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形散神不散”是60年代初萧云儒在《人民日报》“笔谈散文”专栏的一篇短文里提出来的。他说:“师陀同志说‘散文忌散’,很精辟。但另一方面,‘散文贵散’。说得确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人民日报》1961年5月12日)在这里,作者显然力图以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论的观点来概括散文的特质,并把它提炼得精粹而辩证一些,以便大家把握散文的规律,更好地促进散文的发展。无疑,这一愿望是很好的。但事与愿违,“形散神不散”在实际的流传中却成了一条僵化的模式,窒息着散文创作以及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一貌似公理的“形散神不散”实实在在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林非先生的《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从诸多侧面对散文的创作与批评作了中肯的评价,为近年散文研究最有分量的文章之一。“形散神不散”的争论,是颇为敏感的问题。林先生说:“‘形散神不散’这种主张不能不形成自我封闭的框框。”此评无疑是确当的。 “形散神不散’六十年代后成为散文最热门的命题,被奉为一切散文的普遍特征,指导创作,并泛滥着去评判古今中外的各种散文。这个所谓的散文审美标准到底跟古代的形神理论有什么样的渊源,与现代散文理论关系如何,它是怎样出现的,它行将溃散的自我致命伤在哪里,这是本文想简约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有许多名家散文名著,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些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教学的要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散文有三重境界:一为"形不散神不散";二为"形散神不散";三为"形散神散"。大境界散文的特征:"和";"形散神散"的散文求"品"。  相似文献   

5.
“形散神不散”这个命题自提出以来,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中,尽管人们对它的理解始终是五花八门,歧义纷呈,时至今日也仍然是一团乱麻,但公开表现的却又全是一派赞成的意见。1986年下半年,有的同志在《散文世界》上提出质疑,并未引起怎样的反响,直到最近林非同志在《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对这一命题提出尖锐的批评,才算引起了较大的震动。由于这个命题长期以来存在的理论上的混乱,人们在震动之后,困惑犹存。  相似文献   

6.
90年代散文创作早已突破了"形散神不散"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人(事)--景--情"、"景--人(事)--理"的特定反应模式,而散文教学却自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体系,无论是教材篇目还是知识点都仍停留在20年前的格局.教学的这种滞后的状态,严重损伤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导致散文教学目的难以实现.针对这种现状,笔者着重阐述了"只有解放思想、破除对‘权威'的迷信,才能使散文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进而使散文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观点,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散文思潮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海慧 《江汉论坛》2004,(5):109-112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下,小说、诗歌与戏剧的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人们眼中,只有散文相对沉寂。事实上,散文内部也经历了“形散神不散”、真实与虚构、“新潮散文”、“大散文”与“文体净化”、“文化散文”、“杨朔模式”与“重写文学史”、“学者散文”等一系列探讨及论争。有些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甚至永远不会得出结论。但是,在探讨中,散文的文体特色、创作空间等都在进一步明晰,一向比较缺席的散文理论也得到了建设。在对资料的梳理与综述中,我们发现,散文创作及理论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的,它亟需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传统散文理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散文的取材、命意、真实性几方面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认为:散文的选材是有一定限度的,它受到散文体制短小和作者视野及情感的制约;散文的命意不能将“形散神不散”作为唯一尺度来规范主题,它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散文表现生活只能是基本的真实,在实践中要重视对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感受力的挖掘和培养.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后,散文确立了"形散神不散"传统观念;八十年代解构了一元化的传统散文观念;九十年代建构了多元化的散文观念,使我国的散文从"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0.
形非似神更异──《牡丹亭》、《长生殿》爱情描写之比较徐人忠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一百年后,清初洪升创作了《长生殿》。因为该剧也有女主人公梦境的描写和鬼魂游踪的情节,故当时有人称《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洪升颇为高兴,“世以为知言”①。由...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散文批评观形成于东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语境中,融合社会现实、域外文化和本民族传统三个维度的合力而成,表现为旧中寓新、中西交汇、新质萌生,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带有鲜明的现代转型特征与创新特质。其对"文道"关系、文章之"法"、言文一致、文体概念等都有独到的观点与看法,在散文批评理念上突破传统走向现代;特别强调创作中的"灵感"因素与"自我"品格,在散文创作主体上追求独立性;设定了与古代散文有着不同阅读"期待视野"的读者群体,在散文接受主体上突出大众性;要求散文的表现形式突出"形散"、创作主题强调"神不散"、意境风格追求情理交融,在具体创作方法上体现了现代散文的风格特征,这些已经具备了现代散文批评的理论要素与理论品格,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独立与理论体系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陆游散论》是张福勋先生继《宋代诗话选读》、《萤窗诗词拾翠》之后出版的又一部专著,从中可见出张先生对陆游其人相知之深,对陆游其诗参悟之透。虽曰“散论”,形散神聚。这“神”就是陆游的伟大的人格和爱国的诗魂。回视张先生的学术道路,《陆游散论》的问世,标志着他学术研究步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我酷爱文字改革,耗尽我十多年业余时间.我选注过秦汉散文和律诗绝句,也下过几年功夫;并不喜爱《诗经》.1978年偶然的机会使我考取研究生,1980年才开始读《诗经》.近年来发表几十篇短文,都是读《诗》时偶然所得.换句话说,我那些看法,不是经过长期地深思熟虑形成的,而是偶然产生些假设,立即查阅资料,随手作些论证.可能有不少漏洞.老实说,有些短文我就没有打稿.这些“偶得”是怎样得来的呢?  相似文献   

