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英茂 《领导科学》2001,(19):38-40
人要面子,官要政绩。 面子的问题深入人心,而政绩的取得更是有许多“秘笈”,不切实际地装富扮靓就是其中的一项。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深谙此道。……  相似文献   

2.
周文顺 《领导广角》2002,(10):31-31
日前,笔者游览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目睹过三堂正门一副对联,至今印象深刻:“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好一个“既当官又当老百姓”!我不禁心头一震:区区一个内乡县令,远在干古之遥。  相似文献   

3.
观点速读     
汪洋:只有当“人官”,才不会被骂“狗官” 近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畅谈“做人为宫”之道。他警醒在场官员,只有做好了人,做官才能成为“人官”,而不会被老百姓骂为“狗宫”。汪洋要求官员做造福民众的“开拓者”。为了引导  相似文献   

4.
执政为官,必须有政绩。碌碌无为的干部不是好干部。出政绩,是群众对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每位干部应有的强烈意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少数领导干部在追求政绩时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追求政绩不是为了给群众谋利益,而是以捞取政治资本、升官发财为目的,他们做事是为了给上级领导看,怎么显眼怎么做,怎么有利于突出个人怎么做,怎么能博得领导欢心怎么做,一切围绕头上的“乌纱帽”做文章。这样的“政绩”越多,群众怨言越多,戏称这不是政绩,是“政疾”。因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不仅是每一位干部必…  相似文献   

5.
好官汪洋湖     
《领导广角》2001,(11):12-12
在关东大地,长白山下,松花江畔……人们都传诵着一个廉洁奉公的名字,赞颂着一种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个名字就是优秀共产党员汪洋湖,这种精神是共产党人特有的、代代相传的精神。我们的记者、编辑读过一千篇一万篇文章,但缺少像今天这样感动、这样激动,展读《我骄傲我有一个这样做官的爸爸》这篇好文章,我们很多同志的眼眶湿湿的,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好官”、”好官”、”好官”……这是一篇多好的文章,汪洋湖是一位多好的官。  相似文献   

6.
姜洁 《决策探索》2013,(18):34-35
一名干部,如果在任上创造了很多显赫的“政绩”,但一旦工作调整,原来的“政绩”多半成了“半拉子工程”,这样的干部算不算好干部?与之对比,有的干部在任上虽然没有拉升太多GDP指标,但却为当地民生做了很多实事,为了保护环境阻止了重污染项目的上马,“政绩单”也许不那么炫目,这样的干部算不算好干部?  相似文献   

7.
时常看到这种现象:某些干部才华横溢,领导有方,政绩显著,头顶上闪烁着一串荣誉的光环,令人敬佩;而其私生活却很不检点,一味追求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八小时之外吃喝玩乐,恣意放纵。对此,老百姓颇有微词,又不免令人扼腕,人们称其为“两面人”。……  相似文献   

8.
问题     
《领导文萃》2011,(5):134-135
荫官制度已发展为“照顾”官员子女的“显规则” 眼下,彼此照顾是很多官员之间已然达成的默契。甚至成为一些地方的“显规则”。而且,这样的“照顾”心态也是渊源有自。历代都有荫官制度,官只要做到足够大,子孙后代无须考试,便可直接为官,官阶越高,“荫”得越多。  相似文献   

9.
秦德君 《决策》2010,(2):12-12
各个部门为“有位”而奋斗,“政绩”成为日常行政的核心,有利相争、无利相推,形成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一切为政绩、为考核、为争“位”的运行机制,这是一种行政价值目标上的错位。  相似文献   

