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现实要求,界定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针对发展战略目标,从顶层设计角度对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力图打破军队科研体系、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体系和民用经济创新体系界限,梳理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过程,协调各类相关主体,优化配置各领域的创新资源,满足军队需求,并促进国家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由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创新法制构成,体制、机制、法制的创新融合有利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体系与军队科研体系、民用经济创新体系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提高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及创新成果的效率,推动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家知识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协同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化,知识来源的多渠道,使得知识创新成为跨系统的交互活动.开放式知识创新要求实现信息保障的平台化和服务的协同化.基于这一现实,文章从国家知识创新与信息保障平台建设目标出发,按平台建设的协同机制,进行了面向多元需求的平台架构和规划,提出了平台协同建设的目标原则与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借鉴波士顿矩阵模型,分别建立关键科学技术突破-建设目标完成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成效-协同创新水平两个二维矩阵,用于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绩效评价。基于二维矩阵的绩效评价模型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中心内涵建设和目标达成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成果累计式评价的缺陷。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评估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产品创新是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其发展要素已经转向于创新驱动.从特色角度解析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及其区域产业集群特征下的工业设计现状,总结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背景下工业设计协同创新的策略:产学研体系协同优化,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高校设计成果的商业转化平台建设,以人为本的美好生活创新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5.
协同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是目前我国大学发展中所面对的两大新课题,两者之间在行动主体、组织载体、组织文化、经费来源、运行方式、实现方法与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的东西,若能充分有效地把握和开发利用,将有利于降低创新与创业成本,实现合作跨越发展。二者应实现五个方面的"互动":组织的互动——推进组织功能的衔接与资源共享;文化的互动——促进协同、创新、创业的相互激荡;人才的互动——加深高层次人才的汇聚与交流;目标的互动——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经验的互动:倡导组织发展中的学习与提升。还应实现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体制机制为突破,以互利合作为原则,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的"互构",使协同创新与创业型大学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提升,推进大学发展、科技进步与社会受益等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业已成为战略共识,需坚决破除制约高校治理创新的外部和内部瓶颈,深度聚焦拓宽和优化高校治理创新路径。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应加快推进以优化治理体系为目标的高校组织方式创新,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互动结合;全系统动员与子系统创新应对彼此补充,实现高校组织决策与执行之间相互融通;稳步推进以提质增效为基点的高校内部服务创新,实现从"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从"服务覆盖"转为"服务体验",从"被动提供"转为"主动提供";持续推进以赋能增能为取向的高校支撑手段创新,实现技术升级与价值赋能相融合,数据开放与数据安全相兼顾,资源共享与协同共治相促进,充分激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生机活力,全面提升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协同创新的制度组织形式是协同创新网络,它有助于减少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实现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产生"1+1>2"的协同效应,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8.
