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区矫正制度根基有三:一是社区及功能理论,二是新派理论,即刑事实证学派社会责任理论,三是刑事理性。社区矫正的事实基础在社区,社区的教化功能是矫正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现阶段中国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组织、协调,社区参与、矫治、帮扶的矫正模式,既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社区矫正自身演变的轨迹。新派理论主张通过矫正实现对犯罪的预防,在犯罪处理对策上注重将刑法刑事政策化,其与社区矫正之间是根与叶的关系,后者生发于前者。刑事理性把人当成人与使人成为人的观念影响着社区矫正的正确走向,是社区矫正的价值归属。  相似文献   

2.
自2003年7月起,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试行在社区中改造罪犯,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使其重新顺利回归社会。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实施单位单一(主要是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群众的认同度不高,矫正对象本人的心理障碍等等,使得社区矫正只能是对矫正对象进行惩罚,无法满足矫正对象的就业、心理和重新回归社会等基本需要,其质量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尝试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分析社区矫正,以期对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作用,以使矫正对象能够更好更快地重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更人性化的监管方式,是通过关注青少年的犯罪人群,改善其处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的一种措施。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发展比较缓慢,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论述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意义,分析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更人性化的监管方式,是通过关注青少年的犯罪人群,改善其处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的一种措施。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发展比较缓慢,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论述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意义,分析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社区矫正借助社会力量来控制犯罪,改变了以往国家单一的犯罪控制模式,实现了由一元向多元犯罪控制模式的转变。但囿于我国社区矫正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对社区矫正目标即改造罪犯的单一性认识,导致我国社区矫正犯罪控制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为此,有必要以系统论为指导完善以社区矫正为中心的相关法律,以恢复性行刑为理念吸收包括被害人在内的其他社会人员参加社区矫正,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犯罪控制之社会控制与法律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痼疾”,其犯罪行为是不良心理的外化体现。作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正重要手段的心理干预对矫正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再次犯罪具有重要价值。大量研究表明,在社区环境中,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正通常建立在主观的信念和零散的经验之上,由于缺少矫正效果的相应证据,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有鉴于此,文章通过Meta分析产生的系统评价结论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证据,并希望通过完善社区矫正法制建设,构建科学的心理评估与精准矫正机制、持续性干预的经费激励机制、多方社会力量协同的参与机制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正机制,将研究证据广泛应用和推广至社区矫正司法实践,提高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正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增多,采取严厉刑罚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开始实施,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社区矫正体系,这也导致矫正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只有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并找出相应对策,才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脱离犯罪氛围,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海南黎族聚居地区推行社区矫正制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犯罪本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结合犯罪矫正的民族个性特征,充分利用其本土规范中的积极因素,在充分尊重其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前提下,灵活设计社区矫正方案,规范矫正行为,实现传统矫正模式与社区矫正的有效融合,使社区矫正制度在黎族聚居区发挥出最大功效。  相似文献   

9.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禁毒形势依然严峻,治理毒品犯罪仍然任重而道远。而开展毒品犯罪人社区矫正研究,发挥社区在治理毒品犯罪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实现毒品犯罪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社区矫正理论精细化的重要途径。在研究毒品犯罪人的个体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武汉会议纪要》,吸收群众组织参与矫正,构建以戒促矫的矫正模式,对毒品犯罪人社区矫正体系的完善和毒品犯罪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的概念及其性质新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社区矫正的概念和性质问题,是决定能否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正确定位和能否科学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犯罪矫正模式的基本问题。社区矫正是矫正机构将罪犯放在社区里进行矫正教育,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矫正教育罪犯的新型矫正方式。社区矫正的性质并不是刑罚执行活动,而是对罪犯的管束保护或观察保护,具有限制人身自由的保安处分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3年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的较好成绩,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推广运动。截止2010年,全国已经有27个省市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方式。就目前来看,社区矫正的现实运行遇到了一些问题,最关键的是社区力量没有真正发动起来,存在着上层政府热情推动和下层居民冷淡反映的反差现象。社区居民对矫正对象的不接纳成为影响社区矫正效果的最大原因。根据符号互动和标签理论,这有可能导致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进而为推广刑罚执行变更运动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相似文献   

1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探讨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实践中的适用价值,认为该理论作为社会系统论的分支,为社会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思考维度,在社区矫正实践中具有实用价值,对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极具指导意义。同时文章在比较该理论与其他社会工作理论的异同后,指出该理论存在机械性、理论体系等方面尚欠严谨等局限。  相似文献   

13.
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摆脱同历史传统的联系,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应该是民族历史传统的自然言说,因此要想深入研究社区矫正制度,必须对它过去的发展有一些基本的认识。现代意义的社区矫正制度尽管起源于西方国家,但社区矫正在中国并不是纯粹的舶来品。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存在诸多与社区矫正有关的传统元素,其中"礼法结合"与"和合思想"是中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文化基因,而罪犯习艺所、南京国民政府和红色革命根据地开放性行刑处遇则为中国当代社区矫正制度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的困惑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矫正是我国刑事执行体制和刑罚执行方式的重要革新,对于行刑的人道化、科学化以及降低行刑成本都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社区矫正同时也存在适用对象的选择、适用程序、矫正手段以及矫正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的结合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必须在肯定社区矫正价值的同时进行反思,科学选择适用对象、完善适用程序、提高矫正工作者素质,以真正实现公正、人道、科学、效益等行刑价值。  相似文献   

15.
社区刑罚的根据应当是报应论限制和制约下的以教育刑论为核心的综合论。具体说来,社区刑罚应当以报应论为基本的规诫,以满足正义和秩序的要求;社区刑罚应当以教育刑论为核心规诫,以满足矫正犯罪人的要求;社区刑罚应当适当考虑剥夺犯罪能力论的要求,以争取社区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理念不仅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且也使社区矫正在我国真正成为了一个"本土性"问题。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社区矫正在我国存在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它的发展前景,而准确把握其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和完善,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途之家是社区矫正模式之一,作为一种更为人道、文明的刑罚执行方式,在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北京市朝阳区司法局创设了大陆首家中途之家。它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在预防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途之家的工作方案与刑法中个别预防理论,行为人中心主义、刑罚社会化学说以及刑罚人道观念中的预防犯罪思想和观点相契合,它们是中途之家创建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社区矫正是矫正机构将罪犯放在社区里进行矫正教育,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矫正教育罪犯的新型矫正方式。从目前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践来看,现行刑罚制度还难以适应社区矫正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改革与社区矫正相关的刑罚制度,是保证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