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运用“三礼”和其他文献及考古资料对周代朝服制度的渊源、形成与应用进行了考察研究,并重点关注了其中所反映的制度特点和文化内涵。经过了夏商两代的积累后,周代朝服的基本概念、等级、形制和应用等内容均已较为成熟、清晰,并具备政治性和礼仪性的双重特征。周代朝服主要包括皮弁服、玄端服和深衣等,其最基本、核心的功能是作为礼仪服饰供君臣在朝会中穿着,但实际也被用于较为广泛的朝事及其他礼仪活动中,承担了部分祭服和常服的功能。且在部分情况下,周代朝服超出了基本范畴的应用,可表达更为丰富的礼义。周代朝服制度体现出了对上古传统的继承和革新,对当时的政治实践和礼制建设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1978年有28.5万对夫妻离婚,1992年达到了85万对,离婚数在十余年间增加了3倍。据各地对法院离婚诉讼案的抽样调查,在离婚案中女性原告一般占70%左右。人们把女性起诉离婚多的这种现象称作与“休妻”相对立的“休夫”现象。我们就有必要从诸多角度对其原因加以探讨。“休夫”现象的出现除了与现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的相对独立及其自主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之外,“休夫”现象出现的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原因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当代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在家庭实现过程中的受挫相对于男性而雪,交往的社会自己期待…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第一部分,探讨了“冠”的定义和凤冠在中国历史上的初现。第二部分讨论的是唐宋后妃的礼服头饰与等级,唐时,凤冠并未进入后妃、命妇的礼服之制;宋时,凤冠上凤与龙搭配与否,标志着后与妃及其他命妇的等级差别。第三部分分析的是唐五代时期敦煌壁画所见的两种凤冠形制,第一类实是冠状造型的首饰,第二类是华贵的花钗凤冠配翟衣礼服或钿衣礼服。第四部分探讨了唐五代时期凤冠流行的原因,它与唐代统治者(特别是武则天、唐玄宗)对道教的推动有直接关系,而上清派女冠的“飞云凤气之冠”,或是唐时凤冠流行的源头。第五部分是基于日常生活史理论,而对唐五代凤冠流行于妇女日常生活影响的分析。第六部分是对本文运用的方法和材料的审视,本文运用了物质文化史和形象史学等理论。  相似文献   

4.
可能是倒退     
读到媒体报道的一则案例,题为“丈夫把妻子逼向刑场”,内容是一个老实本份的女人受到丈夫长期的残暴虐待,三次上诉离婚,法院均因丈夫有悔改之意而未判离,最后的结果是,绝望中的妻子不堪忍受虐待而放火烧死了其夫,自己也因此走上了刑场。看完此报道,我觉得,题目改成“法院将她逼向刑场”似乎并不为过。以前看过很多案例,某些女人对待家庭暴力是采取谋杀的手段,而媒体与法律界则总是告诫人们不要用极端方式,而要学会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此案例中的女主人公并没有忘记用法律程序来摆脱一个恶棍丈夫。然而,法院居然三次都没有判离…  相似文献   

5.
《东西南北》2012,(21):22-27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这句话放在美国政坛再合适不过。妻子的存在,让当政治家的丈夫们在选民眼里显得更可亲,更像个普通人。甚至,选民们会从妻子的表现去判断政治家丈夫们是否是“有其妻”必有“其夫”。  相似文献   

