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考试作为一门科学正在逐步地被人们所认识。但是,从总体上看,高考科研论文、著作在理论水平和现实可行性方面仍有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对此,国家教委已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列为“七五”期间重点研究项目;1987年11月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通知征集高考研究资料(考试理论、评价理论、教材改革等方面的材料);1988年2、3月国家教委学生司和考试管理中心又分别通知在今年第四季度召开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相似文献   

2.
<正> 《鹤林玉露》乙编卷五《断决》云:“吴请成于越,勾践欲许之,范蠡不可;楚求和于汉,高帝欲许之,张良不可。此霸王成否之机也。二子亦明决矣哉!故曰:‘需者事之贼。’又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王瑞来同志的校点本(中华书局版)认为“需者事之贼”的“需”,乃是“懦”之误,于是径改之,我以为“需”是对的,不应改,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试论“故误字(符)”现象及其校对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育济  杨加深 《东岳论丛》2007,28(2):132-138
在当前的广告词和商标中,以及日渐流行的网络语言中,出现了一些故意更改成语或惯用语中个别字词的“故误”现象,网络语言中的此类现象还不仅限于成语和惯用语。这些语言文字现象给校对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也势必会生发出一些新的校对原则。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有人提出,蔡锷将军的名字是萼而不是锷。其理由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今存蔡锷将军的手书对联“誓师伏波庙,倚马剑门山”一幅,署名“蔡萼”,钤印章二方上刻“蔡萼之印”和“松坡”。第二,“世俗误萼为锷,从金不从草,其实不然,萼之兄名蔚,亦从草也。犹黄绍竑,世俗写成‘雄’,韩复榘,每写成‘渠’”这两点理由,不无道理,但要把人们所熟习的蔡锷改名为蔡萼,却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 10周年之际 ,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 10 0个字》(见下表 ,括号内为正确的字 )。这 10 0个字都是 10年来出错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 ,若将这 10 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 ,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表中所列 10 0个别字 ,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 :一是读音相同相近 ,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 ,“粗犷”误为“粗旷” ;二是字形相似 ,如“气概”误为“气慨” ,“辐射”误为“幅射” ;三是意义混淆 ,如“凑合”误为“凑和” ,“针砭”误为“针贬” ;四是不明典故 ,如…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天京内讧是导致革命运动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后期领导者洪仁玕、李秀成以至如朱兴隆(利王)辈,都有此说。李秀成更在“天朝之十一条失误”中列为“大误有四”之其中两条:“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天京内讧,最高领导集团的相仇相轧,相杀相忌,以致使全国上下,人心不安,殃成精神堤岸的缺口,扭曲了人们的正常心理。由此造成的后遗症,随之岁月,尤见严重。见于天京内讧,当时《乙丙日记》和外国人通讯记载都称  相似文献   

7.
“新”字 ,常作“新鲜”解。但《说文·斤部》云 :“新 ,取木也。”段注 :“取木者 ,新之本义。”然则“新”之新鲜义从何而来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页 6 6提及“新”的新鲜义来自“汛” ,然未考证。今试证之 :《说文假借义证》 :“新 ,取木也…借信。”“新”、“信”音同 ,“信”是“新”的假借字 ,“新”的新鲜义可从“信”中寻。《说文通训定声》 :“讯 ,又为之误字。泛滥之义或借为信亦通。”《汉语大词典》中“”有“洒”和“浸溢”等义。“”又作“汜” ,即泛滥的泛字。“汛”与“”形似 ,许多经籍传抄过程中常误为…  相似文献   