10.
好官的标准     
徐怀谦 《领导文萃》2007,(10):165-167
从历史上看,对于官员,大致有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来自官场,另一套则来自民众。有那么一部分官员,老百姓亦称道,这是真正的好官:还有一种在官场上被认为是好官,在老百姓眼中却是十足的贪官、昏官、庸官。评价体系的不同,造成了对好官认定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齐殿斌 《领导广角》2001,(10):54-55
我这里说“政绩”,不是指某些人搞的“虚政绩”、“假政绩”,而是指为官者在任期间做出的实实在在的“政绩”;我想,一个领导者的“政绩”背后,还应该有个“家绩”。  相似文献   

12.
虽然“官场”时有无良败类,不过“理直气壮地做官”仍不失为一句豪言。问题是,什么样的“理”才算“直”。有文章说,“孔繁森当了那么多年的地级干部,按理说他的生活应该过得比一般老百姓好得多……”该文作者歌颂孔繁森,值得称道,但这“按理说”的“理”,就很难说是“直”的。“生活过得比一般老百姓好得多”,或许是一些“官”的实际境遇,但绝不能贯以“应该”作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这一要求指明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正确地观政绩”,另一方面要教育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4.
政绩是一个领导干部工作成绩的外在体现,是衡量、评价一个领导干部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凭政绩用干部”,是我们党的干部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目前考核干部政绩的标准、方法和手段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不够完善,给一些搞政绩浮夸的人提供了投机钻营的机会,因而出现了一些领导干部炒作政绩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夸大政绩、炒作政绩的人得到提拔重用,更是误导了一些干部,使他们滋生了“政绩靠炒”,“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领导干部热衷于政绩炒作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古人的一条修身治国之道。古人还把那些为官清廉的官作为“官镜”,写入历史典籍,以褒扬他们的功德和事迹,为后来的做官人留一个榜样。近日读史,看到三面这样的“官镜”,尽管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已十分久远了,但今天读来仍感到有一股正气扑面。为官从政者常照照这样的镜子,当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坚决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团团伙伙,拉拉扯扯,这样的人一个也不能提拔。跑官要官一点希望也没有。我们的干部不管在哪个岗位,只是分工不同,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一方热土的发展,为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应尽职尽责  相似文献   

17.
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曾深有感触地说,“旧官”卸任和“新官”上任见的最多的是什么人?要账的!媒体上经常出现因“新官不理旧账”而致债权人讨债无门的报道,社会各界人士对此类“新官”也大多持严厉批评的口吻。后来,笔者偶然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篇很有内涵的文章,题目是《新官理旧账,还债也是政绩》。笔者认为这一道理讲得好,值得一议。“新官”该不该理旧账?该!“官”不论“新”、“旧”,都是某一级组织或机构的“官”,而不是悬在空中的“不管部长”。作为某一级组织机构的继任者,“新官”没有理由对本级组织应承担的债务问题推三…  相似文献   

18.
第一。传统的干部考核任用机制诱导“政绩工程”。由于现在对干部的考核任用方面,往往重显性政绩,轻隐性政绩。显性政绩立竿见影,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而隐性政绩周期长,见效慢。重隐性政绩的人往往费力不讨好,有的还被上级认为缺乏开拓精神,思想保守:而急功近利、善于“做秀”、摆花架子的人却大受青睐。明明是“做秀”做出  相似文献   

19.
如何评价地方官员的政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决策》2003,(12):34-35
浙江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近日指出,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其主要弊端是一些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结果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很多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有甚者,GDP变成了可以用来“一俊遮百丑”的升迁硬指标,一些地方将其层层化解到乡镇,并与干部考核挂钩,结果导致弄虚作假等许多不良后果。而解决这些弊端的关键则是建立科学全面的地方官员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因擅长撰写文史掌故而被誉为"补白大王"的郑逸梅,在其《艺林散叶》中记载了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李鸿章究竟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尚需考证。不过,这句话流传甚广,也颇为不少人赞同。这话应分两方面看,当庸官、懒官、逍遥官、太平官确实容易,这样的官只有唱功、没有做功,见到困难就躲、碰到麻烦就绕;这样的官得过且过、政绩平平,不想干事、不能干事,也干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