高校创新团队的协同力推动着整个团队发展,为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团队整体协同力目标,通过对高校创新团队的市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形成的研究,系统地构建了创新团队的协同力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实例,对创新团队协同力进行实际分析,验证了协同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创新轨迹的研究以制造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技术导向的创新轨迹研究无法充分捕捉服务创新活动的互动性、非技术性和开放性。文章在综述服务业创新轨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纵向多案例的研究设计,选择6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进行案例分析。通过3家P-KIBS和3家T-KIBS的对比分析,识别不同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轨迹的共性和差异性,揭示服务业创新轨迹的演化路径。研究发现,P-KIBS和T-KIBS发展出不同的创新轨迹,前者从顾客驱动创新发展为与顾客合作创新最终实现基于创新网络的协同,后者则是从技术驱动创新发展为基于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实现基于创新网络的协同。内部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外部创新网络之间的协同和互补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自身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供应链知识协同有效应对了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利益、风险和关系是影响协同的主要因素,而要素的聚集与互动是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协同关系对利益与风险平衡、创新要素聚集与互动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创新要素聚集与互动对企业创新绩效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苏物联网协同创新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同时也面临资源要素整合不够、组织体系有待完善、运行机制需要创新等挑战.政府应从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重点工程示范、专项资金设立、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进行物联网协同创新的战略引领,要健全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以及评价机制,强化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创新的目标导向,促进不同创新主体的广域协同,从而推进江苏物联网协同创新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内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以影响区域内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为参照体系,从组织创新、知识协同、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等层面分析了浙江海洋科技创新协同的目标定位;并基于浙江海洋科技创新协同的目标基点,根据浙江省海洋发展规划对科技发展的需要与海洋创新主体特质建构了4种协同模式:以“市场交易”为纽带的组织外部协同,以“产权”为核心的组织内部协同,以“重大海洋科技攻关”为目标的项目协同,以“海洋科技与产业集聚”为中心的联盟协同等,促进海洋大科学时代浙江海洋科技与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耦合—协同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我国2001—2020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分析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耦合及协同关系现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种业创新对粮食安全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对比区域差异。研究发现,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耦合协调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但耦合协调度普遍高于复合系统协同度;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两个系统之间联系紧密,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对粮食安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创新投入水平在三大区域的间接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应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深化协同创新来破解外延式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地方高校图书馆凭借文献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协同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体系,积极发挥自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学科信息服务、协同育人服务和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等协同服务策略助力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其良性协同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结合系统之间协同作用机理,构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基于2008~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协同度和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分析其发展规律、分布特征、协同发展阶段以及协同度的速度变化态势。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水平较低,并且地区不平衡性突出,东部地区协同度优于中西部地区,空间异质性明显,但是差异逐年缩小;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水平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大部分省市处于中级协同发展阶段,促进两者向全方位协同阶段变化是当前创新环境建设的核心任务;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的协同度的速度变化态势呈“逆马太效应”特征,东部协同度高,但速度态势趋缓甚至呈现下降趋势,属于“卓越区”和“下降区”,西部则与之相反,属于“低协同区”和“潜力区”。最后,提出促进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协同发展,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创新;文化整合,是产学研协同不可或缺的过程,也是实现创新的重要保障.通过文化整合,将企业追求效益的文化,与高校的服务教育、科研院所的研究文化相结合,融合成一种更加优秀的文化,继而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辽宁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思想观念的非直接现实性、制度的刚性特征等决定了辽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辽宁应从改善制度供给入手,通过完善科技资源配置制度,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与动力,完善协同创新制度、科学核算制度,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吸引,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等,克服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障碍,实现发展价值观念、主导生产要素、发展目标、技术创新途径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来自浙江省23家农民合作社案例的实证研究表明,目前合作社内外协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组织内外协同创新战略意愿弱、目标协同度低;合作方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保障不力;组织内外沟通力度弱,知识协同平台作用小。合作方异质性、组织结构、沟通机制、信任度及外部监管环境影响了合作社的战略、组织和知识协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构建组织内外协同创新战略愿景,增强组织内外协同创新目标协同度;加大组织间协同创新力度,完善组织内人事、股权结构及利润分配机制;强化组织间沟通,固化组织内信息共享制度,加强政府监管。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林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理念不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脱轨,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通过协同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做好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推动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建立协同培养人才新机制,实施国际化协同合作培养等。同时,通过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反馈机制,完善创新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多种模式协同培养人才机制,营造协同培养人才的政策保障机制等,有效促进卓越林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今创新发展的主流模式.文章将产学研创新主体划分为核心主体和外围主体,构建了核心—外围超网络模型,选取知识转移数量和协作水平作为决策变量,利用多目标最优化与变分不等式相结合的方法寻求超网络均衡,并对均衡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协同创新是当前产学研创新主体深度合作与共生优化的最佳途径;超网络均衡表明创新主体间能够同时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目标最优化;在出现均衡偏差时,超网络优化机制将促使创新主体进行行为再优化,使各创新主体更加明确其角色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