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价值观念,简略地说,就是人们对于价值的基本看法,对于基本价值的看法。“对价值的基本看法”,侧重于一定时代的人们特别是理论家们对于“什么是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有时也叫做“价值观”,其理论色彩较浓一些;“对基本价值的看法”,则主要是指人们关于社会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以及它们与其他价值的相互关系的观念,它往往以理想和信念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人生理想、社会理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等,就构成一定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宾克莱把价值观念的冲突叫做“理想的冲突”,是富有启发性的。价值观念的这两个方面虽有所区别,但又…  相似文献   

2.
评价与价值,不能因为都内含着“价”就笼而统之。现当代已经高度社会化了的人的实际活动过程充分表明,评价属于认识活动范畴,价值或价值观念则属于改造活动范畴,并通过改造性实践观念的现实化呈现出来。认识是改造的前提,而认识中所内涵的评价则是建构改造性实践观念的指示器,也是与价值观念内在统一的切合点。人的认识既是对自然的认识,也是对社会的认识,因此,评价就以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形式展现出来,并成为确立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合理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价值观念体系合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理想目标——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合理性的国民价值观念体系是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与社会价值总目标一元化的统一,是个体低价值标准与社会总体高层次的根本价值标准的统一,是不同领域价值观念并存与不同领域价值观念相互之间严格划界的统一,是肯定价值次观念存在与坚持价值主观念导向的统一.建构合理价值观念的关键是通过“正面灌输”和“硬行引导”,把合理的价值观念模式“内化”为国民个体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4.
我想对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和物化性作点分析,期冀人们对价值观念和生产劳动的看法有个转变,以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价值的特殊历史性 说价值是历史范畴或经济范畴,主要是为了说明这样一重社会性质:它是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因此,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价值,虽然名称相同,都反映商品经济关系,但具体反映的商品经济关系是不同的。简单商品生产阶段上的价值,反映的主要是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阶段上的价  相似文献   

5.
90年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一些关键性的范畴有相当大的“转向”,在话语上有相当程度的“转型”。学者们以80年代对历史和传统的审视,进入到对我和自我时代的审视。话语转型是社会变迁的一种体现,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研究和清理90年代文化价值走向,能为我们提供知识,复予前瞻。  相似文献   

6.
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玉樑 《东岳论丛》2001,22(4):62-66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发展 ,在于使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更美好。理想信念信仰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 ,对未来最美好的最高价值目标的追求 ,集中体现了价值的本质特点。价值内含“应当” ,一般价值观念反映了应然对实然、“应当”对“是”的超越 ,而理想信念信仰则是更高的“应当”对“应当”的超越。所以理想信念信仰是比一般价值观念更高的价值观念。信念是信仰的基础 ,信仰是根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信念 ;信仰是理想的基础 ,理想体现信仰 ,深化信仰 ,强化信仰。理想、信念、信仰是最高的核心的价值观念 ,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的作用 ,而中国目前的整体诚信状况令人堪忧 ,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通过对与诚信相关的“出于诚信”与“合于诚信”、“道德诚信”与“经济诚信”、“社会诚信”与“个体诚信”这三组概念的辨析 ,能对社会诚信的建构起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谢俊  刘国华 《理论界》2006,(3):91-92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道法自然”是他“无为”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涵,“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精神灵魂。文章分析了“无为”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和结构,清楚地阐述了“无为”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价值观念作为确定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的尺度、作为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向导、作为人们社会生活和道德选择的依据,其离散、混乱、冲突和失序,会造成一个社会的人们出现“理想丢失”、“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价值取向困惑”等状态,进而  相似文献   

10.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精神气质的“晴雨表”和价值取向的“风向标”,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精神成长是人的“心理自我”和个性的形成过程,是对“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的思索与实践,体现为人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内心宁静感的获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与促进社会成员精神成长在目标、内容、手段方面具有一致性.社会价值观和信仰是社会心态和个体精神成长的核心内容.社会心态是受社会价值观念影响和决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可以内化为个体价值观念,影响和制约着个体和社会成员整体的精神成长,个体的精神成长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大潮的汹涌澎湃,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习惯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女性,她们既看到了希望,也感觉到机遇和挑战,同时又深感困惑和忧思,要真正解除女性意识中的种种顾虑,以唤发起女性主体的自觉意识,则有待于我国女性价值意识地增强。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反映在意识上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女性价值意识就是女性把自身同视为主客体关系范畴时,女性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意义的看法和观点,体现了女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包括女性主体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女性价值意识是该社会妇女的地位的反映,是该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反映,又是该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传统意识和社会心理的折射。所以,分析女性价值意识的现状和原因,找到增强我国女性价值意识的途径,以唤起女性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确含纳着人道主义价值观判据产生于商品经济方兴未艾的经济发展阶段(马克思本人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从宏观上划分为三大阶段,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后商品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价值观念和判据的建立上,不可能超越这一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所决定的文化的制约。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是以产生于商品经济中的自由、平等、尊重“人的价值”等等原则构成的人道主义,作为自己价值观念和判断的基础之一。当然,他对这些判据的理解与把握,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资产阶级有本质上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三大报告郑重地提出,要努力形成有利予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念”。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念,它有何特质?其内在结构怎样?改革与价值观念变革有什么关系?下面试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价值观念特质及其内在结构价值观念是社会观念系统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它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现象或价值关系的系统化看法或观点,是以往人们价值实践和价值生活经验的理性化积淀。通俗地说,它是对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如何的固定看法,实质上构成为一种评价标准、一种价值尺度、一种评价的思维框架。把价值观念与一般观念加以比较,可以看到二者既有相异的一  相似文献   

15.
阎孟伟 《学术研究》2013,(1):6-12,159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论断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属性的确认.社会文化具有多种存在形态,但其实质则是内舍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并通过社会交往而被社会化和客观化了的普遍精神.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则是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社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文化机制,社会历史的进步趋势也必然包含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全面展开,价值问题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997年10月6日至10日,在西安举办了“全国第四届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一步探讨哲学价值范畴、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研讨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这里,我们主要对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的讨论情况加以评述。 一、关于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 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如何规定,对价值哲学研究、价值观建构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基础性意义。与会者从不同的思维视角和方法论入手,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观点有: 1.从主客体关系模式入手,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与主体尺度(主体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观点在当前的价值问题研究中居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人们对“特定关系”的理解不同,所以这种观点内部又有一些分岐。如有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把主体需要的满足看作价值的本质;也有学者认为,主体需要多种多样,其中有健康的需要,也有不健康的需要,对需要本身还有个认识和评价问题,因此主体需要的满足不能作为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应是客体对主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西方正义学说的发展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正义学说的发展与运用王守昌李进文正义(justice)为正当公平之意,亦有人将其译为公正,为伦理学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念,无论是中国的伦理学,还是西方的伦理学,都把它作为社会中的个人理想的价值目标追求。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正义诚意”、“君子喻于义”...  相似文献   

18.
近二十年来,环境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兴起,价值是其基本范畴之一。人们也提出了一系列价值观念和价值理论,而关于环境伦理价值的争论一直各抒己见。当代环境危机折射的是人类文化危机和价值危机,人们寻求各种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是人类对自身和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李明泉“文化价值”是指事物对于人和社会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也即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一定的价值观念反映人的一定思想立场、信念、信仰和理想,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便会有不同的行为倾向、行为态度、...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范畴,是形成社会学整个“理论大厦”的“源头”。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作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