6.
王琪 《唐都学刊》2006,22(3):119-122
“公”“私”是两个出现较早的亲属称谓。祖父、父亲、夫之父、夫之兄均可称“公”,这与公有制下年长男子在父系氏族内部所处的领导地位有关,他们拥有安排和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私”是女子对姊妹之夫的称呼,源于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普那路亚婚制,反映了姊妹共夫、女子与姊妹之夫存在着合法的性关系的事实。透过二者,可以揭示古代的社会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安彩凤 《唐都学刊》2012,28(6):42-45
唐代女性服饰是中国服饰舞台上最绚丽的篇章,在中国服饰美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呈现出多彩多姿的美感特征。它的款式由遮蔽趋于暴露,图案由简单趋于复杂,色彩由简朴趋于奢华。其中表现的审美情趣,积淀着唐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从女性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唐人的审美风格特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特点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夫妻权力模式与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安琪 《浙江学刊》2004,(2):208-213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家庭丈夫拥有更多实权的为最多,而城市平权型家庭为最多;九成以上男女都对自己的家庭地位感到很满意或较满意,但妻子的满意度低于丈夫.对夫妻权力模式与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资源假说、文化规范论、相对的爱和需要理论都在夫妻权力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中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个人拥有实权仅对妻子的家庭地位满意度有微弱影响,而被访者对家务分工和婚姻是否满意是最重要的家庭地位满意度的预测指标,夫妻沟通时不被对方所尊重、配偶动手打人与家庭地位满意度呈负相关,并在妻子模型中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元朝和前代一样,是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绝大多数女性被束缚在家庭之内,交游的范围狭小.女性的迁徙通常都是被动的,或因战争,或因灾荒,或随夫、子行动.女性的交游和迁徙,反映了她们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随葬品中,复盖在内棺上的彩色帛画,对它的名称,学者说法不一。这里拟对“非衣”说,提出质疑。“非衣”之称,不见文献记载。“非衣”说者,主要是根据该墓出士的两条竹简:“非衣一,长丈二尺”、“右方非衣一”,断定这里所记的“非衣”,“显然指的就是这幅彩色帛画。”遣策上所记的“非衣”,指的是什么,不便臆断,不过从文献记载和这幅帛画本身来考察,说帛画就是“非衣”,却难以使人置信。文献不见“非衣”的名称,有关于“羽衣”的记载。《山海经·海外南经》记有“羽民国”,说“其为人长头,身生翼。一曰……其为人长颈。”郭璞注:“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又引《启筮》曰:“羽民之状,乌喙赤目而白首。”《淮南子·地形篇》有“羽民”,高诱无注,《吕氏春秋·求人篇》  相似文献   

11.
《诗经》早期诗篇《载芟》云:“千隅其耘,徂隰徂畛”。《噫嘻》曰“亦服尔耕,十千为耦”。上两条史料说明西周农业是采用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对于西周的这种集体耕作,西周封建论者一言以蔽之曰:这是农奴以劳动地租形式为封建主劳作。但依据《诗经》中《七月》和《国语》、《周礼》等史料来剖析,西周社会中的农业生产者的身份应为奴隶,而不是农奴。本文试析之。一、农人的服装来源于主人的供给。《七月》篇中两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但对于“授衣”的对象,诗未言明。《毛传》、《郑笺》亦均无训释。《毛传》仅含糊而言:“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有些同志据此把“九月授衣”说成是农妇八月织成衣服。“九月里把做成的衣裳授给主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授衣的对象只能是农人。第一,从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之间交付物品的称谓有严格区別的社会习惯来看。由于西  相似文献   

12.
马凤华 《学术交流》2006,(7):141-143
在中国,服饰色彩几乎可以被称为第三性征。女性服饰艳丽繁复,男性服饰简洁素淡是人们默认的审美惯例。但是,当我们考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时,却发现男性服饰有如雄性孔雀开屏的艳丽,而女性则有着雌性鸟类的质朴寒素。这一现象与先民的鸟类崇拜关系密切,也是女性担当审美主体,偏重于对男性审美观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笑话     
徐徐 《东西南北》2010,(7):39-39
罗伯亚·德佛包夫的丈夫是一位足球教练。结婚30年多年来只要他的足球队一有球赛.便什么也顾不得,全神贯注于他的赛事。有一天德佛包夫的心情特别不好.但他仍顾不得安慰妻子而要去参加比赛,德佛包夫怒从心起:“弗兰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而解体的家庭逐年增多。这种状况使社会上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单亲子女家庭。如何开展对单亲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培养和心理调适,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回避不如疏导曾经有这样一对夫妇,因丈夫支边在外地工作,妻子感情上得不到满定而抛夫弃女另求新欢。这给当时年仅四岁的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心灵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起初孩子哭着喊着找妈妈,后来就变得迷茫和疑惑了,经常怯生生地拉着大人的手问:“妈妈哪去了”,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杨萍  李艳波 《学术交流》2006,(10):145-147
在男权制度早已确立的周代社会,女性一生在不同时期随着身份的变化,其家庭角色及地位变化的轨迹是:为人母者地位最高,为人妻者地位最低,为人女者地位介于两者之间。不管女性处于何种角色,周代女性在整体上对于男子的屈从地位却是不变的,即便是“为人母者”,所具有的些许权力也只是强大父权的延伸。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五次出巡。这次巡行,他上了浙江的会稽山,祭了大禹,并在山上刻石立碑,碑文是李斯起草的,当然是秉承了秦始皇的旨意,内容除了颂扬秦德之外,还有一段匡正风俗的辞句:“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这段话三句一韵,说了四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不许有孩子的寡妇改嫁,《史记》三家注对“倍死不贞”都没作解释,按“倍”通“背”,指背叛死去的丈夫不能从一而终为不负。第二层意思是禁止两性关系混乱。第三层意思是严惩奸夫。第四层意思是对弃夫选嫁的女子,儿子不得认她为娘。这里的“子不得母”,“母”字起动词的作用。《史记正义》解为“子乃失母”,意思与下文不相连贯,且语无谴责之意,显系误释。  相似文献   

