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技与道的关系是庄子哲学尤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庄子的道既是本体论、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实践论。庄子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庄子的技不同于以动力机械为特征的现代技术。而是更多地与艺相通,与个体心灵的创造性相关,能在超越层面上与道合一而游于自由之境。技低于道,但能载道,道又是技的出发点,亦是道的升华和飞跃,技与道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出神入化、得心应手的技艺操作所达到的技道合一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的自由境界.而美也因此成为实践活动的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对待"道"和"艺"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道"艺"合一.他认为"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是庄子思想的灵魂.同时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为达其目标必经分解同合之途.其一,"以道观分",庄子的意思是,"分"与"成"是同一过程,不是"分"之外另有"成",也不是"成"之外另有"分",而只不过从一方面看是"分",从另一方面看是"成"."成"与"毁"亦然.庄子有关"分"、"成"、"毁"的论述是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设计思想的总结.其二,"不同同之",庄子的意思是以道观人察物,万物虽种类不同,形态万殊,但其根本之道是同一的."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就是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创新的目的."道通为一"是将个体的"分"与整体的"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分有合的境界,这是庄子技术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庄子技术思想博大精深。在庄子哲学里,“道”是世界的最高本体,也是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道通为一”是庄子技术价值创造的本体论基础,“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以天合天”是人工巧夺天工的要旨。庄子最早意识到技术的两重性,反对“以物易性”,是技术异化思想的先知先觉者。庄子奉行以“道”释“技”、假“技”求道、由技而道、“技进乎道”的基本立场,追求技术的艺术、审美和养生价值,认为技术价值的真谛不是功利,而是“体道”、“得道”和“成道”。  相似文献   

