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收入不平等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公平与再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实验室实验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成本与效率条件下,针对不同的税前收入决定方法,中国被试的自利偏好与公平偏好对个体再分配行为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除了自利偏好,公平偏好在再分配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税前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对个体的公平偏好与再分配行为有显著影响;在个体再分配偏好中,公平偏好满足需求法则,并且与效率损失之间存在权衡取舍关系;最后,再分配行为受到决策者的角色与社会特征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农户收入差距及其根源:模型与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住户调查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和Bootstrap技术,研究了中国农户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多元而复杂,既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产和社会资本等微观因素,也有产业差异、区域分割、制度与政策等宏观因素。其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产、非农就业缩小了农户收入差距;而社会资本、金融负债、制度与政策、区域发展水平等拉大了农户收入差距。就结构性收入分解看,不同的收入来源,其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不同的影响因素,其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也存在差异。其中,基础教育体现出的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其余诸变量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是结构性的,仅仅通过部分收入来源对农户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贸易政治经济学理论,政策干预水平是经济的内生变量,贸易政策是不同经济个体、决策者等各种缺乏同质性的利益集团在既定偏好和社会制度下作用的均衡解。本文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对贸易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适用进行检验,考察“国家利益”和“利益集团”的特征指标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混合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上讲,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这些因素来自自然、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策因素;既有影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因素,也有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降低的因素,且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本文将把这些因素纳入由人力资本差异、二元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偏好、客观经济因素组成的分析框架之中,进而就其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碳配额交易政策实施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背景下,本研究考虑碳配额约束、碳交易价格、消费者低碳偏好和渠道偏好,构建了单一线下渠道减排、双渠道不减排和双渠道减排决策模型。本研究进一步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分别求解得到渠道定价、减排努力程度和渠道选择最优决策。研究发现,双渠道供应链中,消费者低碳偏好对减排决策及供应链各主体利润有正向影响;碳配额对碳减排率有线性正向影响;碳配额交易价格对碳减排率影响与单位产品初始碳配额大小有关,随着碳交易价格增加碳减排率先增加后降低;零售商利润不受碳配额交易政策影响;当渠道偏好程度和低碳偏好程度在某一范围时,制造商开辟线上渠道或进行碳减排投资能够获得更多利润。  相似文献   

6.
政府管制与双寡头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博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不负责任行为同时受到政府管制和产品竞争的双重约束。本文构建了政府与双寡头企业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偏好和政府执行力与政府治理企业不负责任行为的政策的关系,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政府偏好悖论"。研究表明:政府惩治企业不负责任行为的关键,是让企业从不负责任行为中所失大于所得;无论政府的偏好如何,都有可能放松对企业不负责任行为的管制,而且政府越偏好短期社会利益,就越不可能将不负责任的企业清除出市场;政府治理不负责任企业的矛盾心理,根源于企业不负责任行为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7.
QFII作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专业投资机构,其持股是否会考虑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QFII在A股市场中所投资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半年为一个观察期,从公司社会责任表现的四个维度探究QFII是否有持股偏好。实证研究发现,A股上市公司对政府和员工的社会责任表现影响了QFII的选股偏好。在我国特有的政策和制度背景下,该选股偏好并未在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表现出显著差异;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于QFII选股偏好并非独立影响,QFII同时会考虑其它财务因素,对具有估值优势的股票,QFII更关注其政府维度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不具有估值优势的股票,QFII更关注其员工维度的社会责任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营销渠道的管理中,制造商通常会通过设计一系列契约条件对中间商进行监督和激励,整个过程只是间接地考虑来自市场第三方消费者的反馈意见。本文提出和分析了消费者信息在三方经济关系中的直接作用。通过建立制造商、消费者和中间商的管理模型,分析了消费者信息对制造商激励与监督营销渠道中间商行为的影响,以及提高营销渠道的效率影响因素。本文的结论是:当消费者偏好和制造商偏好一致时,消费者信息反馈有助于提高营销渠道管理绩效与消费者利益;当消费者偏好与制造商偏好不一致时,过多的消费者反馈信息会降低渠道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改善目前公共政策乱象,建设科学化民主化政策科学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分化导致构建协调各方利益的政策共识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必须加大对政策过程中共识构建的关注。政策环境、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形成影响政策共识构建的基础因素,政治指令、利益交换、暂且搁置是政策共识构建的调节因素。此外,可根据政策过程的协商程度和政策结果的共识程度,将我国政策共识模式分为强协商强共识型、强协商弱共识型、弱协商强共识型、弱协商弱共识型四种类型,这四种政策共识模式类型各有其特点及运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债券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外部融资渠道,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融资期限缩短、保护条款增多、高评级企业融资占比提高等。本文用抵押品均衡理论来统一分析债券市场的这些结构性变化。理论上,任何金融合约都可以看作抵押品和承诺的组合。不同于以具体资产作抵押的债务合约(如银行贷款),债券隐性地以企业未来现金流(内在价值)作抵押,对不确定性更加敏感。在制度环境未能充分吸收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市场内生地调整合约和发行人结构:缩短期限、增加保护条款和提高利差、偏好更优质的抵押品(体现为高评级企业融资占比上升)。本文实证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可以解释中国债券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机制分析表明,平稳的政策保障可以增强企业内在价值预期的确定性,以及违约后抵押品处置的确定性,进而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本文进一步发现,企业对合约结构存在偏好顺序:高信用的企业倾向于保有控制权而缩短期限,低信用的企业则让渡更多控制权。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更精准的宏观政策等政策保障,增强基础制度建设,将有助于金融强国建设,更好实现经济...  相似文献   

