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认为,生态学是反对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他批判了“经济增长有限论”和“自然资本化”理论,批驳了生态帝国主义的错误观点,驳斥了“技术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观点,认为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仅仅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生态技术的发展是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公共行政学界批判理论的引入,在反对公共行政主流学派过度实证主义倾向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种"非主流"学派,批判理论并未在公共行政研究中受到大多数学者垂青,但是批判理论的学者们所持的观点和立场直接关联着公共行政学者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对公共行政整体运作环境的理解。恰当适时地引入批判理论,对构建中国本土化的、人本主义途径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反对阐释”在桑塔格的批评思想中地位极为重要。中国学界从概念的界定、肯定和质疑等角度对“反对阐释”展开了研究。然而,揭示“反对阐释”的真相需要从无原则批判的角度出发,对它做出哲学批判。此批判从语言、思想和存在三个维度展开。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唱响了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它虽然有局限性,但尚能对现实起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坚决反对宋明唯心主义理学,揭露理学以理“杀人”①的本质,其批判锋芒直指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颜元对程朱理学的批判集中在人性论和认识论两个问题上,本文只涉及前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要研究批判问题呢?批判的精神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本质的东西。因为辩证法在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就包含着否定的理解。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在的包含着批判的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强大动力之一。但是,由于过去“左”倾错误,特别是“十年动乱”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严重地曲解了、践踏了,批判的精神变成了打击好人、摧残干部、实行“专政”的工具,使很多人深受其苦,饱受其害。  相似文献   

6.
分析美学以语言清洗的方式对传统美学中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批判。它主要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一)从语言与世界的对应关系及对美在语言使用中的析辩证明美的本质问题是个假问题。(二)美的本质要解决的是审美对象的共性问题。分析美学认为,美的本质处理不了这个问题,它应由“家族相似”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文艺上的修正主义者为了反对无产阶级文艺、反对作家的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作用、反对文学的党性原则,拼命鼓吹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们把这种创作方法说成是完美无缺的,而这种创作方法在若干根本方面则是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基础,所宣扬的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我们并不否认批判现实主义所曾经有过的伟大成就。同样,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人道主义本来是历史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也起过不同的作用。但是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科学来衡量,我们不能不看到,已经在十九世纪逐渐失去了它原来光辉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本人以及对社会是多么地有害。它妨碍了当时的进步的资产阶级作家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而在这些作品里所宣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对工人群众更起了蒙蔽思想、瓦解斗志的毒害作用。这点我们将在下面作出较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毛斯纳的“语言批判”是近代最反动的一种资产阶级“语言哲学”。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毛斯纳的“哲学”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人类语言并不能反映客观现实,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工具的作用;他不承认语言中的词是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概括,即不承认词的内容是标明一般概念的,硬说词没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最完善的交际、交流思想工具的作用。否定了语言在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交际中的巨大作用,他就主张根本取消语言,使人们永远保持“沉默”。他否定了语言是人类社会里客观存在的东西,即否定了语言的物质意义,认为“语言只是语言的应用”,“只有发音器官的暂时运动是真实的”,因此语言被他看成只是一种“抽象观念”。关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他也采取否定的态度,把二者归结为“同一的行为”,并同时否定语言与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他认为研究哲学最重要的工作即是对语言进行“批判”(当然也对思维进行批判,因为在他看来二者是同一的),他所谓“批判”意思是否定、取消,而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正是为了证明他的“人们永远不能认识世界”的不可知论。毛斯纳的“语言哲学”的最荒诞之处还在于他不得不打破他的“沉默”而运用语言来进行他的“语言批判”。魏勒的这篇文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毛斯纳的“语言哲学”,在编译当中,我们刪去了少数无关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文章诠释了学者们未得其确诂的两个古书疑难词句:“民力之普存”(《左传》)就是“民力普遍地保存和保全”;“劳军”(《报任安书》)意为“反击!”。文章同时对三个古书疑难句子的诠释分歧意见作了辨正,结论是:“子元元”(《战国策》)意为“统治天下百姓”;“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报任安书》)当为“士无不起躬流涕”,意为“士兵们没有谁不站起身来,流下悲愤的眼泪”;“身虽陷败,彼观其意”(《报任安书》)当为“身虽陷败彼,观其意”,意为“他自己虽然陷落在匈奴那里,但我看他的意图”。  相似文献   

10.