17.
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传统服饰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可以说中国服装文化属于一元化范畴 ,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 ,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而不强调个性效应。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服饰在西方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 ,故有“软雕塑”之称 ,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 ,讲究服装的外在轮廓线 ,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西方服饰文化属于多元化的范畴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个性 ,显示个性 ,这些表现是服装的物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历史户口册数据库和有关文献资料,考察了晚清东北双城堡旗人婚姻行为特征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旗人男性早婚盛行,大龄未婚和终身不婚问题突出,男性初婚“夫小妻大”比例高达四成,而女性早婚不明显且婚期更加集中。从时间变化趋势看,男性初婚略有提前、再婚略有推迟,初婚婚龄差和再婚婚龄差都在减小。女性初婚推迟,嫁给再婚男性的女性年龄也在增大。女性再嫁比例逐渐提高,节妇守节时间长度逐渐缩小。男性续弦比例提高,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旗人是纳妾的主要人群,生育是纳妾的重要目的。京旗和屯丁的婚姻存在着多方面明显的差别。晚清东北双城堡旗人婚姻行为及其变化受八旗制度、人群类别、旗人生计和人口性别结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中叶“奢能致富”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叶奢靡之风蔓延全国,不少人士为之哀叹、耽心。这时,有一支异军突起,认为“奢能致富”。这一“异端”思潮的出现,在一贯以俭朴为美德的中国,必遭众人反对。于是两种思潮斗争十分激烈。根据文献记载,明代嘉、隆、万是一个社会风尚大转变时期,嘉靖以前还是比较淳朴的,隆庆,尤其是万历以后,则日趋奢侈。据《沃史》记:“当成、弘间,闾阎殷富尚俭啬,男妇蓄积,女勤机杼,诸生少事长若严师,即缙绅亦务恭谨,庭无私谒。延至嘉、隆而变,至今日(万历)而变极矣。”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一带更竞相奢侈,仿效苏杭器物服饰,“夫吴者四方之所观赴也。吴有服而华,四方恭而服之,非是则以为弗文也;吴有器而美,而四方恭而御之,非是则以为弗珍也。”《农书》作者马一龙曾邀集八十岁上下的二十四  相似文献   

20.
妓女,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早为人所知,然而,当前出现的“男妓”现象给社会带来一个新问题。男妓——是指以获取钱财为目的、出卖自己的肉体为女性提供服务的男性,其性质和妓女是一样的,但对社会观念、社会秩序、人的身心健康的冲击更大。笔者通过两年多的调查,掌握了一些材料,现将他们的生活方式、条件以及将会导致的性心理变态后果作一浅析。一、当前男妓是在富有女性这块土壤里生长出的一块毒痈当前社会上富有的女性越来越多,她们的富有来自不同的方式,有靠自己的能力所得,有靠丈夫的给予(这种给予包括丈夫正常的给予,也有丈夫为了自己花天酒地,用大把的钱在妻子那里买得时间的不正常的给予),等等。这些女性中的少数人金钱上的富有、时间上的充裕(孩子只能生一个,教育请有家庭教师),而家庭生活的单调和孤独,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和生理上的不满足。这些女性以前拼命追求的物质生活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