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武帝时期的经学与政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经学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新的官 僚选拔体系,社会秩序中的领袖力量被纳入皇朝的政治权力结构之中,由经学这样 一种明显具有文化传统色彩的政治通道而建构起的皇朝与地方社会秩序的政治合作关系中, 其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那些有着文化传统和经济势力的地方社会的领袖阶层,即地方豪族 。武帝时期经学由私家教授向官学的发展,对选官制度与汉武以后政权结构的建构是一件十 分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南朝时期,雍州中下层豪族作为一支非士族力量,在南方政局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刘宋至萧梁,雍州中下层豪族在政治、军事上经历了一个兴起一极盛一式微的发展过程。这既与整个雍州地方社会势力在南朝政治中进退荣枯的发展曲线大致契合,同时,更与雍州中下层豪族社会地位的变化紧密相关。随着雍州士族制地方社会逐渐重构并发育成熟,雍州中下层豪族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而正是这种社会地位的下降,在政治层面上影响了雍州中下层豪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朝时期,雍州中下层豪族作为一支非士族力量,在南方政局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刘宋至萧梁,雍州中下层豪族在政治、军事上经历了一个兴起—极盛—式微的发展过程。这既与整个雍州地方社会势力在南朝政治中进退荣枯的发展曲线大致契合,同时,更与雍州中下层豪族社会地位的变化紧密相关。随着雍州士族制地方社会逐渐重构并发育成熟,雍州中下层豪族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而正是这种社会地位的下降,在政治层面上影响了雍州中下层豪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摘要]西南豪族大姓由各种社会势力转化形成。受各种因素影响,益州北部与南部豪族发展进程不同,益州北部豪族在西汉中后期形成,益州南部豪族形成在东汉中期以后。西南豪族大姓发展亦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性。随着儒学的传播,西南豪族不断儒化、士族化,最终完成了由一代官僚向世代官宦的世族化转变和由“世仕州郡”向世代公卿的中央化转变这一双重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探讨此问题,必须考虑中国社会在社会调整体制方面历史地形成的若干特点,这些特点虽然不甚鲜明,但迄今仍然在起作用。法律未成为这一体制中的主导成分。中国历来对待法的态度的特点是,它在社会意识中并不占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法律被理解为对破坏社会秩序,对超出思想上、宗教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习俗所规定的范围的行为进行惩罚性制  相似文献   

6.
在一部分史学著作中,把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主世家和豪族混同起来,称为“世家豪族”,或者视豪族为身分性地主,甚至将豪族同门阀加以联系,曰“豪强门阀”.这是值得商确的.地主世家和豪族,虽然从共性而言都是宗法封建性大地主,但以二者存在的个性而论则是地主阶级内部两个不同的阶层.这种区分之所以必要,不只是为了弄清阶层概念,更重要的是对这一时期的阶级结构、阶层关系和门阀统治以科学的分析,以及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封建性统治的发展和历史影响进行估量.本文对地主世家和豪族形成的历史略作考察,目的就是希望有助于这种分析和估量.  相似文献   

7.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本文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和文化调适的图景。最后提出人类学家应对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应该具有的态度,即理解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重视文化的“粘合剂”作用以及我国传统礼俗社会的人情因素。理解乡村社会问题应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三国蜀汉土著豪族初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汉末三国巴蜀土著豪族势力空前发展:他们垄断经济、干预政治、武断乡曲;以宗族关系为纽带,拥有数量众多的奴婢,控制、参与各级统治,并基本垄断文化教育;掌握武装,拥兵自重;彼此联姻,形成宗亲、姻亲交错的关系网。蜀汉政权建国之后,从根本上抑制、打击土著豪族势力,经济上进行掠夺,仕途上排挤、限制土著豪族,客、主矛盾尖锐化。土著豪族发动武装叛乱,威胁蜀汉政权。魏军攻蜀,土著豪族坐山观虎斗,任蜀汉灭亡。  相似文献   

