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婚姻家庭制度与立法的历史发展加以简要评价。这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立法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理解是有帮助的。 一、我国奴隶社会的婚姻家 庭制度和立法 按郭沫若的分期法,我国奴隶社会从夏开始,经殷商到西周,封建社会则起于春秋战国之交。 (一)我国奴隶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特点 第一,一夫多妻制。在奴隶主贵族之间,名义上是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一夫多  相似文献   

2.
唐宋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在这些成就的取得的过程中,女性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妇女在社会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在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统治下,妇女除了受封建君权、族权、父权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之外,还要承受封建夫权的压迫。在这些压迫和束缚下,她们既要完成人类繁衍的使命,又要与男子一道分担社会生产的重任。尽管如此,她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作,千百年来默默地不辞辛劳地完成着这些伟大的任务,进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颜鹏飞撰文指出: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李嘉图-穆勒定律”。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以牺牲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代价,被称为绝对合理的必然规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没有逃出“李嘉图-穆勒定律”这一怪圈,但社会主义中国应该为击破“李嘉图定律”怪圈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罗马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刊登在《东北师大学报》1990.2)的续篇。主要论述了罗马共和向帝国过渡时期,罗马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受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洪流的猛烈冲击,她们开始挣脱家庭的束缚,积极参与社交,主张服饰革新,并要求分享其夫、子的荣誉与权势,甚至有个别妇女在罗马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在奴隶社会的桎梏下,妇女们仍然逃脱不了受奴役、任摆布的命运,她们不时地被充当权势之争的牺牲品,在夫权与父权的双重压迫下呻吟、挣扎!  相似文献   

5.
宦官制度,是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专制主义王权统治下的一种特有的畸形的制度。所谓宦官(也称太监,因明代设宦官十二监、每监设太监一员,左、右少监各一员,习惯上因此称宦官为太监。)是指那些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专供国王及其家族、贵戚役使的、被阉割而失去生殖能力的男子。国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后宫佳丽三千人”,如果用一般入前去服侍,不能保证众多妻妾的“贞洁”,国王是放心不了的,所以采用灭绝人性的手段,将男子加以阉割,为其服役,既能获得男子的劳动力,又不会同女性发生性爱.“中人之性,可以上下”。(《南史》卷七十七《恩倖列传》)这一制度就在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6.
多少年来,人们苦心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分期的研究、讨论。但拿现今我们所依以为据的某些理论来观察古代中国社会,却是左看不象,右看也不象。事情本身理应使人很自然地提出如下的疑问,即: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一个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因为,这是“分期”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 ,以《说文解字》女部为材料 ,主要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的问题 :1.姓氏用字。 2 .“字”“号”用字。 3 .婚姻家庭用字。 4.对于女性的描述性用字。并从中探讨、分析 ,得出结论 ;在中国历史上 ,由母系到父系再到奴隶制乃至封建社会 ,古代妇女经历了由盛而衰而悲惨的历程。《说文》女部则积淀了这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妇学书籍是中国妇女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三个层面上对妇学书籍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后,指出:封建社会中,为适应男权势力统治女性的需要,妇学书籍针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为父之女”、“为夫之妻”、“为子之母”而大力宣扬“三从”,并用“四德”具体地予以强化。古代妇学书籍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密切相关,对我国女性特定的心态和气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都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在漫长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我国古代传统的体育运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健身的“消肿舞”;到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代,“导引”、“剑术”和“礼射”已经出现;封建社会的春秋战国和汉代,武术、射术...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在位23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有雄才大略的一位明君英主。他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依靠整个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管理国家,这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马...  相似文献   

11.
<正> 人身权制度历史悠久。在古罗马法中已经有人法。但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身权制度是一种少数统治阶级人身特权制度,而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是没有人身权的。现代意义上的人身权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人权”理  相似文献   

12.
“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最基本的刑罚制度,它始于奴隶社会,定型于隋唐,在《唐律》中表现得最为简明、具体,宋、元、明、清各代相沿不改。“五刑”的发展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由野蛮向文明的进步,反映了中国古代温情主义的司法政策、司法制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是极其复杂的,有象武则天、慈禧太后那样君临天下的人,也有不少养尊处优的人,然而她们中大多数则是过着悲惨的生活。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妇女固不待言,她们既受着阶级的压迫,同时也受着夫权的压迫;即使是上层社会的妇女,她们虽不受阶级的压迫,但一般仍然要受夫权的压迫,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女子要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种权力的支配。中国是一个长期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因其对妇女迫害的时间延续得特别长,其灾难显得特别深重,这一苦难历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是极其复杂的,有象武则天、慈禧太后那样君临天下的人,也有不少养尊处优的人,然而她们中大多数则是过着悲惨的生活。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妇女固不待言,她们既受着阶级的压迫,同时也受着夫权的压迫;即使是上层社会的妇女,她们虽不受阶级的压迫,但一般仍然要受夫权的压迫,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女子要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种权力的支配。中国是一个长期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因其对妇女迫害的时间延续得特别长,其灾难显得特别深重,这一苦难历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奴隶社会的理论,兼评“古代东方型”奴隶制观点“在亚细亚古代和古典古代,阶级压迫的主要形式是奴隶制,即与其说是群众被剥夺了土地,不如说他们的人身被占有。”(恩格斯:《美国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387页)马克思恩格斯把古代奴隶社会区别为二种形态,即亚细亚古代和古典古代。奴隶主阶级“只有经过对于物品的支配,对于购买价钱的支配,对于奴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支配,才能获得对于人的支配。”(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相似文献   

16.
如何将各种社会利益主要是阶级利益的冲突限制在“秩序”范围内,保持国家权力系统运行的平稳性和有效性,谋得长治久安的社会政治局面,即实现国家控制,是古今中外历代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思考的中心问题。在古代中国,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总结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经验,探讨了政治上兴衰治乱的原因,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国家控制思想,这一思想在古代国家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汉代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道德手段作为国家控制的主要手段,形成了德治的传统。认真总结和批判他继承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对当前我国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存在自然经济背景、社会根源等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宗教、人身自由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点。从古到今,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结构都与西方世界不同。因此与其牵强附会地说秦以后的社会是封建社会,不如说是郡县社会更准确。同时,中国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反对的是发展到顶点的、衰败的郡县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既没有奴隶社会,也没有封建社会,当然也就不会自然出现欧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更不会有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了。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而后进入封建社会,这是中外史学家所公认的。但中国奴隶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如何,它与别的国家不同之点何在,则至今还是历史学界尚在探索的问题。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些个人想法,现在写出来,请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19.
侠是中国平民大众心目中最敬慕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纷乱的世俗风尘中的强者典型。侠不是受欺凌、受压迫的弱民们幻想或臆造的人世英雄,而确确实实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原壤中孕育出来的“赖力仗义”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侠的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国民养儒侠,难至用介士”。在古代中国,侠兴盛于战国时期并非是偶然的。此时的社会形态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列国争雄使得社会急剧动荡,频繁的战争与动乱的风烟弥漫于尘世,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恃强凌弱、滥肆杀戮的残酷现实令许多大智者深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解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厚的思想和社会基础。调解产生于古代无讼的法律文化之中,寄托着古代统治者对建立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调解制度适应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的宗法家族社会,同时,又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践其“德主刑辅”政治主张的重要方式。古代的调解制度在漫漫二千余年中,既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基石,同时也在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二千余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古代调解作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对我国现代调解制度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