14.
金开诚先生的《〈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解》一文,发表在《文学遗产》一九八五年第四期(下引金文皆出此篇)。文章“联系《离骚》的创作旨意、全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阐述了他对“求女、问卜、降神”这些古今众说纷纭问题的看法。读过之后很受启发,觉得可备一说。不过,我对文中所提出的重要问题都有一些不同的认识,现在把它写出来,以求教于金先生和楚辞研究者。  相似文献   

15.
<正> 张载哲学基本属性是气一元论唯物主义,还是二无论?关键是弄清楚其“神”范畴及它与“气”范畴的关系。一、“神”不是“清气”一些论者认为“神”就是清气。他们的根据是张载说过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其实,张载这里讲的“清”,不是指“清气”而言的名词,而是指“清通”而言的形容词,即“清通不可象为神”。张载还说:“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以上《张载集·太和篇》,以下只注篇名)“推而行之存乎通。”(《神化篇》)由此可见,“清通”是形容运动变化,说的是气澄清就能感应变化无所不通。这种感应变化的态势叫做“神”。所以,“神”不是清气,而是气的功能。如张载所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鬼神屈伸之义。”(《神化  相似文献   

16.
罗书华 《社会科学》2012,(3):166-173
长期以来中国散文学都是以文道、义法为主流,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散文学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审美论的发展。林纾虽然以古文的衣钵继承人自居,但并没有坚守"文道""义法"传统,而是以情性为散文之本,这就使他在散文审美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意境"、"情韵"与"神味"三说最具代表性,突出地体现了林纾散文学的诗性特质。它们的出现为散文学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也为近现代散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散文学领域里提出"意境"、"情韵"、"神味"诸说,对于源于诗国的这些美学范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语言特点也是服务于这种特殊的文体的,它既具有文学性,又不拘泥于文学性,既有自身的使用常规,又追求丰富的艺术美感.散文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朴素的自然美、优雅的诗意美、跳跃的音乐美、绚丽的色彩美、深远的哲理美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从思潮的角度来看,当代散文的发展演变主要有两个高峰期,一是20世纪60年代,一是20世纪90年代。60年代的"诗化"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显在象征和营造意境,其代表作家是杨朔。"诗化"散文思潮皈依传统的散文艺术美,对纠正当时直露粗糙的散文倾向有积极作用。90年代散文思潮也呈现多元倾向,分为通俗散文思潮、"文化散文"和"新艺术散文"。当代的散文思潮虽然规模不及小说诗歌,但仍然为散文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背影)序》来自清是在五四风雨冲激下走上创作道路的,先写诗,后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历经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成就也最大。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来,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始于1923年,但大多数写于1925年之后,先后结集的主要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朱自情散文世界是丰富的,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和随笔。其间有对现社会断片的描写,有对人生相…  相似文献   

20.
70年代末开始,林非陆续发表和出版了《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我怎样写〈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散文研究的特点》《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我和散文》《我爱读散文》《对当前散文创作趋势的思考》《散文的使命》《关于当前散文研究的理论建设问题》《散文论》《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读书心态录》《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它》《林非散文选》等。此外,他还为不少研究者的散文理论专著和散文选集写了序言,这些序言都程度不同地阐发或论述了他的散文新观念。新时期文学中,在散文界,林非是位成绩斐然的散文史家、散文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