8.
<正> 由于古书断句或对词语的误解等原因,有的字词原意搞错了,这样以错就错,出现了些沿误成习的词语。人们可以承认沿误成习的某些词语,但对其来龙去脉应当有所了解。《周易·讼卦》:“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孔颖达疏:“犹人意怀险恶,性又刚健,所以讼也。”《周易》原文应从“健”字断句,后人误把“健”、“讼”二字连读,因而用“健讼”一词指称人喜好打官司。如宋罗烨《醉翁谈录·断人冒称进士》:“有一健讼人,每假儒冠,妄生事节,到官虚妄,蒙宰公收罪引试‘险而健讼’,其人略不能措词。”清平步青《霞外(?)屑·时事·弥勒佛治世》:“闻健讼诬控者,其呈词尾辄有‘当今弥勒佛持世’云云。”  相似文献   

9.
田野调查是社会史研究中一项重要方法,往往能搜集到许多珍贵的史料。所以,事后写成的调查报告,也必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鉴于调查中搜集到史料难免鱼目混珠、真伪互见,这就需要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鉴别,下一番“去伪存真”的功夫,以免误导读者。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北方的蒙古族,有一种高帽,名叫“顾姑”。“顾姑”,亦作“姑姑”“固姑”“故姑”“署署”“故故”等,是元明时代蒙古族妇女所戴的一种头冠。这种头冠,在我国史籍中,最早的记载当见于南宋赵珙1221年后写成的《蒙鞑备录》一书。他描述所见“顾姑”的情貌是:“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成,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红青绒饰之。”这里,赵琪所说的“竹夫人”是古代的消暑器具,即竹几。竹  相似文献   

11.
青蓝两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老话。我们前人,对教育后代成长,看得既重且远,素不等闲视之。前辈教后辈,先生授学生,师傅传徒弟,父母诲儿女,总是殷殷期待:青出于蓝而又能胜于蓝,一代强过一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弥之际,拉着儿子的手,边哭边说,无论如何要儿子继承父业,完成他未竟的著史理想。司马迁不违父命,历尽千艰万难,终以毕生精力,写成了《史记》这样一部卓越的史学著作,燴炙于人口,流传于后世。以足智多谋著称的诸葛亮,在“诫子书”、“诫外生”书中告诫后辈:“夫志当存高远”,不要作那“碌碌”“凡庸”的“下流”之辈;要坚志埋头勤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注重“俭以养德”,“淫慢则不能励精”;要后辈趁着青壮  相似文献   

12.
相傳欧阳修作“醉翁亭記”、开始是详述滁州四面的山色;写成后一看,談那些与醉翁亭无关的山,是多余的,便提笔一起勾掉,改写成“环滁皆山也”五字。看看毛主席在抗战期間故的新聞稿,那意义就更大了;不只是为了簡約,还为了准确恰当,有說服力。写了多余的話是“浪費笔墨”。以前人们把印書形容为“灾梨枣”或“灾鉛椠”,大概也是感到“浪费笔墨”而又“大量印行”,是可以成“灾”。写了再看它几遍,当删就删,当改就改,应为每一写稿人对讀者应負的責任。写文艺作品要簡洁,写理論文章更要簡洁。小說可能一眼溜过,理論文章有时要看了又看,甚至于要分节分段  相似文献   

13.
《元史·孟祺传》(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第3771页)载:“祺幼敏悟,善骑射,早知问学,侍父徙居东平。时严实修学校,招生徒,立考试法,祺就试,登上选,辟掌书记。”按:此文中的“严实”为“严忠济”之误。首先,孟祺到东平府学读书是在严实去世之后。(一)《遗山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载:严实“庚子(公元1240年)四月己亥,春秋五十有九,薨于私第之正寝”。可见,严实当卒于公元1240年。《元史·孟祺传》载:“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擢(孟祺为)太中大夫、浙东海右道提刑按察使,疾不赴。卒,年五十一。”据此可知,孟祺当生于公元1231年。严实去世时,…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讴歌农民起义,高呼“造反有理”,自然是很方便的事情。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充分说明了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我们又已经掌了权。但是,在封建社会,在《水浒》故事从民间流传到创作成书的年代里,造反却是“大逆不道”,饶不得的滔天大罪。不仅要杀头、抄家、诛连,而且即使终于“改邪归正”投降了,史书上仍然写成“盗寇”、“盗贼”之类贬称,以示儆戒。在那时,一般群众的眼里心中,“强盗”也至少不是可爱的。因此,在说书中,在出版物中,把“强盗”写成英雄豪杰,让读者听得下去,让统治者通得过去,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有站得住的理论,一种把造反说得并不那么可怕甚至还十分值得同情的理论,用这种理论来贯串全书,使这本小说站得住脚。这种理论,在《水浒》里,概括成两个字,那就是;“忠义”。  相似文献   

