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二十年将是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本文以桂林市城市建设为例,从桂林市城市建设中以科学发展为中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以科学发展观的现代科学理念在指导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李新安 《学术论坛》2007,1(1):13-15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的"以人为本",它反映了历史条件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毛泽东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铺垫,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的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来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是"一个本质"、"三个基本点"、"五个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点;"五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五个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点是:辩证发展性品格、时代性品格、与时俱进性品格、发展为民性品格.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营销: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城市应对"城市战"和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指导方针.城市营销的理论缘起和理论特质决定了它可以成为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方针的战略路径之一.城市营销的顾客导向性以及城市营销主体多元化的特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城市营销稽核、城市目标市场细分与选择、让渡城市顾客价值、城市品牌化管理以及城市营销治理等城市营销战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调节机制和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本"的复归.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丰富和创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指针.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协调共进、和谐统一、全面建设的主体思想,充分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真正做到快速、持续、健康地推进南京地区的发展,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科学发展现是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现.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总体上讲,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现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并指导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春苹  马德成 《理论界》2005,1(3):67-6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含义,必须弄清"谁"以人为本、"本"是何意、"人"是什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对人类历史上所有人本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何谓以人为本?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当前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深思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以人为本"提出的背景."以人为本"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人存在着发展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高速增长的片面认识.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不克服,就会导致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人和环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协调的恶果.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若干方面,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都有其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与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在联系中区别、在继承中发展,凸显其中国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张顺能 《社会科学家》2006,(Z1):252-253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是当今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分析了目前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解决的问题及建设高校师资队伍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统筹高校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开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局面,就是要在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有新的作为.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若干方面,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卓瑛  赖建敏 《江西社会科学》2005,46(12):157-160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我们落实和谐社会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分析,透视出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是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导向.认真领会两种思想的内涵和意义,对正确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吕安兴 《学术论坛》2005,1(4):33-3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即公民道德建设要从我国多数人的现实道德状况出发,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切实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确定公民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军 《江淮论坛》2004,(6):25-27
城市经营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和模式。本文提出,城市发展的创新途径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并分析了以人为本城市经营的内涵、理念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观问题因为认识上的缺位和实践中的错位而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为其直指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而与城市经营、管理中人的主体地位相耦合,由此我们确立了城市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提出了实现这一核心价值的策略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何谓以人为本?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当前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深思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以人为本"提出的背景。"以人为本"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人存在着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许小主  李青 《云梦学刊》2007,28(2):71-73
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是指"人民";但是,从根本上讲,"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每一个人",即"所有的个人","每一个人"是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主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历史主体上坚持"人民"和"每个人"的辩正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