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建设宜居型城市。政府环境行政的不足决定了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吸纳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其中,生态环境的公共性使得城市公众有可能协调一致行动,以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家庭、社区、社会层面的生态环境改善。政府应当更加完善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和政策,为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现实渠道和切实保障;城市公民应自觉培养生态可持续性行为习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自律、监管、建言献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成为当前生态文明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通过从政府、市场、公众三个层面系统分析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发现生态文明制度尚没有达到优化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遭遇重重陷阱。对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创新生态文明政府管治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市场化推进途径、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释放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红利"。  相似文献   

4.
工业文明虽然推进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解决生态问题、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途径。虽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我们在分析公众参与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重要性及其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文化环境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福建工业污染问题仍然严峻,福建企业生态文明意识的水平较低,但公众的绿色意识有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斜坡球体论提出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机制的总体框架,阐述了政府扶持、企业诱导、绿色技术创新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具体机制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江西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积极树立公众参与意识,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人口、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大力推动公众参与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公众参与调动实现人力、心理、社会资本的协同耦合,推动政府、企业、居民耦合协同机制的构建,充分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屠凤娜 《理论界》2013,(3):80-8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目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生态意识欠缺、公众参与力度不够;内部不协调、外部衔接不够;保护和发展之间不平衡;管理和实施存在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树立生态观,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强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合理规划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构建生态基础设施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列为当代中国"五大建设"之一,标志着党的生态意识的革命性提升,意味着生态问题的时代性自觉。进一步的工作,是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公众共识、有效政策和自觉行动,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加强生态治理,需要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关系,探寻兼顾回归与超越这双重价值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
“生态人”假设下的共同参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是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也必须由人类来承担。目前,各地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导致无法集全社会之力共同参与建设。因此,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政府、企业、环保NGO和公众共同参与建设的有效机制。本文立足于"生态人"假设,阐释了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分析了共同参与建设的现状,初步构建了共同参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并提出了共同参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成晓曼 《理论界》2020,(6):92-98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是生态治理的主体力量,其中政府在三大主体中居于主导地位。生态治理中政府的主导地位有特定的涵义和角色定位。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治理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政府自身生态责任履行不充分、生态治理主体发挥作用平衡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生态意识不统一、区域生态治理力度不协调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要求;要明确政府主导作用机理,避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要抓好生态治理重要环节,强化生态环保工作落实;要保持对西方生态治理理论的清醒认识,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11.
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立天 《文史哲》2007,53(4):22-28
佛教是一个以超越人类本位的立场和追求精神解脱为价值取向的宗教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佛教缘起论为人类与自然的互相依待、互利耦合提供哲学基础,佛教宇宙图式论为生态共同体理念提供参照,佛教因果报应论符合生态循环的基本要求,佛教普遍平等观则直接论证了生态平衡原理,至于佛教环境伦理,实践表明是有利于生态建设的。阐扬和演绎佛教生态哲学思想,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推动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试论生态美学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在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突破就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中心主义”。学术界对于这种“生态中心主义”的看法分歧甚大,有人批判其为“反人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生态中心主义”中的“生态平等”是人与万物在“生命环链”之中的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因此,它实质上是对于人的生存权利的充分尊重与保护,是一种更具普适性的人道主义,所以,它不是“反人类”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对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当代存在论美学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美学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13.
试析宗教生态伦理在自然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态危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保护地球生态的平衡多样性方面,应该重视宗教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掘宗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精神资源,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生态保护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视野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在“意义危机”与“生态危机”等现代性危机的约束条件下,在生态经济的先进基础上形成的“重叠共识”;从文化哲学思潮的学理传统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性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实际上提出了后现代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传统和政治思潮中,出现了“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实际上阐释了后现代“生态文明”中的政治哲学;新兴治理理论蕴含着一种崭新的后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循环经济的生态学依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新型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和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为指导的人类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和建构原则是以一系列的生态原理和规则为依据的,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辩证结合。  相似文献   

16.
论需要合理性的生态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城市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资本主义私有经济条件造成的劳动异化、消费异化、需要异化及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导致生态危机和城市灾害的原因。在这一系列异化中,人的需要异化最具有普遍性特征,是造成生态危机和城市灾害产生的最主要根源。要克服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培养完善的生态意识,转变现代科学技术观念,摈弃现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代之以生物中心主义,构建生态社会模式并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为需要的合理性找到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是一种具有生态维度的新审美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且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类用"整体观"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和"生生之美"的文化进步观的实现,生态美学的生态文明意义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18.
藏族对自然的神圣崇拜观念蕴含着朴实的生态意识,而其中的神山观念尤为突出。藏族人民受自然崇拜、灵魂崇拜、本教及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现今的神山观念。对神山的崇拜与敬畏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各种宗教仪轨和禁忌。这些仪轨和禁忌反过来客观地保护了藏区的生态。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藏族的神山观念对在发展中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护生态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区体育被誉为"家门口的运动",其就地就近就便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它在社会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性。以生态化观念探索社区体育的发展规律,科学发展社区体育,能够有效促进体育可持续发展,改善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社会主义析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汤传信 《江淮论坛》2002,2(4):60-67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末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它基于人类生存的未来视点,从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入手,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寻求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变革的根本途径和策略,建构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形成自己颇具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本文阐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也分析了其理论缺陷和失误,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前瞻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