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谓"小棒外交"所谓"小棒外交"(small-stick diplomacy),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大棒外交"而言。这一概念认为,在处理领海纠纷等问题上,中国目前正大力依靠海监等民事执法船只来维护国家主权,这种做法既使北京避免被指责为"炮舰外交",又可以向对手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体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与"小棒外交"一同被提出的、意义相近的说法,还有"非硬实力""黄岩岛模式""被动式果断"等。"小棒外交"的提法最早见诸报端,是在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2012年4月23日,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美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和吉原俊井发表《南海的小棒外交》一文。文章称,美国及其东南亚盟友"不应只关注那些占据着新  相似文献   

2.
朝鲜核危机对中国来说不能不是一次外交上的挑战,然而勇敢者的游戏也恰恰是在挑战中寻找转折,在危机中创造机会 朝鲜核危机正在进入一个复杂而又微妙的阶段,世界以及中国的舆论目前仍把焦点放在美国将如何处理这个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3.
困境与选择:冷战后中国对美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以中美关系中的深刻对抗性为基点,分析冷战后的中国对美外交的困境和在这种困境下的诱惑,以及中国处理这种困境时可以利用的空间和可供选择的外交战略。中国在冷战后的对美外交中,面临一个最基本的现实:美国对中国的步步进逼与中国在美国的压力下反击手段和回旋余地的减少(这是指从整体上审视中美关系得出的判断,并不表明中国的对美外交只能是消极的,不能采取主动的行动)。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使中国面临要么冒与美国全面对抗的危险,要么在美国的压力下步步退让的两难选择。与美国全面对抗,顶住美国的压力,中国又缺乏相应的反击手段,国家…  相似文献   

4.
从2001年国际恐怖主义对纽约、华盛顿的袭击以来已经5年多了。这5年中美国的国家战略的主轴是反恐,美国的外交也服务于反恐。反恐外交执行得怎样?成效如何?利弊得失如何?对这些问题是很值得进行反思的。  相似文献   

5.
薛力 《领导文萃》2015,(5):48-51
近来,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受到了中国媒体的较多关注。比如,一些媒体认为: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9月初对日本的访问,是在呼应日本的"价值观外交",旨在"遏制与牵制"中国;越南总理阮晋勇10月底访问印度,是为了在印度洋上支持印度,并为在南海问题上抗衡中国而寻找支持力量;即便对菲律宾总统阿基诺9月中旬访问欧洲四国,媒体也突出其欲在南海问题上获取支持的一面。其实,这背后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崛起中的中国,应如何看待周边国家的外交行为?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领导文萃》2008,(4):6-6
如果以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先入为主的看法来判断,近10年中最重要的事件毫无疑问就是“9·11”事件。但事实上,这10年中一个重要得多的事件是中国的崛起,以及伴随而来的美国的衰落。“9·11”是一个被过分渲染了的事件,它之所以具有现在这样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无非是因为两点,一是因为这次事件是针对美国的,二是美国对此做出的种种反应。  相似文献   

