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存在论革命的本质渊源中洞察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长期误读源自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故而不能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精神实质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本文回溯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可能的存在论革命 ,追问其起因和基本成果 ;重在揭示马克思对传统存在论原则的根本批判 ,指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建立在关于感性之历史性的生存论基础之上。由此出发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释读就成为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存在论概念本身已经意味着三重存在论差异,它打破了抽象同一性的存在概念,使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成为存在论的基本问题。立足于实践概念,历史唯物主义在辩证的历史过程中把握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现实被理解为实践中介的存在过程,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循环成为存在和存在论的基本结构。立足于存在论差异和存在论循环,存在被理解为能在,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在论。因此,以实践思维为本质特征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后形而上学存在论视域的重要开启者。  相似文献   

3.
4.
历史唯物主义自诞生以来,已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曲解。历史唯物主义之被曲解,根源于西方近代存在论与当今资本世界的同构性。因此,把历史唯物主义从它的被曲解的状况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就在于人们已有可能从存在论的境域中揭明并批判当今世界的本质原理。本文从“生产力”和“感性意识”等概念出发,分析、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  相似文献   

5.
杨杰 《理论界》2013,(4):96-98
存在论是西方哲学传统最基础的层面,任何一次真正的哲学革命,都必定是在这个层面上发生了重大改变,并从而改变整个思想整体的视域。而马克思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发起了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理论关键点就是实践。  相似文献   

6.
由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主题是“存在者在”而不关心“无反倒不在”,所以它“遗忘”了存在,随着基础存在论尝试使此在“说”出存在的最终失败,存在论就陷入了“解构”自身的危险境地,其实质是现代性的暗中操作。存在论必须在现代性问题中为自身的合法性提供证明,而这直接就是如何适当安置现代性的问题。黑格尔哲学以思辨真理的形式建立了现代性问题的完整领域,所以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展开了积极的对话。不同的是,马克思瓦解了黑格尔的内在性领域,将现代性问题拉回到“政治—经济”场域,从而构建了“政治存在论”;海德格尔则以更精妙的方式“重演”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将现代性问题收敛在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中,推出了“艺术存在论”。二者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存在论的合法性论证,适当安置了现代性,由此在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与马克思的“政治之思”之间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存在论”“争执”。  相似文献   

7.
创世史观的历史哲学,基于历史性的三维概念:(1)创世性的存在论事件。以存在论为方法来解释人类文明的结构和秩序如何被创造出来,即解释结构—秩序的起源。这是历史性的本源维度。(2)递归的问题。以“溯因逻辑”去发现和分析哪些问题在历史中不断递归出现。递归出现的问题必是文明的根本问题,也是推动人类不断发动创世事件的根源。这是历史性的溯源维度。(3)历史的意义涌现。历史的意义在于未来性,是后效意义而基于过去、现实和未来的传递性。理解历史的意义涌现需要以“因果涌现”的方法去分析历史何以形成通向未来的传递性。这是历史性的传递维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抽象劳动”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扬弃,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性活动”的原则,从而引发了一场存在论本体论的变革。感性(活动)是在社会状态中的能动和受动的统一。这是马克思存在论本体论的核心内涵。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巨大的历史感为基础的,由此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蕴与历史性境遇便统一起来了。感性活动所蕴涵的人类解放之路也因巨大的历史感而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9.
段重阳 《理论界》2023,(8):37-43
存在论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对存在者整体固定了的解释,试图从最高的和最普遍的根据去把握存在者,这种把握决定了何物能够作为世内存在者显现,即从“存在”(是,being)决定了何物之实存(exist)。这种对存在者之存在的把握只是存在之理解的一条路径,因而只是形而上学的一种可能。在中国哲学中,物并未基于“相—是”得到把握,“用”成为中国哲学对物之同一的把握方式,从而也就是作为根据的物之“如何”。从“用”把握到的存在者之规定性,即物之“体”,而这种把握在指向物的同时,更指向了对存在者之整体及其根据的把握,因而通过体用论展开的对物之“如何”的追问表明自身为以“天德”或者“天理”为根据展开的形而上学体系。体用论的形而上学不仅是一种建构性的体系,更是一种可能的对物之理解和把握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陈忠 《东南学术》2004,(3):17-23
本文从哲学存在论层面反思了"规则何以可能"这个当代制度、规则理论的前提性问题.认为,规则即有序对象性存在自身,社会规则即有序社会存在自身;权力的公共化与能力本位是规则成为文明的合法性基础,社会规则转换的总体方向是以共同体理性为底蕴的不断文明化.  相似文献   

