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不是对中华文明的虚无,也不是被中华文明所消融,而是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互动发展。中华文明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巩固了认同基础,丰富了资源支撑,成为马克思主义异域发展的合理性根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则激发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为中华文明优化了价值取向,强化了使命担当,激发了创新活力,充实了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发展,应树立起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远大视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重构为首要前提、以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自觉为核心使命、以人类文明秩序的共融性建构为外部保障,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明意蕴,彰显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观,包括文明化成天下、言立而文明、文明循礼而兴、文明以伦理为荣、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伟大、文明决定国运等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文明观与中华文明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是中华文明得以创造的思想和理论条件,对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发挥着思想和理论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观得以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正是有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历史和现实支撑,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才能形成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与原生态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承载体。它连绵不断地传承了草原文明,发展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对中华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洪向华  解超 《东岳论丛》2024,(3):5-13+191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有对现实的实践主体、过程与目的进行内在解放的实践意蕴,也内含立足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对现实的反思和对历史规律精准把握的历史意蕴,还蕴藏拒斥“单向度”文明发展模式、强调建立一种“整体性文明体系”的文明意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要义在于打开认知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新维度、重建与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重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新范式。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旨义在于巩固与重构中华文化形态、形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样态、激活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特质,实现了继承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的有机统一、真理性与道义性的有机统一、全面性与指向性的有机统一。从其发展动力来看,实践发展与文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根本动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转化是内生动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外部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个根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而历久弥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文化基因。而中国"前轴心时代"和"轴心时代"的先秦元典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渊  相似文献   

7.
"中华精神"比"中华民族精神"更能准确指称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之基因。大中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拥有占主导地位文化认同的地缘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作为诞生于西方土壤的文明理论要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枝繁叶茂,必须吸收中华文明之基因。中华精神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天人一体、以人为本;天下一家、以和为贵;道生万物、以道为导;众生平等、以众为尊。"这四句话可以简称为"四为精神"。即"为人、为和、为道、为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重实际、重实践、重人民、重科学"。这十二个字可以简称为"四重精神"。"四重精神"与"四为精神"是契合相通的。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也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华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内在融合的"中华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总体成果的最好指称。中华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由三大理论体系组成:中华文明的人本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丝路精神,根植于中华文明,与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一脉相承。"一带一路"建设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体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体现出中国文化在与世界优秀文化互学互鉴中定能创出新辉煌的自信。"一带一路"是文化自信之路,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9.
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下诸篇文章,以文化基因为核心概念,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世界历史地位,并前瞻中华文明在新世纪如何实现现代传承和发展.王东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万年起源发展史上的五次辉煌,并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文化基因;胡孚琛认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于传统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新世纪要发扬光大,须走综合创新之道;刘军则认为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连续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中;魏小巍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并从符号学、信息学角度对汉字做了现代解读和阐释;李宏伟从评论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失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续写马克思文明起源论"中国续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新道学文化的综合创新之道和普世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下诸篇文章,以文化基因为核心概念,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世界历史地位,并前瞻中华文明在新世纪如何实现现代传承和发展.王东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万年起源发展史上的五次辉煌,并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文化基因;胡孚琛认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于传统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新世纪要发扬光大,须走综合创新之道;刘军则认为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连续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中;魏小巍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并从符号学、信息学角度对汉字做了现代解读和阐释;李宏伟从评论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失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续写马克思文明起源论"中国续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里,"经济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但中国经济是否能可持续增长成为国际关注中国的新热点.西方文明号称有所谓的"民主"、"人权"、"法制",在一些西方人眼里,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竟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对此,简洁、准确、通俗地表述文化的"中国特色",建立"人类文明话语创新"工程,探索、定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社会的"永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生成逻辑清晰地展现出:建构新型文化教育观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生成起点;坚持人本立场,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内在价值生成;弘扬“真、善、美”,以提升中华民族素质新文明观念和审美水平为目标的内涵生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新型价值体系与实践标准的生成。在探索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教育路径与方法中形成实践观等全面生成的脉络,由此形成了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实现路径与方法相互联系的素质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13.
尹弘兵 《社会科学》2007,4(4):151-159
文明起源应该区分为文化成就的起源与国家的起源。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讲,文明起源的要素不应是各种因素的简单排列,而是社会分化逻辑展开的结果。如果中国文明中存在玉器时代,我们就应承认,不能以其它文明中无玉器时代而加以否认。起源阶段与早期阶段的文明不可能是奴隶社会。此外,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还很有可能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4.
张吉刚 《云梦学刊》2012,33(3):79-84
全民的道德文明程度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底线,一个民族一旦道德文明的基本底线出现危机,那么,整个民族文化的底座便会丧失应有的支撑力。反观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其最大软肋就是缺乏让人们信服的道德底线,奢谈“伟大而又崇高”的道德理想,其结果就是道德理想总是演变成空洞虚伪的说教游戏。  相似文献   

15.
反思与整合:构建当代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明千百年的发展与和谐是靠了各个民族的自我规范、自我制约和自律机制才形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不应囿限在“孔孟”或“儒家”的圈子里来谈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遗产,而应从更广的角度来梳理和研究中国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各民族都应该相互吸取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只有进行整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整合,才会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生机。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大众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切中国现实的时代使命。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和深化。中国特色的生态观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生态意识形态,宣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态意识形态,要发挥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让人民群众享受生态文明的成果,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3,16(6):51-56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求是务实、爱国主义、宽容精神等。这些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及凝聚力,推进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兰华  李艳红 《河北学刊》2007,27(5):141-144
"尚中贵和"理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特质。两千多年来,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中华民族始终倡导和谐与和平,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许多以和为基调的美好乐章。在新的历史时期,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弘扬光大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提出了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理念。  相似文献   

19.
江林昌 《齐鲁学刊》2006,(1):99-102
周初国家形态原也与夏、商两代相似,即以血缘族团为单位进行管理。“武庚之乱”引起了周族统治者对这一传统管理模式的反思,从而采取了新的政治改革。其具体措施有二:一方面将殷族及其联盟集团瓦解分散到各地,以摧毁其族群的集团力量,是为“迁徙殷族遗民”政策;另一方面,又将周民族的血缘关系尽量放大,然后分散到各地,使普天之下都能流动周族的血脉,是为“同姓同宗分封”政策。这两项措施的结果便是封国内出现了地缘管理,而这种地缘管理又被控制在全国范围内同宗血缘管理之下。这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又一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20.
"礼运大同"是中华文化原创期集先秦各学派理想主义的最早系统表达,并在以后的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中形成了持久生命力。近代以来,它吸收人类文明成果,顺应人类发展趋势,批判传统、判断西方、展望未来,并成功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的对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国梦"既坚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和民族特色,又为它的实践确立了宏伟目标和路径选择。中国传统理想主义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更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性批判精神。"中国梦"是一种思维范式、价值取向和求索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健康发展树立了一个理想主义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