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屠凤娜  王丽 《城市》2019,(3):3-11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整体空气质量形势严峻,偏重的产业结构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治理难度。大气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面临治理成本较高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治理主体间的利益竞争以及生态补偿的缺失等影响了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基于此,需要建立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区域科技联动机制、协调区域政府间的利益公平机制、构建区域相关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从而实现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当前依然严峻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形势,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制定总量控制目标;建立“纵横”两向组织管理体系,打破属地管理的界限,组建具有实权的区域大气污染协调组织机构,负责对联防联控各方进行利益协调;构建长期的区域大气环境管理制度,从利益协调机制入手,完善利益协调、生态补偿、信息共享、监督核查等机制,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治理的制度基础,促进区域环境治理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规划与发展迈出了跨界治理实践的关键一步,具有制度创新与功能升级的双重示范效应,对于探索适应区域融合发展的有效治理结构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的先导意义.在发展属性上,示范区是基于特定比较优势和地域特点,意在体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内在需求、能够引领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变的新型功能区,其示范价值在于制度一体化驱动的功能高级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现就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现就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问题是一个跨界行政区划边界、跨界学科边界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对其研究也需要综合性、跨界性的研究视野。本文在介绍跨界区域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问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研究内容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7.
《职业》2006,(10):54-55
技鸿教育全国职业院校2006 年第三次会议8 月23 ~ 24 日在上海进行,会议由首届长三角企业家领袖峰会上海组委会和上海技鸿职业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共同举办.长三角企业家领袖峰会是在长三角地区开展各种分行业、分地区举行的年度峰会论坛,首次论坛将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证监会、浙江广电集团等主办,本次上海分会组委会联合国内业界著名机构"技鸿教育"共同举办,旨在搭建全国职业院校与长三角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与技术人才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冯博  邢华 《城市观察》2023,(1):66-75+157
区域协作治理是近年来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将领导力理论引入区域协作治理议题,能够为厘清区域协作治理困境并提升区域协作治理绩效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引入鲍曼和迪尔的四框架领导力模型,从结构性框架、人力资源框架、政治框架和象征性框架四个层面剖析长三角生态绿色合作一体化示范区中的领导力作用,探讨领导力在跨区域协作中的生成逻辑和内在机制,通过分析中国场域下区域协作中的领导力的作用过程,进一步丰富跨区域领导力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9.
肖林 《科学发展》2016,(1):41-55
未来30年上海发展的总体方向,是要建设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彰显中华文明的全球城市.其主要内涵,就是建设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中华文明特质的世界文化大都会、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治理的良好典范.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能级:能跻身全球城市的首位方阵,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经济、文化、科技和城市治理等领域形成较强的全球影响力;在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巨型城市区域;形成与纽约、伦敦等一线全球城市并肩的综合环境.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央向地方政府、政府向市场经济的渐进分权,强化了地方政府社会经济的权限以应对激烈的竞争,但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府间的政策选择阻碍区域发展。跨界管治强调打破各级政府间行政分割,促进要素和资源在区域层面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成为都市区治理的重要策略。现有研究关注跨区域、省域和市域的跨界管治,缺乏对都市区内部跨界管治与协调的关注。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宁波都市区外围地区呈现"离心化"趋势。如何降低都市区中心城与外围地区的行政区障碍,整合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的联系对都市区发展日益重要。在分析宁波都市区中心城与外围地区的跨界发展需求、管治协调机制和面临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都市区空间整合和协同发展的策略,包括建立中心城与次区域的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构建多样化空间协调与互动发展模式、发挥社会资本项目带动与区域协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后世博效应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联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世博会为长三角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后世博区域联动效应是后世博效应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联动在时间、空间、对象、过程、功能及作用力等方面相契合,并产生聚变式效果的综合表现。其总体思路是: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区域协调合作平台;强化核心增长极的集聚力;推动区域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区域的整体都市功能。同时,在国际化、同城化、低碳化、制度化等方面对后世博区域联动效应展开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并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转变。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针对区域一体化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瓶颈,文章提出推进新一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十点建议,重点提出要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努力构建起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长三角城镇体系,全面加快长三角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使长三角城市群尽早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3.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代标志,是确立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国际战略地位。由此,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出现功能提升和空间扩展两大发展趋向。在功能提升方面,上海应迈向高端国际化,长三角城市群应迈向更有深度的区域一体化;在空间扩展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应向长江下游城市延伸,江淮城市群应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种趋向下,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形成"一核、两群、四圈"的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区域文化作为区域一体化制度建设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三角区域文化的认同、整合与创新发展,已成为创新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深度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凝聚主题、创新发展是长三角区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区域文化发展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表现为:区域文化认同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供凝聚力;区域文化事业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供持续动力;区域文化产业构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抓手。地域文化冲突对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探讨区域文化发展的路径应从区域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世博会是全人类科技、文化、文明盛会的“重大事件”,在世博会结束后的特定时段内对举办城市、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与作用,尤其对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意义深远。从后世博区域联动效应的空间影响层面看,主要表现为长三角区域的同城化效应,基于区域共同利益的驱动,各相邻城市之间将通过后世博区域联动的扩散效应、放大效应、辐射效应、溢出效应等各种作用的持续影响,不断加强、加速和深化区域一体化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同质”或“同城”局面。因此,长三角区域应以后世博效应为契机,逐步推动同城化效应在更广更深的领域扩散。  相似文献   

16.
大学科技园在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地区拥有18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多。其机制新、专业性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形式与开发方式丰富多样。该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型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质性增强,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本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将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成长极和源动力;其次,大学科技园通过与所在地政府产业政策的融合,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助推其"二次创业",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再次,通过建立虚拟大学科技园、实施一园多点、大学科技园自建产业化基地,以及园外企业反向在大学科技园内设立合作研发机构等形式,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孵化与辐射作用。为此,要在进一步强化大学科技园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强化长三角区域内大学科技园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结合方式,探索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转型对接的全新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17.
真虹 《科学发展》2010,(3):73-79
本文认为,建立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然要求,符合长三角港口发展的内在规律,也符合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在长三角港口群建立协调机制有利于统筹规划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区域港口岸线资源,有利于科学配置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和沟通内河通道,有利于规范港口市场和构建区域港口群的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整合信息渠道和建立区域港口信息数据传输共享平台,有利于构建区域港口综合体系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设计了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四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市场主导型、中央主导型、地方联合型和中央地方联合型,并进行了特点比较,提出了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的推进方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泛化的趋势下,区域内城市一体化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间群散性倾向进一步扩大;多层治理模式的发展滞后于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益冲突的城市合作项目难以得到实质性推进。借鉴基金工具在欧盟区域政策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以基金工具为调节手段,使区域政策目标更趋于聚集;以基金工具为连接纽带,使区域合作主体间形成更紧密的制度安排;以基金工具为执行保障使合作项目的设立、实施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分析苏浙沪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与新古典区域、Perroux区域的比较,着重探索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多元均衡极化"模式的形成过程,并从多样性、互动性、对偶性和双重性等四个层面揭示了其内在机理,提出了其市场导向的原发性和政府导向的后发性等两条基本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特征与生态治理保护的一体化推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区域位于我国沿海与沿江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结合部,扼长江出海口,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河湖水网相连,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是中国和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之一。依托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淡水资源,长江三角洲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向其加速转移的有利机遇,加快区域联动开发、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和社会综合发展的核心区域。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资源迅速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在不少地方,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已成了十分短缺的生产要素,对经济社会的约束日益突出,生态安全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并提出长三角区域生态文明的特征、问题与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