11.
正如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被历史地遗忘一样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真正的科学性也被近代理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视域所遮蔽。在历史与现实中发生的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种种误解 ,是近代理智形而上学本体论基础的根本性危机在理论和现实层面的折射。因此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真正的科学性只能在马克思已经开辟 ,但却被历史地遗忘了的新的本体论 ,即存在论的境域中予以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魏海燕 《理论界》2011,(10):82-83
从世界精神的绝对理性出发,黑格尔树立起在历史过程中认识自身并实现自身的历史理性,从而使历史成为充满自我意识并具人类未来发展之自我启明性的精神成长史。然而,以现代大工业为基本建制的现代社会消解并割断了黑格尔精神哲学中历史意识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历史仍表现为人类与其真正利益相疏远的对立过程。易言之,在黑格尔称之为历史狡计隐秘处,马克思揭示出历史的真实就在于理性之下人的现实对抗,在现代社会,这就表现为在资本物的遮蔽下人与人之间现实关系的对抗。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问题是一个哲学观的问题, 哲学活动首要的事情就是寻找哲学的问题, 而通常我们在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上对哲学问题的追问往往忽略了哲学的存在论本质, 受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影响, 只是在把哲学当作解决现实问题与保证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工具意义上来理解, 但哲学的存在基础、哲学最初的产生以及哲学最初的内容都否定着哲学的工具性存在, 向我们证明着哲学的存在论本质, 哲学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哲学的问题因此也只有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才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由此将康德为形而上学奠定的基础归结为先验想象力。但是,康德由先验想象力到统觉的退缩和未能阐明认识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显示了此一奠基的不牢靠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出发,实现了形而上学奠基的置换——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关键在于具体澄清作为时间性的操心。海德格尔通过源初时间性建构起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完成了此在形而上学的奠基。海德格尔所奠基的这一形而上学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将哲学的使命规定为对人的"实际生命"的关涉。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历史规律的科学 ,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流俗理解”。其实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对历史所作的存在论考察。流俗领会的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是对有待被意识所关照的肯定作为唯心主义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对历史的理性批判。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因素仍然包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特征之内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与方法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 184 5年所发生的历史观的变化必须从立场和方法这两个方面来加以确认。从立场上来说 ,发生了从历史的整体立场到发生学立场的转变 ;而从与此相关的逻辑上来讲 ,人类历史发展中人的发展的主体逻辑也彻底地被人们物质生活的关系逻辑所代替。同时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虽是一种历史决定论 ,但这种历史决定论并不是历史目的论。为了研究与表达历史 ,马克思发展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方法 ,即抽象与综合的具体统一、区分历史差别以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阿奎那虽然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建构基督教信仰对象的存在论证明,但是这个问题本身的性质及其包含的内在逻辑,却使“神学的跳跃”成为这种证明不可缺少的论证要素。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向有神论形而上学的扩展,也使单纯的理性论证成为不可企及的奢望。存在论证明的哲学未完成性,不仅是阿奎那的问题,也是整个有神论信念的问题,是这种信念如何应对哲学合理性挑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康德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从Dasein的角度对存在的认识,这一存在论基础奠定了审美领域中的主客二分,也奠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与审美客体的存在论性质,这种区分与对立奠定了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域,也是近代美学得以确立的前提.要超越这种对立,就必须超越这一对立之产生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骏 《江海学刊》2015,(3):178-185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作为19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两股有力思潮,为我们讨论历史学乃至历史本身提供了新的依据,拓展了历史观的视野。两者均作用于作为发生场域的历史,但同时并不拘泥于此,其动力及来源远比书写成文的历史更高更深,反过来可以指导历史性作用于历史的考察。而在具体对历史的看法即史观上,两者又处在一种互补互现的关系中。对于某些历史主义代表人物语焉不详的问题——诸如普遍史、自然与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后出者可以提供良好的解释和补充。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两者在思维脉络中的某些联系,并勾勒出那个时代历史理论的大致风貌。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下半叶 ,当以感性论为依据的目的论伦理学正风靡莱茵河西岸的时候 ,年逾花甲的“哥尼斯贝格哲人”康德在其先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义论伦理学。他说 :“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 ,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 ,而不是幸福。这一理想作为最高条件 ,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1他反对那种把个人幸福作为最高原则的伦理学说 ,认为使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和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决不是一回事。康德道德哲学的着力处就是如何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要使人成为一个道德人 ,就必须为道德找到一个纯粹的坚实的基础。正如康德所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