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中国哲学研究不仅存在着对道家思想重视不够的倾向,而且对道家本身的概念也有忽视的现象。因此,以老子的"私"为切入口,通过"私"与"身"的联系,以及"身"与"我"、"吾"实际相同的使用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仅"私"的本义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偏"相异而表示我自己的意思,而且在人际关系里,"私"的价值追求取向是"与人己愈多",这一倾向与儒家形成鲜明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见小曰明向乏解人,究其原因,缘于人们没有意识到此处的见读若现,意为把自我拉低,避免自我膨胀,与文中的守柔曰强一以贯之,见小、守柔,从根本上说都是个体在面向世界时所当取的姿态。老子心目中的大者恰恰是见小者、不自为大者。反过来,只有强者、大者才能见小。  相似文献   

3.
在老子哲学中占有重要意义的"无"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无模式"。它由无形、无名、无为、无不为、成私、无欲等环节组成,强调万物万形,不能用固定的摹本来审视和理解他者,也不能把先入为见的东西强加给他者,对他者采取控制的姿态,更不能以占有他者来作为自己利益满足的手段和途径。必须尊重他者,个人的价值在于在参与万物的实践中给他者合本性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和做出贡献。具体地说,就是尽量不干扰他者,尊重他者的个性,宇宙万物正是在这样的境遇里得到最大的个性发展,这是社会最大功用的实现,也是老子反对虚无而追求厚实的宗旨所在,正是这些形成老子哲学的独特的语言特色。认真理解老子"无模式"的意义,对消解今天面临的三大危机、走出人类理性的盲区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家”·前道家思想·老子思想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称号汉初固有 ,即使不信这一点 ,从思想的内在逻辑上也可以认定“道家”能够成立 ;道家思想有历史渊源 ,前于老子创立道家就存在类似道家的学术取向和观念因素 ;探讨老子思想的来源 ,不能拘于一时、一地或一群体 ,指出了老子思想的远因和近因。  相似文献   

5.
6.
“观”与上古宗教祭祀活动有密切关联,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常用于尊者和国之大事.老子之“观”摆脱了传统的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突破了身份等级的限制,成为修道的实践方式.老子以“妙徼”双观,揭示了道之“无”、“有”的体用意义.老子的“观”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对象化的“看”,而是修道者对其所置身的世界的存在领悟.在“观”的存在领悟中,道之“自然”的价值与意义获得呈现.“自然”即存在的“本然”,是存在者对其自身以及所置身世界的价值性体认.在落实于身、家、乡、国、天下的修道实践之中,老子“道”的实践特征与境界意义获得充分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先秦哲学家老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道”所生,“人道”应效法于“天道”,形成了具有道家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在当代仍然闪耀着伟大的光辉,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帛书本及诸通行本《老子》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一个关于"道"的命题,并对其加以阐释与演绎,这种玄而论"道"的方式,无异于将"道"置于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地,让人感觉很是费解。其实,老子的原作或者说更接近于老子原作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并非如此凭空论"道",而是结合现实论"道",使"道"有理有据,有血有肉,颇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在东周子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的大传统中,说到人性问题,我们想到的往往总是儒家,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需要加以调整了。且不说在佛学世界中有一个复杂的"佛性论"①,就是在道家、道教的思想世界中,"人性"(可称为"德性"、"道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视域,只是它的表现方式和形态跟儒学、佛学有所不同罢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受到道家、道教思想的研究者们注意的原因,其中围绕庄子的人性论以及特征、围绕唐代以来道教的"心性论"而展开的讨论相对多一些②。在这里,我关心的是早期道家"德性"和"人情"观念的演变和变异,更具体地说,主要是想讨论一下早期道家思想史中"德"、"自然"、"天"和"人情"等几个概念,看一看这几个观念在同其他观念的紧密关联中,是如何从《老子》开始并向《庄子》和黄老学的不同方向演变的。这样做,当然是首先设定了《老子》(包括简本)是处在这一演变链条的开端,而《庄子》和黄老学都是之后的产物。从《老子》之后,道家思想以放射状分化而形成的多种谱系和儒家一样是十分复杂的,虽然东周晚期的思想家没有对道家分化出多少种支流做出概括。受思想内部自我扩展的驱动,加上同其他学派的竞争和社会激烈变化的刺激,《老子》的一些概念在之后变得十分多样和丰富,这在有关人类本性及存在方式的"德"、"自然"和"天"等概念上看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0.
老子之"道"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它曾给无数的中国人以及国外的人们以无穷的智慧,但现今的老子"道"论研究,无不陷入不可自拔的欲言与不可言说、唯物与唯心、世俗功利性与精神自由性的困境之中,致使其丧失生机。为了让老子"道"论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命力,我们应打破原有的研究困境,消解那毫无意义的无尽纷争与头脑中原有的狭隘与固执观念,还老子思想以本真的状态,同时,以老子式的广博心胸去开创新的研究视角,以全新的方式去体悟老子"道"论的深沉意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丘处机的生平及宗教活动,对其道教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其词作主要表现了全真道內修心性,外修功行,三教合一等宗教思想。通过对丘词某些具体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丘处机对全真道宗教思想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佛教、道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官观大量设置,各名山的高僧、高道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在唐代三教鼎立的社会氛围下,长安僧人、道士皆注重传法弘道,努力扩大佛道二教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从唐代长安僧人、道士的三教论衡,僧人道士为弘道宣教的俗讲,唐诗中所见名僧高道的酬答唱和等活动,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佛教、道教和谐相处的历史实况.  相似文献   

13.
道教"无为"管理思想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走向无所作为或者激进有为,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以宋元时期的宋徽宗、王安石、丘处机为例,分析不同的管理模式,归纳出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的观点,它不但切合"无为"思想的本意,也符合"无不为"的基本行事原则.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巫术从种类来分,大体可以分为禁气符咒、作祟或除祟、樟柳与灵哥、厌胜和厌镇以及幻术几大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明代,巫术活动逐渐世俗化,由圣人之术演变成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5.
本论述了明初国内及周边所面临的极为复杂的形势,为了避免故元势力与高丽联手,全力翦除故元势力,明初积极与高丽王朝交往,高丽恭愍王也积极向明。然而,恭愍王被弑后,亲元派上台,与明朝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根据元明时期文献中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认为"...  相似文献   

17.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根据元明时期文献中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京报"一词最早产生于元代;作为报纸的形态,明代的"京报"已经存在,而且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类是封建政府的官报——邸报,一类是民间报房的私报——小报。明代"京报"具有的双重称谓,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阅读者的"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总督、巡抚,属中央派遣的督察官员,自明中期开始,其体制及权力逐渐向地方大吏 演变,它不仅为清朝正式成为地方大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发挥举足 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的啸     
啸在明清有新的发展,这表现为隐士之啸成为主流.隐士们以口哨表达内心的苦闷,使啸具有强烈的反抗色彩;文人还以啸为名号,把啸提升到文学意象和观念的层面,使啸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0.
元末明初藏区地方豪势变局与明王朝治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 ,自藏传佛教“后弘期”以来所形成的藏区封建割据实力派与各教派相结合的地方势力 ,不仅没有因元王朝依重萨迦而消沉 ,相反 ,随着元朝政权的日暮西山 ,对藏区控制减弱而日渐活跃。同时 ,正是由于萨迦的衰微与帕竹的不平衡发展 ,谁也没有统一全藏的实力。明王朝继承藏区主权后 ,面对如此众多互不相属的地方割据势力 ,其治藏政策无疑深受此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