;二、农民军的联明是斗争策略上的错误吗?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推翻了明王朝。六月六日,以上睿亲王多尔衮为代表的满洲贵族,带兵进京,夺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十月三十日,清政权迁都北京。翌年六月八日,清军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清政权,为什么能这样迅速地夺取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为什么又能站住脚跟,为后来顺治、康熙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回替这个问题,原因是很  相似文献   

19.
乌兰布通之战是一场胜负未明的战争。此战清军伤亡多于准噶尔军,而且在形势对清军有利的情况下,致使噶尔丹逃逸,失去一举歼灭的机会,导致康熙三次亲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20.
杞县《李氏族谱》之李岩疑辨秦新林明末大顺军中是否确有李岩其人,早在清初就有过争论。1978年,顾诚《李岩质疑》一文发表,争论再起。主张确有李岩其人说者,主要有三种议论:一是杞县《李氏族谱》中之李岩即大顺军之李岩;二是砀山县李举人即李岩;三是李岩在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