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黄公望,宁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平江(今苏州)人,原姓陆,螟蛉温州黄氏为子。曾做过小吏,因获罪身遭监禁,出狱绝意仕途,放浪江湖,且一度卖卜为生,来往于虞山、松江、西湖、富春间,以诗画终其一生。黄公望生于南宋成淳五年(1269),卒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元四家”中,以他年龄最长。他与其他三家的吴镇、倪瓒、王蒙都有交往;与倪、王且有合作和题画诗文往来,与吴镇来往较少,但他八十一岁时,在松江曾题过吴镇的一幅墨菜图,文曰: 相似文献
2.
朱良志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6)
中国传统文人画以浑然整全的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这不是形式上的浑然不分,它由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浑朴思想转来,以艺术的形式来注释中国哲学中的无分别境界,是传统文人画追求真性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出文人画重视体验、反对技巧至上的创作倾向。本文以黄公望的浑厚华滋绘画境界为对象,分析其内在的理论含义。 相似文献
3.
范美俊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1):83-85
美术界普遍认为 :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与宋代院体画为主流的画风大不相同 ,这是蒙元入主中原后给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冲击在绘画上变异的直接结果。但奇怪的是 ,元代画家的观念和对笔墨的追求与前代并无大异 ,这可以从黄公望所著的《写山水诀》中得到印证。笔者试图通过对该文的分析来管窥元画家、特别是黄公望本人的绘画观对前人的承传与变异 相似文献
4.
顾有识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壮族的文道教与武道教顾有识一、道教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壮族道教是汉族道教和壮族巫教相结合的产物。汉族道教始于东汉张陵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南北朝时分为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金、元时形成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据传,汉族道教在晋代传入壮族地区。民间认定、晋代... 相似文献
5.
6.
王国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
蜀学和理学,是北宋两个对立的哲学学派,苏轼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举起反理学斗争旗帜的思想家。因此,程朱及以后历代理学家都曾对苏轼哲学横加指责。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罪状,就是斥苏轼哲学为释老之学。朱熹著《杂学辨》,以《苏氏易传》为杂学之首,不惜笔墨,逐条指陈其溺于释老之处。其一日:苏轼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不知道之所 相似文献
7.
梁桂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5):76-80
李商隐是一位道教信仰者。他自少年时代就亲自参加过道教的养炼实践,入仕后也一直与道教保持着密切联系。李商隐修道属于上清教派,注重“内丹”法,从哲学层面更多地吸收了老、庄的道家思想。李商隐对道教神仙之说也曾有过怀疑并加以批判,道教一定程度上是他追求功业、修身养性的工具及失意时心灵的寄托。然而道教经典及上清教派的“内丹”、存想思神等方术却极大地影响了李商隐超俗的人格、情感、思维与审美,铸就了他魅力独具的诗作。 相似文献
8.
罗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4-57
道教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可谓深远 ,白居易曾热情、执着地信奉道教 ,为得道成仙炼丹服食。他将这种宗教观念同世俗生活统一在“独善”观念中 ,带给在严酷现实中失意的文人一种安慰。同时白居易也深受儒学之影响 ,强烈的理性精神又使他能够从宗教的迷狂状态中解脱出来 ,冷静思考人的生命价值问题 ,从而产生对道教前后矛盾的言行和思想 ,而这种矛盾也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共有的 相似文献
9.
马西沙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88-94
道教最根本的特点是把深奥的哲理与炼养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 ,明清时代民间宗教的宝卷深受这种特点的影响 ,逐渐成为道教影响下层民众的中介物之一 ;道教与民间宗教在炼养思想上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0.
张振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9-23
周邦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比较密切。周邦彦道家道教思想的产生与其父周原、叔父周邠的道教思想、行为影响有关;还与其太学读书时阅读的道典及其结交道友有关。潥水为官时茅山道教对其影响尤大,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道家道教思想倾向,常常采撷《庄子》典故援入诗文。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与水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柏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文章认为,道教是在中国本土各种原始自然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水崇拜作为原始自然宗教的一种类型,对道教的宇宙观、基本信仰及其它理论、神仙谱系、科仪方术等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潘显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55-60
道教养生是以与生命过程相反的程序使人复归于“朴”,而道教的审美则注重让人认识俗世生活之丑而感受超现实的神仙生活的“真—美”;道教养生经历了从“养生”到“长生”、从肉体的养护到精神的超脱变化,而道教审美也经历了从追求“道—美”的绝对,到借鉴现实美甚至引领现实美的过程。道教养生推动了道教审美的发展,而道教审美又将道教养生推广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13.
李日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Z1)
古今中外,宗教的传播常要借助文艺,而文学艺术也往往要从宗教生活中吸取创作题材。道教与戏曲便是这样一种相互影响,互为利用的关系:道教因戏曲而传之愈广远,戏曲由于援道入曲而丰富了题材,并构成了道教剧所特有的审美形态。弄清道教与戏曲的这种复杂关系,不仅对深入认识道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十分有益,而且也是总结古代戏曲的编剧艺术经验和美学特征所不应缺少的工作,更是重新评价道教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谷玛利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6)
道教是中国的本教,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道教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妇女一直是积极的参与者、迷信者,同时也是牺牲品。正是有了中国妇女的积极参与,从而在道教思想中形成了“重阴阳,等男女”的倾向;也正是因为道教思想中的这种倾向,因而对中国妇女的诱惑更大,毒害更深 相似文献
15.
钱安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3)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源远流长的宗教。它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广泛深刻,从思想意识到生活习俗,无不有其痕迹。过去有一种传统说法、谓道教为汉族人民的宗教,直到现在这种看法尚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一种说法,谓天师道肇起东方,与滨海区域有密切关系。但只要我们回溯历史,研究一下道教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就会发现这些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6.
汤其领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5):51-55
陆修静是南朝刘宋时期不见正史的著名道士,他一生不仅遍游名山大川,潜心修道,而且对东晋以来处于散乱状态的民间道教进行了组织上的整顿,制定了严密的仪规,同时编纂了我国第一部道教目录著作———《三洞经书目录》,为我国道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张泽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0):180-184
杜光庭是唐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他在云南、四川都留下传道的遗迹。杜光庭的弘道活动主要在蜀中,云南杜光庭信仰是道教影响的产物,它折射反映出南诏时期道教的传播。基于此时代背景的杜光庭信仰,可以说既是道教传播的一个符号,也是南诏道教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清代王权极度膨胀,成为道教衰落的根本性因素之一。雍正视道教的神仙说为虚幻,仅利用道教的“教化”、“治病”等功能,将道教工具化,从而决定了道教衰落的命运。在平息佛道之争的过程中。雍正将道教归入佛教。最后,道教被排挤出“大传统”,遭到“小传统”中众多民间宗教的分解和吸收。 相似文献
19.
卿希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0(4):50-52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往往都有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从而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承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才是人类发展的正确走向。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在新的世纪里,它将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道产生其强大的吸引力。道教文化蕴涵的许多合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官布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2)
魏晋以来,社会动乱、儒学式微、思想解放,各种宗教思想广泛传播,对中国传统鬼文化与鬼故事提供了理论支持,增强了其活力,其中道教的阳精崇拜思想和法术观念对鬼故事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