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再造秀美山川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当前在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实现这一千秋伟业中应正确处理生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政府行为与农民行为、再造秀美山川与创新土地制度、再造秀美山川与保证粮食需求、再造秀美山川与调整经济结构、再造秀美山川与人口六在关系,为此,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以协调它们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再造秀美山川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 ,当前在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实现这一千秋伟业中应正确处理生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政府行为与农民行为、再造秀美山川与创新土地制度、再造秀美山川与保证粮食需求、再造秀美山川与调整经济结构、再造秀美山川与人口六大关系 ,为此 ,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以协调它们的关系 ,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  相似文献   

3.
通过吴旗县山川秀美工程调查,提出首先在落实再造秀美山川的退耕还林工程中,应以科技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对陡坡、缓坡、平地等实施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大力发展适地条件的林、草、畜牧品种,推行先进种植饲养技术;第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势产业,改造置换传统产业,发展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农畜产品,在改造环境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第三,应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实现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西部地区山川秀美的含义出发,阐发建设西部山川秀美工程的科学内涵、发展思 路、评价指标体系,兼论综合减灾研究对西部开发建设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西部地区山川秀美的含义出发,阐发建设西部山川秀美工程的科学内涵、发展思路、评价指标体系,兼论综合减灾研究对西部开发建设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浅谈延安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为契机,发展畜牧产业已成为延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良性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首先要做好技术推广、科技创新的工作,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才能带来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实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措施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全面启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就是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新家园 ,为中华民族开辟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要走出退耕还林还草误区 ,确保林草成活率 ,就必须制定和完善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法律法规 ,依法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几个方向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多年来存在着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林木生长率低的所谓“三低”现象。其原因很多 ,既有自然问题 ,也有技术问题 ,还存在着管理问题。生态学理论和多年的实践证明 ,仿拟自然植被群落结构是植被建设的基础 ;实施抗旱集流造林技术是植被建设的核心 ;开展人工植苗造林是植被建设的主要手段 ;加强对病、虫、鼠、兔、牛、羊危害的防治是植被建设的关键。这些方面的问题解决了 ,必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以山川秀美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基础。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 ,山川秀美工程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战略目标上统一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11周年,为纪念江总书记关于建设秀美山川重要指示发表5周年,辽宁省水利厅、共青团辽宁省委、沈阳市水利局和沈阳市和平大街第一小学联合举办了以“保护水土资源,建设秀美山川”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40多名师生,沿途考察,耳闻目睹,体验感受。在一处采石场,漫天烟尘,裸露的山石,流失的水土,  相似文献   

11.
山地大学的校园植被建设问题较为复杂,而乐山高校可以视为典型案例。藤本植物在乐山高校园林中主要有两种用途,即坡面生态工程与园林绿化。从生态工程学角度看,前者对于操作工艺有更高的要求;从植被生态学角度讲,后者的生境构成却更为复杂。在后一种环境中,大型藤本植物可能通过缠绕、覆压、郁闭的方式绞杀景观树木。因此,一方面,校园藤本植物管理必须重视自然群落与人工园林之间的生境落差;另一方面,在长远规划中可以尝试校园植被的自然演替。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方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观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重建历史,最为流行的观点当属“以古证今”和“以山证原”两种观点。而事实情况是,古代山地的植被分布,只能提供一些植物恢复重建可咨借鉴的旁证资料。对于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其植被建设只能立足于现实生态环境条件,适地适树(草)适法,方能有效恢复和重建植被,以发挥其多方面的生态经济功能。植被恢复重建在不同类型区有不同模式,总体应由东南部的以乔灌为主,向西北部的以灌草为主逐步过渡。植被恢复重建目标应是建立与现实生态环境最为适应的人工植被类型。植被恢复、植被重建和植被保护3个方面相辅相成,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不可分割的3条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贵州森林植被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探讨了变迁的动因与方式以及变迁引起的严重后果,指出应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可为防止贵州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森林是陆地上最庞大的生态系统,既包括乔、灌、草等不同层次的植物群落,也包括动、植、微等不同层级的生物种群,从生物学视域,森林是一个由诸多生命组成的生命共同体。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森林呈现的美是生命之美。笔者认为,从生命美学角度,从森林生态同自然天地之间联结的周期变化(节奏),森林生态自身的调节(律动),以及森林生态在成长中的脆弱性(缺陷)和必然性(消融),无一不是一种生命的美学诉说。森林因生态而存在,也因生命而精彩。森林生命的这种的精彩在与人的生命一气流通中显现。  相似文献   

15.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退耕还林还草的退、还、补、管4个环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退耕地的范围、还林还草的方向和方式、粮食补助、种苗补助、现金补助、减免税费、科技支撑费、林地管护、计划管理、工程管理、资金管理、科技管理、组织管理等政策.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植被恢复工程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景观绿化和生态绿化.实施景观绿化是因为长江三峡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景观绿化可促使三峡恢复过去曾有的原生植被美景,增强对游人的吸引力,促进库区旅游经济繁荣;实施生态绿化,是因为三峡两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绿化可有效遏制生态恶化,促使库区生态良性循环,确保库区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三峡植被恢复成功  相似文献   

17.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西部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问题,2000年国家开始在西部地区大规模地退耕还林还草,5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水资源短缺矛盾尖锐,保障农民生计的后续产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要想解决这些矛盾:1.要延长西北干旱、半干旱地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2.建立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3.保障退耕还林还草由阶段性工作转向制度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西北林业政策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西北林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 ,将西北林业定位于生态林业 ,结合西北林业政策失灵的几个案例 ,剖析了现行林业政策因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失灵的原因。根据西北林业发展的现实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提出了完善林业产权制度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以土地换生态 ,完善退耕还林制度的西北林业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9.
现有关于徽州林木的研究大多注意到徽州山林经营、林木保护及地方社会应对等问题,但难见对明清徽州林木盗砍现象及原因的系统考察,对文书资料利用也很少。系统梳理了契约文书资料后,揭示了徽州文书对林木盗砍现象及原因研究的独特价值。资料显示,在明清徽州的农村社会,林木盗砍对农家经济、生态环境有深远影响,其原因值得深思。明清徽州林木盗砍既有人口激增的背景,也与人口流动趋于频繁有关,并且,在明清时期徽州逐利民俗的大背景下,徽州人的贪图小利以及棍徒横行等因素也加重了徽州林木盗砍现象。这些问题在以往研究中并未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0.
清代时期,西江下游地区人口激增,农业垦殖向山地深入。随着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所需的林、果产品日益增加,人们或直接采伐天然林木,或清除原有的天然林来兴造经济林。同时,这一地区的柴炭、造纸和菌类等农村副业亦得到较大发展。这些经济开发活动对当地的森林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认为,清代西江下游的森林植被,在清初就已经开始有了较大的破坏和减少,以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4朝为大。鸦片战争后有所减轻,但一直没有中断。就影响因子而言,清代前期以农业垦殖为主,清代中后期以林木业生产和农村副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