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大陆新时期“寻根文学”思潮与当代台湾的“乡土文学”思潮在主导的创作思想中都具有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学“民族性”和“观照民间”等近似的理论视角。并且,二者各自的代表作中人性主题、国民性主题和现代性主题均呈现出人文关怀与国民性探索等两岸新文学共有的精神流脉的传承,以及两岸迥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文本中现代性元素的多种耐人寻味的面向。  相似文献   

2.
在台湾乡土文学的流变历程中,民族国家想象已生发为一种不可置疑的巨大话语,有关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在台湾乡土文学中居于中心地位。乡土文学作家们在其创作审美活动中融注着各种各样的国家想象类型和民族认同方式,台湾乡土文学所隐含的一个基本的想象就是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台湾乡土文学从发韧,历经日据时期、光复时期至回归时期,民族国家想象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审美特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3.
4.
台湾寻根文学分别于1940年代、1950-60年代、1960-70年代三度勃兴,因历史激发力的不同在文化心灵诉求上各有侧重。从文化心理层面整体审视,上述台湾寻根文学的三度勃兴与台湾人内在主体的二元分裂密切相关:首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主体分裂,再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大陆人之间的主体分裂,三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西方人之间的主体分裂。三度勃兴的二元分裂虽各有不同但皆导致台湾人无根的失落,这正是寻根的前提。三度勃兴显示出台湾人对于母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强烈渴求,对于走向现代而不自我迷失的精神寻寄。  相似文献   

5.
民族化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所着力表现的主题,而1980年代勃兴的“寻根文学”也正是民族认同的文学话语建构。它是审视本土文化传统并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学艺术中对原始的崇尚与从原初寻根的潮流影响下的产物;它对民族认同的建构主要表现在神话叙事、文学传奇写作以及民族化语言与寓言式创作等文学话语层面;同时作品也表现了对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暗示与书写。然而,寻根文学在民族认同建构方面仍显不够,不仅表现在需要深入的同时却嘎然终止,同时也有着对民族劣根性的过分暴露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影响下寻根意识与现代意识得以强化,又由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潮流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是一种文化导根--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形态,着眼于民族素质现代化的重铸.梳理"寻根文学"的兴起与嬗变轨迹,对其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寻根文学与“五四”是两个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文学启蒙运动。五四启蒙思想由于对传统性的全盘否定成了“无根状”思想。寻根文学表现出了更多的对传统的认同、欣赏甚至迷恋,而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和批判精神。这样,寻根文学追求的“国民性重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棋王》中的身体书写显示了"寻根文学"中现代性与古代性的混合,但文本已经蕴含了质疑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思想。从寻根形象、文化符码以及寻根"结局"入手,将《棋王》这一症候性的文本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可以看出"寻根文学"开拓新的话语结构的努力体现了进步意识带来的美学创新欲求,但这种美学变革在当时又阻碍了"现代性疑虑"的进一步思考。80年代"寻根"的结局是另一个开始,它背后的犹疑预示了90年代更为明显的"现代化意识形态"的裂解。  相似文献   

10.
传奇这一文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可借鉴的古典小说叙事资源之一,其中的唐传奇通常被视为中国古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它的叙述模式、文体风格、和审美趣味等对"寻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影响。从拟用传奇文体的合理性和学理性、如何在实践中承续传奇叙事以及对这一文体实践的功过得失等层面上,"寻根文学"重新处理了文学与传统的关系,这种有选择、有目标的文学实践充满着文体自觉和逻辑思辨,成为当代文学汲取古典小说叙事资源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以来,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经历着某种"救赎性的失败",而今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视域下,艺术将向民族民间的艺术形态进行一种"方言性"的"复魅"与"回归"。在此过程中,民族艺术将对沉浸于片面物质享受和精神困顿的人群,施以"再启蒙"的灵光;对现代性的症结起到一种"救赎的治疗",进而实现其时代性的"文化寻根"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客家人有很强的寻根意识。为什么客家人有如此强烈的寻根意识?寻根与认同有什么关系?认同的基础又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客家民系的品格特征,加强海内外客家人的联系和情感交流,进一步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来源于对客家民系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认同是寻根的驱动力;而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而非血缘关系;因此,开展客家文化研究,弘扬客家文化,可以使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和认同感得到满足和加强,从而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和繁荣昌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张我军等台湾作家提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缘于日本殖民者将台湾文学排斥于其文学史之外而引起的反弹,台湾作家认为当时台湾落后于祖国大陆而欲向大陆寻求"现代""文明",以及台湾文学的固有根柢乃中国文化却与日本文化格格不入等。这个命题在1990年前后为大陆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广为引用,实在因为它代表着历史的事实和真相,但却遭到了"台独"派的猛烈抨击,加之以"统战""霸权""意识形态作祟"等"罪名"。在台湾自身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中,1985年后叶石涛等抹去或篡改了此前沿用的"一支流说",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2011)更从史明"台独史观"脱胎出"战后再殖民论",试图以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取代固有的"中华民族主义",如以"台湾心灵"来概括7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要精神,从而将具有"中华民族主义"性质的"回归传统"取向消音、抹杀和遮蔽。这种史观、论调助长了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认同偏向,应引起学界的高度警惕并加以必要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国以来的小说历史叙事历经对于“革命史”的讲述以及“文革”史的反思之后,直至“寻根”小说这里,才开始由民族文化史的美学意蕴维度启动了一个浩大的历史重构工程,并从此真正动摇了中国悠久的传统历史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诸多条件和因素的支撑,在文化互动和交流过程中,作为内在因素,文化承载主体的作用尤为重要,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影响深远。从主体性视角探讨民族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诸多条件和因素的支撑,在文化互动和交流过程中,作为内在因素,文化承载主体的作用尤为重要,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影响深远。从主体性视角探讨民族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历史境遇,深爱中华文明并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台湾作家满怀深情地塑造着祖国母亲的文学意象,尽情地讴歌和赞美母爱情感,展示母亲在抚育儿童的过程中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维系和延展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台湾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意识”中的“悲情意识”在“台湾意识”的政治转化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台湾意识”是排斥“中国意识”的,是某种程度的“独台意识”甚至“独立意识”。“台湾主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强力鼓吹、宣传、政策推动塑造的,是人为建构的,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台湾意识”的另一表达,其实也是“台湾国家意识”,其核心是强调台湾的主权独立性与国家性,是排斥与对抗中国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化批评人类学的角度审视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认为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本土意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20.
记忆构成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对寻根作家而言,“寻根”首先意味着记忆。作为一次意识形态推论所急需的集体命名,寻根作家把知青的个人记忆放大为集体的、时代的和民族的记忆,个人记忆被置放到历史的中心,讲述个人的记忆被改写成讲述民族的历史。民族集体记忆披上了文学寻根的文化外衣,在对地方风俗、远古礼制以及封建遗老的追忆中,寻根派试图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废墟上清理出一片开阔天地,从而重建现代中国的精神图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