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忠"和"恕"是两种直接相关但又互不相同的心理过程,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它们也代表着两类密切关联但又彼此区别的道德原则。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剖析,我们可以揭示出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这就是:"人之道"(即仁与义)的实现从根本上讲是人自然本性的实践化;人的自然本性对于作为人的行为动机的情感而言,就是人的心理或情感居于一种最内在、最本然的状态(即忠);只有当我们回归并持守这种最内在、最本然的心理情感状态时,才会在生活实践中自然流露出对事物的公正之心和同情之心(即恕)等确定性的道德情感;我们既可以依公正之心确立自己对待事物的基本准则,也可以把同情心运用于实践,从而通过"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式实现道德关怀对象的普遍化;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在"忠"和"恕"这两种德性情感之上得以建立和遵循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仁爱精神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基本道德原则,其基本内涵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成主体,而不是纯粹的客体;作者讨论了仁爱精神与市场经济的一致性,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赋予了我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命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确具有道德的合理性,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而断定这个命题就是一个道德的金规则,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确定所谓的"欲"或"不欲"到底是否具有先天的正当性.从康德的论断和孔子的哲学原点可以看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是其它法则的法则,它只是"仁"的一个子目而已.由于人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公共善恶标准,人们在施其"欲"与"不欲"的时候必须确定"己"与"人"的伦理边界,这就导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先生认为仁心仁性是道德的根源。仁心仁性具有普遍性、以人为目的和意志自律三大特性,它决定了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并无本质区别,而是相贯通的关系。在传统伦理关系中,个人与他人是直接贯通统一的关系,道义与情感是直接同一的;在现代式社会团体中,个人与他人间接统一,这需要人的理性自觉来理解和实现。唐君毅高度推崇仁心仁性,克服了把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二元对立的错误看法。在群己关系上,唐先生的观点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集体本位,而是道德本位。但是,他有抹杀家庭特殊性的倾向,把其与普遍性完全等同,对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缺乏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经典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精神以道德的心理发生机制和人人间的心理联想律为基点,通过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换位思考及“人”、“己”之间身——心的反观,使己之语言行为的合理性在他人的言行中得以确证,在互相尊重、宽容、理解的基础上体悟自身的道德责任,从而表现出作为“道德金律”在人际关系调节中特有的亲和效应。  相似文献   

6.
作为各文化传统普遍认同的基本原则,道德金规则在全球化时代寻求共识中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何在?通过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传统金规则"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最佳可能方案"比较分析后可知:金规则的现实可能性不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在于它所提供的伦理精神指向及其形式的普遍性中蕴含着的合理性.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主体性的批判可能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它在取消价值共识的同时也取消了人际共识,而且其效用性也很难实现.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仍然是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7.
名誉本性论     
人无不具有极为深重的名誉心,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的一切利益都是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名誉攸关每个人最为根本的利害。这样一来,名誉便具有使每个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荣誉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会得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快乐,从而极有成效地推动他遵守道德;反之,如果他的行为违背道德,那么,他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坏名誉、遭受耻辱和舆论谴责及其所造成的巨大利益损失,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得不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痛苦,从而极有成效地阻止他违背道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界围绕"普世伦理"而展开的关于道德金律的争论,都集中于道德金律所教导的"将心比心"是否可能的问题上.但是无论反方还是正方,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个人主义为前提.个人主义因为对个人的抽象理解,而使得我们难以理解道德金律所包含的人与己的沟通、理解、体谅和宽容.要理解道德金律的内涵,我们有必要揭示个人主义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儒家道德哲学中,道德本体、涵养工夫、天地境界三位一体。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心性"问题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道德认知是道德领域更为内在的认识论问题,认识的主体是具体存在的人,既有感性的规定,也有理性的意愿。在善的追求中,理智与情感、意志总是交织在一起,向善的意志存在意志软弱的问题,即"天理"与"人欲"的内在张力。儒家的道德境界既追问世界的意义,也追问自身之"在"的意义,强调"成己"与"成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从知上说,良知之心无善无恶却知善知恶;从行上说,良知之心无动无静却能动能静.良知之心知善知恶,但为什么会有恶而不知、"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良知之心能动能静,但为什么会出现知而不动、"好心不办事"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一是以良知覆盖认知,轻忽认知之心的逻辑分析功能;二是道德情感交待不明,对道德的内在动力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11.
程朱理学建构起以"理"为本体的道德形上学,使得原始儒学对实存道德描述的形态实现了形而上的跨越.但"理"本体只在道德的范阈内打转,对于道德之外的现实生活并不具备理论解释力.王阳明从儒学的道统意识出发,将儒学的形上本体从道德范阈内超拔出来,建构起以"心"为本体的形上学.王阳明的"心"本体具备"超道德性",既是"有",又是"无",是不同于"理"等表征关系概念的"实体"概念,故,"心"本体与"理"本体在先验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别.正因为如此,阳明心学的出现导扭转了儒学在三教竞争中的劣势.  相似文献   