《辩证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萨特后期主要著作。萨特把他在该书中所主张的辩证法理论叫做分析性、探索性、客观地研究问题的“批判的辩证法”,标榜这种辩证法是唯一具有可能性和可知性基础的理论,并且用它来纠正所谓被“自然化,概念化和教条化”了的唯物辩证法。本文试图结合《批判》全书的内容和逻辑,通过以下几方面对“批判的辩证法”作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西化轨道,而他的《人间词话》却代表了一种向传统文学批评范式的直觉式与感悟式批评思维回归的意向,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冷落。但是,中国传统的批评思维并未被完全驱除,传统的以直觉感悟为主导的“印象式”批评思维在西方印象主义的旗号下仍在西方式的理论思维框架中继续存在。到20世纪30年代,《人间词话》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思维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并在李健吾等人那里通过与现代西方的逻辑理性思维相融通,在更高层次上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胡宏对佛教的批判,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其对佛教的批判,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思想上的深刻性和态度上的理智性等特征.其对佛教教义的把握则表现出片面性、浅显性等不足.如此便使胡宏佛教现在整体上表现出以"偏见"代替"公平"、以"此论"消解"彼论"、以"形下"要求"形上"等特征.胡宏对佛教的批判,不仅务实了儒学的厚度,也为儒学发展开辟新途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美是沈从文艺术世界的核心,他善于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来探索作家的审美追求。沈从文认为,诗歌艺术的关键在于"文字技术"与"形式韵律",文体成为其审美批评的测度。从而,沈从文文学批评成功地超越"政见"、"商业"与"友谊"的羁绊。沈从文审美批评的成因与楚文化的熏染以及他唯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囿限于自恰的东方主义话语规范,忽视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世界,满足于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激愤严词、民族主义情绪的畅快表达以及在文化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的呈现,遮蔽产生这种霸权语境的全球性生产秩序,忽视对自身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检视。因此应该回到"马克思",其经济、历史与社会的客观分析方法依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出发,反对俄国形式主义一脉所谓"纯文学"批评;批评对象从文学文本日益拓展到广义的文化文本,最终走向了文化批评.在文化批评日益兴起的背景下,詹姆逊从文学到文化的批评之路为众多纯文学研究者转向文化批评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蒙古译语词典》里的“鹁鸽”、“溺”、“园”等三个词的蒙古文词义重新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7.
自金代王若虚以来,学者间或指出司马迁在语法修辞方面大有欠妥之处,其中批评最多的是关于词语重复烦累问题。如果对《史记》全书的有关语言现象作些横向分析,并与相关文献纵向比较,结合“同义复用”现象加以推衍,就不难发现上述被指摘的“语病”原本是特殊的修辞手段,即“语义复现“,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邻并列复现、相邻互补复现和分隔错综复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大量例证阐述了日文原文和中文译文中都像书法作品—样有“气”,理解好了原文的语法上的修饰关系 ,就理好了原文的“气”,表达的中文通顺达意 ,也就理好了译文的“气”。理好“气”既和日语的理解水平有关 ,也和中文的水平有关 ;使用中文中的虚词才能将译文译得准确无误 ,译文的“气”才能理顺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建立在人类的社会性批评之上的,而这些批评的内容,所触及的无非是种种概念、资源和操作。暂时摆脱语词的陷阱,从实践者、感受者的角度反向寻绎和思考,真正的"遗产"便呈现为一种人类基于那些可能被利用的资源、且在不断被反复检视的文明语境下的历史性总结。在总结中人们将不断地与悖论相纠缠、与变迁相适应,最终铸成今日所见的社会及其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0.
春秋之际以诗言志的文学批评,自《尚书》提出"诗言志",《周礼》提出"诗六义",到吴三公子季札的"闻乐而论",再到孔子的"兴观群怨",孟子的"知人论世",庄子的"虚静物化"等等,先秦时期知名论者给我们留下的丰富而又宝贵、零散而又庞杂的关于文学批评的经典言说和著论,表明了对文学批评的看法和主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批评的人文传统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