11.
审计合谋的一个博弈均衡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审计环境中,审计合谋现象普遍存在,双重审计制度可以看作是阻止审计合谋的一种制度设计.在分析审计合谋成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括引入第二个审计师的概率因子、融合外部监督惩罚与激励机制的博弈模型,对阻止审计合谋的条件进行了均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当外部监督惩罚力度强化后与适当的激励机制存在时,双重审计制度有利于降低对审计师的监督成本,从而为其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多期博弈角度看,这一制度还有利于削弱审计师的"合谋偏好",最终使双重审计回归到单一审计路线上来,节约对审计师的社会监督成本.  相似文献   

12.
零售商为弥补生鲜农产品新鲜度降低造成的顾客流失,选择在单销售期内二次补货,将新鲜产品和初始订货的非新鲜产品同时销售。但二次补货的新鲜产品会对初始订货产品形成需求挤兑。将顾客划分为三种类型:只购买新鲜产品、只够买折扣产品和两种产品都愿意购买,引入需求挤兑因子的概念,讨论了不同顾客类型下需求挤兑效应对零售商订货决策和利润的影响,并与单次订货策略做比较。结论表明,随着顾客对产品品质和新鲜度要求不断提高,二次补货策略能有效降低订货总量,提升零售商利润水平;不但优化了经济效益,更具有减少产品损耗和节约社会资源、增加消费者福利水平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丁松  但斌 《管理学报》2012,9(9):1382-1387
针对生鲜农产品销售期内存在的期初期末销售量大而期中销售量小的现象,将零售商单销售期划分为三阶段;考虑顾客到达服从强度随机的非齐次Poisson过程,单位顾客购买量受产品价格和新鲜度影响;引入风险偏爱系数表征零售商的风险偏爱程度,着重分析产品新鲜度衰变系数和零售商风险偏爱系数对订货决策的影响,给出不同风险偏爱系数零售商的最优订货策略.结论表明,考虑零售商风险偏好和新鲜度衰变速率影响的订货策略,更能体现生鲜农产品的特性.最后用数值算例描述了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4.
Jamie Baxter 《Risk analysis》2011,31(5):847-865
Risk perception and the cultural theory of risk have often been contrasted in relation to risk‐related policy making; however, the local context in which risks are experience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veryday decision making, remains understudied. What is unclear is the extent to which localized community beliefs and behaviors depend on larger belief systems about risk (i.e., worldviews).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design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health risk perceptions (threat of harm); risk‐related worldviews (cultural biases); and the experiences of local context (situated risk) for predicting risk‐related policy preferences regarding cosmetic pesticides. Responses to a random telephone questionnaire are used to compare residents’ risk perceptions, cultural biases, and pesticide bylaw preferences in Calgary (Alberta), Halifax (Nova Scotia), and London (Ontario), Canada.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pesticide bylaw preference are risk perception, lack of benefit, and pesticide “abstinence.” Though perception of health risk is the best single predictor of differences in bylaw preferences, social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nd situated risk factors like conflict over chemical pesticides, are also important. Though cultural biases are not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pesticide bylaw preference, as in other studies, they a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health risk perception. Pesticide bylaw preference is therefore more than just a health risk perception or worldview issue; it is also about how health risk becomes situated—contextually—in the experiences of residents’ everyday lives.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群多政府互动与政策偏好演化为例,通过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型的完整建模过程构建一个多智能体仿真模型,基于动力系统理论构建微观决策主体的偏好演化机制,基于复杂网络模型模拟宏观社会网络的拓扑演化规则,并对仿真模型和模拟结果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模拟实验探讨了全局交互周期比例、局部交互连接概率、行政/激励调控措施及其交叉作用对城市群政策协调演化的动态影响,并结合大样本模拟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促进城市群协调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参考,是多智能体建模与仿真(ABMS)在公共管理和政策领域的前沿拓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体系,也是政府组织模拟实验研究(行政学科计算化与实验化)的一次新尝试。  相似文献   

