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辽宁省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02年成立6年来,共救助、安置流浪儿童近1800名。多年来的救助实践显示,在获得应急救助和护送返乡的流浪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回乡后不久就再次外出流浪。据今年的不完全统计,重复流浪儿童的比例达48%,且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2.
构建规范、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必须将之置于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考量,并对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之间职能的分工、关系的协调予以兼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构建的五个原则,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国家、社会与流浪儿童的家庭三者共同担负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与回归社会责任的理论模型,以期有效整合国家与社会的资源,引导流浪儿童顺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救助管理事业坚持政府救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的原则,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的主要形式为志愿者参与。近年来,南京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救助站)在整合和开发志愿资源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但是,与物质方面的救助相比,流浪儿童心理救助比较缺失。通过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在进站、住站、出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结合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现有条件,设计符合流浪儿童心理需求、对流浪儿童有切实有效作用的心理救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心理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流浪儿童救助。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大连市救助管理站主要负责为流入本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救助、管理、教育、护送和安置服务等工作,年均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4300余人。2007年以来,作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大连市救助管理站以引入专业理念、培养专业人才、开展专业救助服务为主线,以探索建立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为重点,以搭建城市专业救助服务平台为目标,构建起了救助管理社会工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当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停留在程序化的救助层面,救助效果有待提升。文章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分析专业社工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优势性,并探索社工介入救助工作的路径,从而打破传统程序化的救助方式,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维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流浪儿童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7.
2月19日,壹基金儿童救助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和项目管理委员会,并明确近期项目方向为:通过建立丢失儿童数据库,为丢失儿童救助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个案救助,探索对乞讨儿童的救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家庭问题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家庭问题得到了缓解,流浪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需要家庭的参与。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构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和家庭问题解决相结合,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试论困境儿童的国家救助——以儿童福利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困境儿童的救助工作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困境儿童的救助工作是党、政府、国家、社会和公民共同的责任,因此,必须把对困境儿童的救助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既要正确认识困境儿童群体的异质性,设计多元化的政策和服务,尽快建立和完善普惠型困境儿童救助政策体系,又要承认困境儿童的能力和优势,允许部分困境儿童自主地选择接受受助方式;还要以儿童视角来保障困境儿童游戏娱乐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付慧 《现代妇女》2014,(4):211-211
流浪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源于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同时宏观上也加剧了流浪儿童问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过程中需将救助办法本土化、专业化,形成地区性、针对性救助。通过可持续性的救助消除流浪儿童的重复流浪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付慧 《现代妇女》2014,(3):87-87
我国的流浪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而逐步严重的。市场经济的改革破坏了原来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大量的儿童流落街头。本文主要通过两个面来探讨关于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一是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儿童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二是有效利用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其联邦、州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分配是影响公共救助事业的关键因素。在无家可归儿童救助领域,美国各级政府建立起权责明确的职能部门,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模式,形成了联邦政府主导、州与地方政府协调管理、非营利组织具体执行的分工协作式的无家可归儿童救助系统。美国政府在无家可归儿童救助事务方面的机构设置、项目运作、成效评估等几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在建设流浪儿童救助体系时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14.
几年前,因为工作调动,我来到了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成为妇女儿童保护科的一名特教和社工。上岗前,我对开展工作还是颇有自信的:不就是把接受救助的妇女和儿童沟通好、教育好,让他们吃好穿暖,再帮他们找到家人,将他们平安送回家吗?带着这份自信和轻松的心情以及为妇女儿童服务的热情,我进入了新的工作角色.  相似文献   

15.
《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是美国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在制度与经费上全面介入了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也体现出美国社会对于流浪儿童的观念从“麻烦制造者”向“社会问题受害者”的转变。该法案包括三项主要救助计划,在美国流浪儿童的生活、教育、健康、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导致部分流浪儿童更为边缘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如何分工、两者关系如何调适等方面尚未形成学界共识。因此,对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讨论很有必要。构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应包括五个原则,即政府依然要扮演主要角色、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不可或缺、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相结合、档案管理与因人施“救”、对流浪儿童实施主动性救助保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2010年6月,武汉市救助管理站被确定为武汉市民政局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4个试点单位之一。在市民政局、站党委的大力支持和武汉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探索,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基本形成了以社会工作站和高校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重点,专业社工带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和义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救助工作,变流浪未成年人临时救助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新模式。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山东省临沂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外地或外籍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但由于语言不通,在救助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便。近日,该救助管理站向社会招募懂各地方言或一些小语种的志愿者,通过志愿者和受助者沟通,让更多受助者回到亲人身边。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一项抽样调查推算,我国每年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大约有100万~150万。流浪儿童如今已成为社会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者在尝试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这一群体时,应该先了解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然后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我国儿童保护立法政策不断发展,儿童保护涵盖了儿童救助、收养、教育、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内容,已形成以宪法为基础,依托于儿童专项法律及国务院行政法规,以部门规章及政策性文件为主体的儿童保护立法政策体系。然而,存在儿童保护立法层级低,呈分散化、碎片化特征;涉及部门多,业务有重合也有空白;缺乏预防性措施;缺乏责任主体和罚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