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集成创新理论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整合的模式和框架方面,缺乏对整合的理论基础、基本思想和实施路径的研究。文章在梳理集成创新理论形成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其核心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集成创新理论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动因、整合实质、整合基础等基本思想和基于集成创新理论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框架,并从商业环境、整合平台、战略集成、知识集成、技术集成和组织集成等方面构建了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将钻井工程信息管理、钻井参数实时采集和智能化决策支持技术集成为一体,设计并实现一个安全优化钻井实时监控智能计算机系统。系统的知识模型由领域层、推理层和任务层组成;知识的表示应用了本体论中的科学方法,建立基于本体的安全优化钻井领域知识构架,对钻井数据、信息、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实现安全优化钻井知识整合。系统可用于钻井设计、施工、完钻总结阶段的钻井异常问题的检测、识别、预测、诊断、预防和处理,实现安全优化钻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校学科团队特定情境,采用文献回顾与对比分析方法,构建了知识整合机制、团队创新绩效及其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有关“高校学科团队知识整合机制通过团队知识、团队知识创造能力进而影响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的6条研究假设,为进一步认识高校学科团队高效运作所需条件和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增长的观点,将知识有机整合过程划分为受激、知识基因认知、融知、知识有机重构和知识扩散五个阶段,进而构建知识有机整合的过程模型,并通过丰田开发混合动力车普锐斯的案例研究,佐证该模型为组织的知识整合实践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技术知识特性与知识整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和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建立研究框架,构建结构方程,并选取我国华南地区146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贡献在于以中国华南地区的企业数据证实了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明确了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和路径,并且以行业为依据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研究不同行业内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测验焦虑的传统研究与认知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缺乏整合研究。本文在考察大量文献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整合研究,提出了区分测验焦虑诸因素的新框架,其包括四个方面,即测验焦虑产生的起始条件,表现,控制策略及强化条件。这将有助于测验焦虑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也有助于研究者准确、清晰地把握测验焦虑的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7.
基于知识视角,构建国际化企业营销动态能力形成理论模型,并通过134家中国国际化企业的调查数据,使用PLS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市场知识宽度和市场知识深度对营销动态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机制,市场知识宽度对营销动态能力的作用被知识整合机制部分中介,市场知识深度与营销动态能力几乎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其对营销动态能力的作用被知识整合机制完全中介;正式化在市场知识宽度和知识整合机制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学习文化在市场知识宽度、市场知识深度和知识整合机制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针对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问题,分析了石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知识整合相关理论,将知识整合划分为消化型、适应型、解决型、演进型、再造型知识整合5类,并按这5种类型,分析其对石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对石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概念整合理论对概念隐喻观的补偿性阐释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理解和经历另一件事情.概念隐喻观的提出标志着隐喻研究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进入崭新的认知科学领域.概念整合理论是在概念隐喻观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崭新的认知框架.本文通过系统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而尝试性地论证,概念整合理论对概念隐喻观中无能为力的层创性概念化等问题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具有补偿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整合研究框架与重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动态能力近来作为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案例和大样本实证统计研究是主流研究方法,但国内有关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大多还是定性研究。鉴于此,本文对企业动态能力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阐释,以期推动国内学者采用国际主流研究方法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动态与能力界定动态能力内涵,梳理出企业动态能力概念本质;总结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四种理论研究视角,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整合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测量方法并架构出整合测量分析框架,对动态能力重新定位、测量与实证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首席信息官(CIO)知识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德尔菲方法,提出一套首席信息官(CIO)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十个知识模块。其中初级模块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中级模块包括流程管理知识、项目管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公共管理知识,高级模块包括信息变革知识、信息战略知识和信息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2.
试验在乌骨鸡蛋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碘化钾,研究了碘添加期鸡蛋中碘含量随鸡蛋服碘 日程的变化情况。同时考查了高碘蛋生产阶段乌骨鸡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知识融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管理领域中, 根据知识源的特点, 通过融合处理多源知识, 形成新的知识层, 提高知识的内涵、层次和置信度, 并提升实现系统任务目标的能力。在基本知识层、方法层和思想层三级融合层次的基础上, 研究多源知识融合处理, 得出融合结构与框架。将信息融合处理技术移植到知识融合处理中, 形成基于模糊集理论的知识融合算法, 得出处理流程和基于Petri网的融合模型。利用基于模糊集理论的知识融合算法, 综合各预警模型的观察结果, 讨论企业失败预警问题。实例和仿真结果表明:知识融合判别方法降低了企业失败预警判别的不确定性, 知识融合在知识管理领域应用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文化的领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领导相关理论的研究入手,通过"领导模式"完善了理解领导概念的基本框架,深入分析了领导和文化的关系,阐述了中国文化从宏观角度和组织层面对领导的主要障碍,提出组织层面必要的文化转型应当是中国企业在特定领域取得成功领导的基本保障和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论知识分享的七大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分支.文章提出知识分享存在以"技术"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研究范式.以这两种范式为框架,从沟通、工具、互动、学习、权力、市场和社会交换7个视角,对已有的知识分享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对知识分享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知识分享将从独立的以"技术"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并将更加注重对个体层面和文化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一流大学和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一流的教师,而具备一流的教学能力则是一流教师的本质体现。与其他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倾向于通过研究创新来开展教学和培养人才,其教师教学能力特性是结合行动反思、教学研究和协作交流等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表现为开展学术性教学反思和形成互动型教学共同体。以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法为依据,通过内涵探讨、数据搜集、文本编码等步骤可构建系统明确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体系:一是三个横向的能力维度,即知识内容、教学技能和专业态度;二是七项主能力,即学识基础与素养、内容开发与拓展、教学反思与研究、课堂组织与监控、教学表达与交往、角色情感与倾向以及学术魅力与品格;三是行为表现,共五十六条具体指标要素。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多层薄膜材料,用XRF基本参数(FP)法定量分析计算多层薄膜试样的厚度。除了考虑直接受人射束激发产生初级荧光外,还考虑试样中其它元素初级荧光辐射而引起的层间和层内二次荧光。以计算三层膜荧光强度为例,提出各种不同情况下计算初级和次级荧光强度的表达式。讨论二次荧光相对于,总强度的贡献。计算方法也能很好地用在大于三层膜及块样的X荧光强度计算。  相似文献   

18.
把主位结构作为功能语篇分析的重要手段,对具体语篇进行主位分析,并利用语义场理论去解读语篇句际间的语义联系是如何通过主位推进模式进行建构的。研究表明,语义场理论发掘了主位结构的语义内涵,使研究的范围从词汇层面经由小句层面扩展到篇章层面,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功能语篇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隐性知识越来越成为知识型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对隐性知识本身的认知以及共享研究亦是企业的知识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隐性知识的定义、特征与分类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隐性知识认知方面的研究,并指出对隐性知识认知从这三方面均需进一步的研究,且基于个体以及认知心理学亦是其研究发展态势;同时本文从隐性知识共享途径、共享因素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三方面出发,综述了国内外隐性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并指出对隐性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尚需从共享动因、共享效率的定量研究以及共享过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法律论证是一种作为过程的论证,对这种过程的论证合理性评价是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根据普拉肯等法律论证学者的观点,这种多层次构造可以分为:逻辑层、论辩层、程序层和策略层。对法律论证各层次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详实的说明,并分别给出评价它们的四个标准,为全面地、行之有效地对法律论证的合理性展开评价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