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2008,(1):68-69
2008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就业促进法》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劳动保障部协同有关部门将在全国组织实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四项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
徐扬 《职业》2008,(2):58-59
为了解“长三角”地区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就业渠道、相关就业政策和跟踪服务保障情况。进一步拓展笔者所在学校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的就业市场我们于暑期赴该地区进行了就业宣传和调研工作。  相似文献   

3.
沈卫东  杜立钧  邹盛瑜 《职业》2011,(19):55-55
"一人创业兴家,全民创业兴县"。湖北英山县是个地处大别山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创业就业压力大,但英山县劳动就业局以"培训激发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抓手,稳步实施"农村富余劳动者培训创业计划",克难奋进,培训了一批又一批“一专多能”的实用人才。2009年以来,培训学员757名,其中有620人实现创业,带动3800余人实现就业。英山县就业训练中心被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评为“全省十佳优秀训练中心”,英山县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相似文献   

4.
《职业》2009,(8):25-25
劳动就业服务机构 目前,政府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已经形成基本覆盖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包括县级以上以“就业服务局”为主体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创业服务、失业保险经办和劳服企业管理等工作实体和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截至2007年末,全国共有政府劳动就业服务机构40331个,工作人员37万人。  相似文献   

5.
《职业》2013,(34):34-35
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不断推出有力政策和措施促进创业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创业就业工作深入有效开展,近日本刊与人社部就业促进司联合,共同推出“就业政策与实践”专栏,着重报道相关部门最新的就业举措和动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为例,从2011—2015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具体途径、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等方面论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研究。提出开展以服务为导向的全方位的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建立相关的服务指导、咨询教学为一体的模式;通过建设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立全新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7.
董西明  王松 《职业时空》2005,(18):58-59
就业压力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处于十分复杂和严峻的状态。具体来说,正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三流合一”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首先,有关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新成长劳动力将升至峰值,新生劳动力较“九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290万人,2001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00万人,2002年达到1400万人。其次,据测算,今后几年中,社会失业人员将持续增加,2001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80万人,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00多万人,两者合计近1200万人。这表明,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将达到2300万人以上。按目前就业框架计算,全国每年实际新增的就业岗位只能达到800万个,年度缺口为1500万  相似文献   

8.
李玉玲 《公关世界》2023,(22):111-11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些高校工科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甚至出现了“慢就业”“懒就业”现象。本文试图从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实践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N+1+N”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基于企业认知学习、校企协作订制班、企业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为推动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政策的措施与对策不具体、针对性不强,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基层融入指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建构是基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从中观层次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对策,其路径选择就是要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四个主要环节——“谁去”、“为什么去”、“去什么岗位”和“去后怎么办”上进行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0.
武慧玲 《职业》2008,(11):60-60
就业训练作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的重要渠道。就业训练中心应当努力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质量,成为当地就业培训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在逐步改变“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各地区及高校随之相继开办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组织毕业生与一些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通过竞争落实就业单位。为此,对于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如何调整好就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的迎接挑战,在就业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关系密切。根据国家未来人事制度宏观改革的趋势,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模式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归纳了“学校主导型”、“学生自主型”、“用人单位订单型”三种就业模式,研究了其性能和特征。为大学生规范就业行为、更新就业观点、形成科学的就业理念、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基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危机影响依然存在,本文主要从我国现行的就业促进模式出发,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的三种成功模式从而最终确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依托、大学毕业生群体为基础的三方共担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蔡金君 《职业》2017,(9):51-53
本文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近几年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就业质量跟踪数据为依据,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方式、空间、时间三方面构建了就业延伸服务多元化体系,以切实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缓解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5.
付姝兰 《职业》2013,(18):57-59
公共就业培训是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以及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政策工具,对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获取更多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实现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就业培训均等化是实现大学生公平就业、构建服务型、民生型政府、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就业培训均等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杜明 《现代交际》2013,(12):210-211
高校就业工作事关学校生存发展,事关学生成长成才。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学有所用、学生受用、学以致用?这需要全面加强高校就业工作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坚持“以生为本、质量立校、立足行业、全心服务、全程指导、科学发展”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紧密突出“三个结合”,即“招生、培养、就业”相结合,“毕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政教育”相结合,“校园市场、网络平台、行业资源”相结合。全面实施“五个促进”,即“有力保障促就业、全心服务促就业、创新创业促就业、全程指导促就业、科学管理促就业”。  相似文献   

17.
曾湘泉 《职业》2013,(16):30-31
编者按:中国就业促进会邀请相关专家和人社部有关司局的同志,举办了“就业转型问题高层研讨会”。会议围绕落实关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精神,从中长期的发展角度对就业转型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职业》杂志将分期发表专家观点,阐述如何面对就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8.
谢丽华 《职业》2012,(3):52-53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余万人,2011年毕业生达660万人,2012年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财经类毕业生的供过于求,高职财经专业毕业生求职时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文中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为例,探讨了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以及学校就业部门提供的就业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武汉高校1500余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专创融合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着力点,提出了“双创三导、四驱五融”的育人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