12.
嫉妒者,因别人比自己出色而憎恨对方也。当今社会患嫉妒病者可谓多矣:有人嫉妒他人学业有成,名重一时;有人嫉妒他人身居高位,财源滚滚;有人嫉妒他人妻贤子孝,家庭圆满;有人嫉妒他人功成名就,安享清福;有人嫉妒他人有园林别墅、名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虽说嫉妒乃人之常情,但嫉妒伤人情,害团结,损名誉,坏心肺,痛脑筋。嫉妒之心于人于己,皆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嫉妒之心万万不可有。更为严重的是嫉妒是滋生诸恶的温床,正如这段至理名言讲的:“恶者,妒嫉心所致,为私、为气自谓不公;善者,慈悲心常,在无怨无恨,以苦为乐;觉者,执著心无存,静观…  相似文献   

13.
孔子所谓的"仁"涉及"己"与"人"两个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结构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时期,社会意识由此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新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而孔子始终强调"仁",即人与人之间亲善和谐,要求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非但不损害他人及公众,而且要有益于他人及公众.也只有把握了孔子"君子"之"仁"的思想对当时社会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才能认清并使其为当世所用,成为现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爱人"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伦理内涵;"忠"、"恕"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伦理原则与要求;"为万世开太平"--构建和谐社会、"为生民立命"--实现人文关怀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主要伦理目的;因爱而爱、用爱换爱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伦理根据与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儒家人性论以"性善论"为其主流,因而关于"恶"的论述并非他们的理论重心。但是在宋明儒家的理论中,"恶"的问题却以另外一个概念——"习心"的方式进行着讨论。他们认为,人有"习心",便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之所以出现道德之恶的根本原因。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一观点在宋明儒家理论中的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习心"是如何产生的,即"习心"的生成论问题;二、它是什么,且为什么是恶的,即"习心"的价值论问题;三、它怎么体现在人的行为中,并且又如何在道德实践被清除掉,即"习心"的实现论和否定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强调人应该以爱人之心、爱人之能去对待他人,视人如己,施爱于人.因而,"忠恕"之道应该是确定教育伦理基本前提的合理选择.但是,在遵行"忠恕"之道时可能会导致交往中的"霸权"倾向,对此可以通过补充"最小价值介入"的原则加以克服,即通过对话、商谈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传统美德承扬的实践中,提炼其核心精神将是简洁有效演绎实践之必需。传统美德核心精神虽可进行多种概括,但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来加以凝聚,将是中华道德文化特色的完美体现。上善若水体现的自然无为性,使万物因循自己本性而发展的外在环境有了保障;厚德载物所持有的对社会他人的担当精神,正是实现自我与他者完美结合的基础;厚德载物是道德的目中有人、心中有他真谛的凝聚。  相似文献   

18.
在为道德寻找根基的过程中,卢梭返身内求于人的自然天性,寻觅出"自爱心"、"怜悯心"、"良心"等善良情感作为道德的自然性基础,由此扩展、演化出世间的道德原则,成就人的德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有些管理者只注重学习管理方法而忽视"格物"和"修身",其实,在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眼里,"格物"和"修身"才是管理者的基本功。《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相似文献   

20.
在荀子看来,人-心秩序应该以"礼"和"义"为准则,"欲"和"蔽"容易导致人-心秩序的混乱。因此,必须用节欲、解蔽、为学等方法对人性进行改造,做到性伪合才能实现良性的人-心秩序。荀子的人-心秩序观启示我们,要妥善处理人的欲望,注重理性的作用,提倡为己之学,同时要注意其专制主义倾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