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藏当代文学以其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为基调,汲取多方文学资源,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在题材、主题、视角、立场、风格、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多种面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构成,这不仅对西藏当代文学本身意义深远,对中国文学版图的重构和中国文学多样化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西藏当代文学教程》在历史与文类的双重线索中展现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的成就。教程结构清晰、通俗易懂,不仅为初学西藏当代文学者提供了便捷,更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和传播开拓了途径,也为中国区域文学和多民族文学教育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2.
杨永  朱娟辉 《云梦学刊》2009,30(1):120-122
美国西部文学描绘的是早期美国开发西部的历史场景以及在这种场景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国精神,是反映美国历史发展和民族性格特征形成的一种大众文学。西部文学中的灵魂人物——牛仔,成为世界范围的偶像。美国充分利用西部文学效应对西部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成功地打造“西部风情”和“牛仔”城镇,使得美国西部旅游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旅游的热点。我国西部文学与美国西部文学、西藏与美国西部具有相似性,这种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因此,研究美国西部文学对西部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对西藏旅游品牌提升和西藏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乾隆前期出现的相同体例的西藏通志类著作中,根据篇目名称、部分篇目内容及误字、脱字的比较,《西藏记》与《西藏志》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其刻本最早的基础当为《西藏志》的某种抄本.同样,经过篇目顺序、部分篇目内容的增删与改动、正文与程途中加注的比较,《西藏记》与《西藏志》又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的不同之处.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画上等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两者只是篇目顺序有所不同和名称改一个字而已.总之,《西藏记》与《西藏志》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两部清代西藏地方志.通过比较还可以发现,《西藏记》虽然是在乾隆十六年左右根据《西藏志》某种抄本整理而成,但其刻本与和宁《西藏志》刻本相比,内容上较多地保留了《西藏志》某种抄本的原貌,这是《西藏记》值得注意的独特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4.
听万兴来电话说《(西藏赋)校注》项目完成,我十分高兴。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它大大拓展了赋研究在地域上与题材上的关注范围,对于广大读者在文学欣赏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西藏、了解西藏的山水原隰、文物古迹、宗教信仰、生活风俗等也提供了便利。而且,《西藏赋》作者和宁思想中一些卓越的见解,也便突显到了广大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5.
《西藏手册》(Tibet:A Handbook)是赫尔马特·霍夫曼(Helmut Hoffmann)编纂的一部综合介绍西藏地理、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经济、文学和艺术等的参考性工具书。本文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并对其做了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清代驻藏大臣和宁在藏期间创作的《西藏赋》,继承了舆地大赋的优良传统,为封疆增色、为盛世歌唱,极尽铺陈之能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大量使用少数民族语汇而又圆融自然,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西藏热”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和民族文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其所处的边缘的地理环境和迥异于汉民族的文化特质,致使汉语写作赋予西藏一种独特的文学想象.在不同的汉语作家笔下,西藏大致呈现出“原乡西藏”“故事西藏”“传奇西藏”“风景西藏”四副面孔.而其生成机制,又是汉民族的现代性焦虑、文学衍生的自觉探寻过程,以及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运作等多重因素的聚合.  相似文献   

8.
从1956年《西藏日报》正式创刊到1961年5月报社与新华社西藏分社合二为一,以及西藏人民广播事业初步建成,标志着西藏当代新闻传播业基本建立起自己的框架,完成了它的确立,表现出突出的政治地位、强烈的统战色彩、藏汉双璧的办报格局、形象化的传播方式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优势诸方面特点,并对此后西藏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在西藏工作近60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基础的。其作为西藏工作的指南,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意义,更在于它的实践意义,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在西藏工作中深入领会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鲁涛 《云梦学刊》2013,(3):160-160
王泉著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一书已于2012年9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是国内第一部当代西藏题材文学史专著。它将西藏和平解放160年间不同创作主体、不同观照焦点和价值立场的审美事实乃至文化现象同时纳入到研究视野,并从客观存在本身出发提炼具有整合性、贯通性的思想基点与学术框架。著者认真梳理既成的文学事实、创作渊源和审美态势,把"西藏书写"作为一种可以被不断开掘的精神资源,并对不断变化的创作实际进行把脉,形成了全局性的有着编年史和原创性的学术书写。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藏汉文史料,较系统地对历史上藏汉两族在雕版印刷、佛教与译经、文史典籍、建筑测绘、工艺美术、天文历算、医药学、体育项目、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作了概述,从而进一步说明,历史上藏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团结互助的关系,是十分深远而密切的,并且是藏汉两族人民相互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藏族文学嬗变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为标识,藏族文学步入到她的当代发展阶段。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藏族文学不仅向外部世界展现了高原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并在超越个体民族文化的高度上,承担了对本民族成员文化启蒙的重任。20世纪80-90年代,是藏族当代文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藏族作家在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语境下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理性审视和民族文化发展求解。这不仅是当代藏族文学区别于内地同时代文学的个性所在,也是藏民族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但要注重开发利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更要注重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二者的互补互促效应,促进西藏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论述了良好文学场域有助于创作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地位生成及其作品的广泛传播,以及建构话语氛围在创作主体塑造并提升自我形象中的作用.《现代》杂志为戴望舒营构了良好的文学场域,依托杂志,他提升了自身在新诗尤其是现代诗派中的价值与地位.同时,戴望舒也为杂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二者共同促成了文学场域与创作主体双向互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当代藏族作家的创作面临多元文化背景,多元文化背景成为藏族作家创作的大语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实现藏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等问题成为当代藏族作家文化身份建构的首要问题。藏族当代作家既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学,又要在重建中国文学中发挥作用;既要面向全球化,又要增强本土认同。努力使当代藏族文学既借全球化话题和语境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又保持民族的审美经验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由于偏离民族文化的源流,在欧美文学理论的强力挤压下近乎"失语".本文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发展策略和前景展望,即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基石,批判性借鉴外国文学理论,兼顾全球化语境文化氛围,以民族性、原创性和现代性原则、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和普世性价值观重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体系,重塑民族文学新形象.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藏族传统节日与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行为、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相连的因素出发,认为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是以传统节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传统节日是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传承的载体。藏民族传统体育对于活跃民族节日、提高藏民族广泛的参与度以及增强体质和积蓄文化内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创造了民族教育发展的奇迹,西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理性分析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对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民族教育政策的效用,促进西藏教育事业的新发展,进一步为西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服务。  相似文献   

19.
藏族妇女的发展问题是当今民族问题和妇女问题中的一个焦点,造成其发展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民族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影响藏族妇女发展的因素。文中主要从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宗教信仰以及日常生活等几个方面剖析了影响藏族妇女发展的心理状态、成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藏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等背景,经济一直落后于内地其他省市,而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地区之间的差距呈越来越大的趋势。虽然国家实施了全国对口援助西藏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对西藏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拉动作用,但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在哪里呢?本文借用相关区域发展理论,从人力资本禀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