7.
首脑外交是指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解决双边、多边关系与重大国际事务而以正式身份公开、直接参与的个人外交.它具有地位特殊、效果直接、关系重大、迅速及时和举世瞩目的特点.回顾中国首脑外交的历程,经历了一个由不活跃到异常活跃的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首脑外交迅速增加,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本文要研究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即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内首脑外交如此活跃?首脑外交的轨迹呈现了怎样的国家战略选择?效果如何?本文选取首脑访问这一重要首脑外交形式,从国家利益的视角,分析各时期首脑外交的特点,从而梳理外交战略布局,揭示中国首脑外交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国安然等粉饰业绩的案件以及中国上市公司的"银广夏"、"中航油"等事件的相继曝光,人们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深思和探究。在中国,三鹿事件传的沸沸扬扬,三鹿事件已经成为内部控制缺陷的经典案例。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系统,防范企业的运作风险,是一个企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进步,推动了外交实践的新发展,并为自身发展谋求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第二个十年以来,国际局势和中国自身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新的背景下,是否以及如何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决定中国未来外交走向的重要问题。当下,国内外学界、政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0.
经济     
中国崛起比"9·11"事件更具影响力如果以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先入为主的看法来判断,近10年中最重要的事件毫无疑问就是"9·11"事件。但事实上,这10年中一个重要得多的事件是中国的崛起,以及伴随而来的美国的衰落。"9·11"是一个被过分渲染了的事件,它之所以具有现在这样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无非是因为两点,一是因为这次事件是针对美国的,二是美国对此做出的种种反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会向来是政治决策的一个重要角色。近年来,美国国会在外交政策面的活动十分积极,美国总统的外交决策权受到国会的严重挑战和制约。本文通过国会的视角,以美国国会在伊朗核问题上的行动,探讨国会对美国外交及安全政策影响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原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回忆录《说不尽的外交》近日出版,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外交风云。"炸馆事件"逼克林顿写检讨在我担任驻美大使的三年里,最难的日子莫过于1999年处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联盟使馆这一重大事件。我是那天下午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上看到我驻南  相似文献   

13.
《领导文萃》2014,(16):24-28
<正>中国外交如何经营周边?知名国际问题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负责任大国要从周边做起2013年10月24日中央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如此高级别的会议专门研究周边外交工作,这是否代表周边外交地位的提升?曲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我国一直遵循"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  相似文献   

14.
周方银 《领导文萃》2013,(10):24-28
中国的崛起是在单极下的崛起,这意味着中国崛起是在十分不利的国际格局下展开。在中国崛起过程中,虽然国际环境具有总体上和平的性质,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权力的和平转移,如何把中国上升的实力转化为在体系中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则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个比较现实的挑战。中国的崛起无  相似文献   

15.
章迪禹 《领导文萃》2012,(16):122-125
制衡不仅仅是大国逐鹿天下的工具,也经常成为弱小国家谋生的手段。不知从何时开始,"制衡"成了时政新闻的流行词汇。"美国重返亚太就是为了制衡中国"、"菲律宾在黄岩岛的所作所为是  相似文献   

16.
<正>"一带一路"的倡议,尤其是"亚投行"建设,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型问题。从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大转型"。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转型?"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熟知的中国"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到现在也并没有过时。"不干涉""不挑战""不称霸""不带头""不结盟""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输出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可以列出一个长  相似文献   

17.
外交     
中国是拉美国家理想伙伴中国在拉美地区展开的外交,尤其是经济外交正在以急行军的方式改变着该地区的对外经贸关系,而且有可能会为今后改变这一地区目前尚无法撼动的地缘政治轴心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正当美国在拉美地区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1,(11):133-134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赵启正著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3月出版这本书基于作者丰富公共外交活动的个人经历,凝练了作者对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的感悟。书中既不乏理论的深度,又有着生动的案例与实践。书中揭秘了国内外众多外交事件所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为人们更好地理解事件开阔了视野。同时该书对推特以及维基解密等最新的网络外交中的传播工具和事件都广为涉猎,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9.
如何根据日本国内的情况,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等 手段,积极化解日本的部分政治势力在中国解决台湾 问题上的阻力,关注日本在防卫体制方面的动向,将 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2012年5月17日,正当全球各大媒体对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丰硕成果的报道余温尚存之际,美国国务院限期在美孔子学院执教、持J-1签证的中国教师离境的一纸公告,让已经在美国存在了8年之久的孔子学院突然陷入了尴尬境地.然而,8天之后,美国国务院的另一份公告又迅速"化干戈为玉帛",取消了先前公布的种种限制,从而使事件峰回路转.综观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虽然"签证风波"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但这一事件折射出美国在防范中国崛起的经济和政治影响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的担忧和恐惧也在与日俱增.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将成为一种必然.此次"孔子学院事件"为我们更好地谋划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