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巨大,但外资在我国各地区的分布极不均衡,且呈现出区位转移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区域分布的现状,找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转移的因素,包括入世保护期结束的新变化、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由集聚走向外溢、外资产业价值链的调整以及产业转移推动外资的区位转移。并对吉林省加快引进外资提出了加强服务业外资的引进、以东北亚合作为基础重点吸引日韩资金、发挥优势产业的引资能力和继续改善投资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引进外资是各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外资的规范和监管,尤其是对涉及到国家产业安全战略等重要领域的外资监管,更不容忽视.文章对美国开放的产业投资政策的由来和演变进行了梳理,在探析美国竞争性产业的产业投资政策的基础上,分别从美国国防工业安全纲领、外商投资调查法以及备案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三大调控指导框架层面,解构了美国国防领域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安全战略及其监管模式.文章同时剖析了与我国产业安全战略相关的外商投资政策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政策及其监管体系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FDI对安徽产业结构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产业结构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在安徽的产业分布情况,得出结论: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扩大了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外资工业的结构性倾斜助长了消费品工业的过度扩张;提出通过发挥优势和引导外商的投资来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跨国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对外投资的动因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重点。而东道国的外资政策则是根据学者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结论而发展变化的。东道国外资政策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激励性的优惠外资政策;投资促进性政策;强调产业关联性政策。研究显示,执行与出口促进贸易政策相一致的FDI输入政策的东道国在利用外资方面比较成功,而执行与进口替代相一致的FDI战略经济体则没有从FDI获取太多利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FDI的污染密集产业跨国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对污染密集产业跨国转移现象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协整方法实证分析了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对中国的环境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外商直接投资没有显著的污染产业转移偏好,但在部分产业中确实存在污染转移现象。根据协整分析,FDI与中国的环境污染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FDI的引进没有加重中国的环境污染。建议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实行鼓励、限制或禁止政策,加强对外资污染密集产业的环境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商投资政策的放宽限制,外资的进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以制度变迁作为大背景,回顾了中国引进外商投资的历史变化,讨论了不同阶段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揭示了变化所反映的外商对待在华投资的态度,提出了制度变迁背景下我国引进FDI的建议与对策,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性化外资政策、培育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开放资本市场及构筑防范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哈萨克斯坦外国直接投资的演化及产业发展的变革,其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哈利用外资增速较快,但是波动较大且外资进入的行业集中.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企业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机会很多.文章从哈萨克斯坦外国直接投资的水平、来源国家、行业分布、主要方式及投资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领域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来进行分析。市场规模和人均收入 ,经济发展水平 ,劳动力成本 ,累积的外商直接投资 ,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因素 ,投资促进。外资的大量进入 ,通过增加资本形成 ,扩大出口和创造就业等途径 ,推动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 ,经济的快速增长 ,又将提高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扩大市场的容量 ,并有利于改善外部环境 ,进一步扩大外资的流入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日本外资的引进集中于优先发展重化工业而导致产业公害的产生,随后公众的觉醒和日本政府及时的调整使日本的环境重新洁净.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环境的变化与日本外资政策以及产业结构的几次调整是分不开的.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日本1970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我们可以从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与协调中的历程中找到一些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日本"产业空洞化"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空洞化"问题是当今日本朝野颇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从"产业空洞化"的定义、衡量标准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明确指出"产业空洞化"是一个炒作大于现实的话题,其有限的空洞化问题的根源也在日本自身,在于日本经济的固有弱点和保守的对待外资的政策,经济的持续低迷、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新经济发展滞后又加剧了日本的恐慌.  相似文献   

11.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我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所面临的趋势。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各项优势,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在有条件的领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提高本国资金的运作效率,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文章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简述了促使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因素,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前二十几年国际直接投资对广东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直接体现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对经济总量GDP、进出口等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相应的还间接影响政治、社会、个人和文化的现代化。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应该适度调整利用外资投资方式、加快第三产业的吸引外资力度、处理好国际直接投资与民族工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2-2007年的数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是互补的,即对外直接投资为出口创造型和进口创造型,故要采取各种切实的政策措施来鼓励对外直接投资,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在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要统筹考虑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结构、区位及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中美贸易差额的形成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十分重要的原因。通过形成中美贸易差额的商品构成发现两国贸易不平衡主要源于制造业贸易,中美制造业贸易顺差与中美贸易顺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同比增长,而这一时期70%的FDI投资于制造业,其中以日本和韩国的投资额居前列。可知中美贸易失衡与中国在这一时期承接日韩两国产业转移具相关性,从制造业角度对产业转移与中美贸易失衡的关系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5.
对外直接投资和引进外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资源、享受经济全球化利益的重要手段。两者应同步发展、相互促进。而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滞后,政府激励政策缺位是主要原因。通过分析税收激励政策的特点与效应,以及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为如何制定税收政策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准确统计外商直接投资是正确估计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之一。招商引资指标考核、免征进口关税的优惠条件 ,以及企业错漏申报、未及时验资等是导致现行外商直接投资统计方法在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之间产生显著偏差的主要原因。规范外商直接投资统计方法、加强投资物品进口审核和外汇资金流入监管力度、完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和外资外汇登记工作是改进现行外商直接投资的统计与管理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污染产业国际转移日益频繁,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依据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基于M&W污染密集型产业分类方法,利用中国2007—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对外贸易、FDI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FDI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我国环保政策对于防范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是积极有效的。依据研究结果,从环境规制视角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国际油价冲击和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出口贸易量的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选取与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元区主要国家、金砖国家及东盟地区国家,构建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国际油价及他国进出口贸易量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认为,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均有影响,油价上涨对中国进口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效应;美国、日本进口增加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负效应,相反,美国、日本出口增加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并且两者都对中国进口贸易抑制作用显著;中国外贸对贸易伙伴国进出口贸易波动的反应比对油价波动的反应更加显著。因此,国际油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中国进口,阻碍中国出口;美国、日本两国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显著,美国、日本进出口冲击均对中国进口贸易更具影响力,但是相较于美国、日本外贸冲击,国际油价对中国国际贸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日本许多企业勇于直面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展开国际经营战略,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本文将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原因、以及跨国经营战略等三方面对日本企业的国际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