9.
汉代"抑豪"政策的变迁与关东豪族势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关东豪族在汉初并不被看作是合法性的社会存在,因而一度受到政府的打击抑制.不过"抑豪"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豪族势力扩张的问题.所以西汉中期以后,随着"抑豪"政策的松弛,关东豪族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以至到东汉时期,关东豪族凭借其强大的社会经济势力成为中央王朝在地方社会的支撑性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特征之一的家族,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它构成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在基层社会的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已经被许多研究所强调和证明。但本世纪以来,家族的演变,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和农村社会经济改革以来,基层制度的变迁对它存在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对基层社会实际运行所起的作用,论者多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此出发,探讨当前我国家族现象及原因,以及它对我国乡村现代化的启迪。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推动的结果。随着政权力量不断向乡村渗透,传统社会受到冲击和破坏,被认为是传统象征的家族也毫无例外地…  相似文献   

11.
略论现代中国的中间势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的中间势力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国共政权尖锐对峙状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不同于国共两党的若干性质大体相同的政治派别或政治势力,它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体,也包括开明绅士、地方势力派以及其他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分子。中间势力有着不同于国共两党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政治成分的复杂性、政治思想的多样性以及政治立场的不稳定性。中间势力的历史发展受国共关系变动的制约,也受现代中国政治形势、阶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东汉的乡里社会及政治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 日本的东汉研究一直是围绕两个兴趣中心展开的。其一是汉武帝时代之后,随着豪族势力与日俱增,乡里的社会关系变化方式及豪族的乡里统治与皇帝统治体制间关连的问题。其二是在东汉历史的展开中谋求探索魏晋贵族制社会形成过程的问题,其主要意义是探索来自于东汉后期的政治变迁并被看为魏晋贵族集团渊源的清流势力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人口,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和;它有某种程度的自然属性,但本质上是社会关系。这是我们研究人口问题的出发点。 人口问题是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人口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课题,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极大。当前我国人口问题,是历史上人口问题发展的继续,只有了解我国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状况及特点,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的人口问题,这对我国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四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平衡的功能,它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均起到了枢纽与调节的作用.科举制度的废止,使得中国的乡村士绅阶层逐步消逝,并对乡村社会秩序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它导致了乡村文化的断裂、乡村权力结构发生变动、乡村在经济上对城市的依附性增强,这一系列影响使中国农村与城市差距不断拉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秩序的复杂性走向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就必然地像自然界一样显示出日趋复杂的历史规律。国际社会秩序多方面趋向复杂性的现实是对一切领域的“冷战”性思维的明显否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这是社会诸方面复杂性发展使然。正视并充分利用社会秩序的复杂性,制定相应的对策,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汉绥民校尉熊君碑》进行了较全面的考释,推断出熊尚籍贯当为零陵郡,复原了熊氏南迁历史及其家族变迁,认为汉末零陵熊氏当属士大夫豪族阶层。汉末政局扩大地方县级长官的军事权力,导致了荆南地方豪族军事权力的合法化,这或可视为南朝时期南方地方豪族势力崛起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现象较为普遍,它危害着我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急功近利的根源与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建国后的极"左"思潮、现今社会经济转型中的新问题以及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急功近利的远渊近流,使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将有益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中国史学中的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的“萌芽”问题,或者从广义上来讲,中国历史中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问题。对于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动力,以及了解近两百年来中国和西方的相互影响,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还因为它具有普遍的理论含义而显得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 ,中国传统的佛道二教的势力有所衰落。这种变化是中国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科学知识和西方宗教的传播以及“庙产兴学”风潮的冲击等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尽管这一变化是有限的、缓慢的、曲折的 ,但它毕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 ,是近代社会整体变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中国的近代化在更深层面上展开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会党主要指天地会、哥老会及其变体如三合会、三点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它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根本上看,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它的成员主要是破产的劳动者,成立之初也主要是为了互助、自卫。有清一代,会党时而潜行默运,时而崭露头角,甚至倡乱谋反,势力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至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会党乘势迅猛发展。据载,清末全国约有200多个名目的会党,“每省不下20余万人”,成为影响社会秩序与政局稳定的重要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