16.
Many argue that elements of a society's norms, culture, or social capital are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its development. However, these notions have been difficult to capture in economic models. Here we explore a possible role for “trustworthiness” as corresponding to social capital. Individuals are trustworthy when they perform in accordance with promises, even if this does not maximise their payoffs. The usual focus on incentive structures in motivating behaviour plays no role here. Instead, we emphasise more deep‐seated modes of behaviour and consider trustworthy agents being socialised to act as they do. To model this socialisation, we borrow from a process of preference evolution pioneered by Bisin and Verdier (2001). The model developed endogenously accounts for social capital and explores its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captures in a simple, formal wa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economy's productive processes. The results obtained caution against rapid reform and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why late‐developing countries may not easily be able to transplant the modes of production that have proved useful in the West. (JEL: O1, O3, O4, Z1)  相似文献   

17.
米捷  林润辉 《中国管理科学》2015,23(12):157-166
本文利用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方法和EWA学习模型,研究了不同公平偏好特征下创新主体对不同创新模式选择的问题。通过为Agent赋予四种不同的公平偏好类型:狭义的自利性偏好、竞争性偏好、差异厌恶性偏好和社会福利偏好,观察其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双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四种创新策略之间的选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当创新主体具有狭义的自利性偏好时,封闭式创新和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相当,并且多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双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当创新主体具有竞争性偏好时,封闭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又明显多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性。当创新主体具有差异厌恶性偏好时,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也会明显减少,同时选择双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主体基本消失。当创新主体具有社会福利偏好时,双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又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需求不确定下的补偿策略理论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需求不确定的前提条件下就供应商对销售商的补偿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包 含风险偏好的补偿策略理论模型. 在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数值分析的手段分析了风险偏 好对供应链中参与者决策行为的影响,为供应链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 后,结合我国国情,重点讨论如何在我国正确实施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9.
建设项目绿色创新有赖于相关参与方的协同努力,利他偏好对合作参与方的自身努力与合作努力行为决策存在影响,通过建立项目绿色创新中主导方与成员方间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分散—分散"与"集中—集中"两种决策结构情境下考虑利他偏好影响的绿色创新努力行为决策,得到以下结论:(1)在大多数情形下,利他偏好会对建设项目参与方努力行为产生正面作用,但具体影响程度与影响方向受所处的决策结构情境以及参与方间的利他偏好差异影响;(2)收益分配等因素影响参与方的两类努力行为决策,但是参与方间的利他偏好差异变化会改变收益分配对努力行为的影响方向,即利他偏好通过收益分配间接影响参与方努力决策;(3)收益的公平分配、适度的努力成本以及社会声誉激励可对利他行为形成诱导。由此,在利他偏好之于努力行为决策影响的研究中考虑情境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将使得结论更贴近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