4.
庄子审美化的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反驳庄子反知的观点,通过对人们经常误解的两则寓言的现代阐释,认为《庄子》反映的是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技术观不同,庄子反对扭曲人性的工具化技术,并不反对符合“道”之技。结论为:庄子将技术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还原了技术的本质,赋予“技”以审美意义。庄子审美化的技术思想对于现代人摆脱技术片面的功效追求,以及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子对技的态度具有两面性:就人占有物之层面持否定态度;就技通往艺之层面则持肯定态度。对庄子的这种态度需做具体分析,就后者而言,庄子强调的乃是个体独特的"身体知识",是人与物的相互交融,在人与物的相互交涉下,人则进入道的境界。道的境界乃是顺从自然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6.
庄子对技的态度具有两面性:就人占有物之层面持否定态度;就技通往艺之层面则持肯定态度.对庄子的这种态度需做具体分析,就后者而言,庄子强调的乃是个体独特的"身体知识",是人与物的相互交融,在人与物的相互交涉下,人则进入道的境界.道的境界乃是顺从自然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7.
在对待“道”和“艺”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道”“艺”合一,他认为:“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是庄子思想的灵魂。同时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为达其目标必经分解合同之途。其一,“以道观分”,庄子的意思是,“分”与“成”是同一过程,不是“分”之外另有“成”,也不是“成”之外另有“分”,而只不过从一方面看是“分”,从另一方面看是“成”。“成”与“毁”亦然。庄子有关“分”、“成”、“毁”的论述是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设计思想的总结。其二,“不同同之”,庄子的意思是以道观人察物,万物虽种类不同,形态万殊,但其根本之道是同一的。“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就是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创新的目的。“道通为一”是将个体的“分”与整体的“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分有合的境界,这是庄子技术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道是庄子哲学宇宙的本原和运行根据,万物从生成到发展受道的控制,人的自由和道的主宰性相矛盾。按照庄子一元论性质的哲学,道生万物,物质发展产生思想,思想的出现使人获得自由。自由是思想纯粹形式的无限可能性,此时,思想主体与思想对象完全融合,得到自然而然的存在,实现逍遥之道。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道论,具有一种对传统及世俗的以贵贱有等、上下有别为精神的社会等级秩序观念予以颠覆和解构的理论因素。从人性的真谛便是自然性出发,庄子强调各种社会关系及规范都是对人性的桎梏和斫伐,并意识到人人平等不仅是自然所赋,也是人性的本质要求。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表面看,这仅是精神的自由,但庄子的自然主义与自由哲学一旦与社会政治话语相衔接,必然走向政治自由的诉求。庄子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对平等、自由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是中国古代个人意识觉醒的标志,其所包含的对君主专制政治的批判与声讨精神乃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对人本性的洞察以及对自由的体认和追求,构成了<庄子>①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庄子肯定"物性"而否定人心人性,乃在于他对自由的追求.对于自由,庄子同样有其自身独到的体认,并提出以"吾丧我"的方式去实现."吾丧我"是解读<庄子>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初,王蒙在小说创作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胆尝试。他的意识流小说既具有现代派小说的基本特点,又融入了民族的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以中国式的人文精神,从现实的感受出发来规范意识的流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意识流"。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道路依据他的生平际遇可概括为两个时期: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北宋积贫积弱,改革举步维艰,使他不得已用诗歌抒发自己忧患之情;后期的创作是“穷而后工”,晚年罢相以后,他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所建树。他从”不平则鸣”到”穷而后工”的转变,有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等原因,并受其个性因素的影响,是必然的,有典型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船山在诠释《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时,以孟子提及的“仁术”一词为线索,对于宋明儒学中关于王霸之辨的争论及心性义理的探究加以反省,并针对宋明儒学在培养政治人才方面的不足,对于儒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设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纵观汪毅夫先生的《闽台缘与闽南风》认为:汪毅夫先生将考据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应用得娴熟自如,作者的学术视野十分开阔、敏锐,文风笃实温厚,还有着学术研究十分可贵的率真与实事求是的风格,同时充满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西北乡土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的乡土诗有两组意象体现了诗人在情感上的深刻体验.一是围绕"家园"的一组意象,一是围绕"在路上"的一组意象.诗人借助可感的意象,表达了对故土的复杂深沉情感和面对孤独、苦难的超常勇气.诗人善于将瞬间感觉升华为诗,也借助丰富人生经验,将人生经验筛选入诗.在艺术手法上,使用简约的语言,象征的手法,追求诗歌的知性化和完整性,使诗歌达到较高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6.
过硬的专业核心技能是使高职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确保学生的教育质量,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提出了以项目为中心的六个模块、三个教学阶段和三项技能证书要求的"六、三、三"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职业资格等级考核中顺利达标。  相似文献   

17.
技术的生命     
技术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与现代的工商业体系结合在一起的现代技术,另一种是以技术传统的形式存在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不同,传统上的任何技术的存在形式都是技术传统,否则,技术就无法保持下来。与功利主义的主张相反,技术首先是满足了不同民族的文明诉求,并且在文明构成当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与传统哲学的主张相反,技术或技术传统有其形而上学的基础。所以,技术是有意义的生存形式,技术传统的产生和死亡实质上是文化生命的产生和消失。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教育和学校正处于形态变革阶段。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面临改革,服装行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标准。吉林省转型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产教融合”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与工艺技术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金发对于中国新诗的贡献不但拓宽了诗歌主题,将现代艺术所关注的命题——诸如丑恶、死亡、虚无、恐怖等介入主题,思想内容更具有现代特征;而且还提供了与以往新诗完全不一样的新的表现技能,即将波德莱尔等西方象征诗派所提倡的“发掘恶中之美、强调色彩的表现力”等艺术表现手法借用并移植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赋新诗于新的变化和生机,开创一代新的诗风。  相似文献   

20.
蕉岭县农业局围绕“三农”问题,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机制,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创新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方法、机制,创新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和推广体系,使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高效率;坚持“四个创新”,稳定和壮大农民技术队伍;增强农村科技力量,提高农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