15.
“一心不能二用”是古已有之的格言,但是并不完全正确。从一些著名的学者和专家的治学经验看,“一心二用”,却往往效率高,收获大。这可以郭老的治学为例: 郭沫若研究《墨子》,引起了对吴起的同情,写成《述吴起》;由于有人主张墨家曾参加陈涉吴广的农民革命,便另写《秦楚之际的儒者》,作为《墨子》研究的补充;又因音乐是儒墨之间所争论的主要问题,郭志的兴趣又被音乐问题吸引住了,于是写成《公孙尼子及其音乐理论》;接着发现钱穆《诸子系年》中考证公孙尼子的一节,与自己的意见完全相反,遂写《公孙尼子追记》;此文写好后,郭老的“兴趣又掉换了一个方向”。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读《吕氏春秋》,初意欲收集关于惠施之材料,忽尔意动,欲写《吕不韦与秦始皇》,写此二人之斗争。……”就在这次掉换研究方向的同时,郭老总结了他的这个治学方  相似文献   

16.
辞源·黄鹤楼》条下释“一说蜀费文登仙 ,尝驾黄鹤憩此”。“”(y墿)应为“伟 (w嚙i)之误。按《三国志·蜀书·费传》载 :“费 ,字文伟。”后主时曾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表》称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宋陆游《入蜀记卷五》亦称 :“黄鹤楼 ,旧传费飞升于此……”且《辞源·费》条下释 :“字文伟。与许叔龙、董允齐名。”据此 ,《辞源》称“费文登仙”应为“费文伟登仙”之误 ,当予以匡正 ,以便修订时勘误。为《辞源》匡正一误@陈麟德…  相似文献   

17.
“1898—1899年广东遂溪人民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广州湾地区的斗争”这个调查报告,是在中共广东省委文教部门支持下,由中国史学会广州分会发起,联合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山大学历史系、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省文化局组成的“广东遂溪人民抗法斗争调查工作组”写成的。这个工作组于1957年2月间出发到湛江市(旧称广州湾)和遂溪县进行了调查,在当地党委和文教部门的协助下,访问了斗争参加者的抗法老人,勘察了抗法斗争遗迹,并搜集到一些实物和文献资料。我们发表这个调查报告,主要是提供一些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情况和材料,反映这个工作组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初步看法;希望能引起史学工作者的注意,继续发掘这一方面的史料和对这一十九世纪末叶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历史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崔淑慧 《学术研究》2003,(11):145-146
詹伯慧先生主编的《广东粤方言概要》(以下简称《概要》)已于2002年7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继《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三卷)、《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和《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之后,对广东粤方言进行大规模调查的又一重大成果。 《概要》全书反映出作者对广东粤方言的论述做到了既“全面”又“细致”。“全面”是指《概要》立足于广东粤方言这个全局,对它做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调查研究,从面上基本反映了广东粤方言的整体特点,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反映广东省内(旁及港澳地区)粤方言概貌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忠告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要注意: 一、要购买有正规包装的商品。对包装上无生产厂名、厂址或只有拼音字母而无中文厂名、厂址的商品,切忌购买。 二、购买大件耐用家电商品时,要当场试机。对不予试机,不开发票,不给“三包”凭证的,不要购买。  相似文献   

20.
田野调查是社会史研究中一项重要方法,往往能搜集到许多珍贵的史料.所以,事后写成的调查报告,也必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