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厘金制度是中国近代国内贸易中一种重要的征税制度.关于"裁厘加税"问题,清政府与列强进行了一系列谈判,成为中外商务关系中的一大难题.中英马凯条约关于"裁厘加税"条款的规定,表明了列强提出的"裁厘加税"的虚伪性.而在国际资本主义和国内腐朽的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通过"裁厘加税"的途径来建立有利于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保护关税制度和废除国内封建的关税壁垒、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厘金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重要的商业税制,开创于1853年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特定环境下。最初它仅是一种临时性的筹饷措施,之后却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税制,直到1931年才被南京国民政府裁撤。厘金推行的过程中给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自从厘金制开创以来,各阶层人民的反抗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清廷关于"裁厘"问题却多次议而不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厘金与晚清时期的国家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厘金打破了传统的财政税收结构,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四大支柱之一,对国家和地方财政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3.
厘金制度和子口税制度比较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厘金制度和子口税制度是近代中国实行的两种新的税收制度。这两种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拟就二者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一产生原因较析厘金制度和子口税制度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税收制度,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逐步形成的.厘金制度肇始的直接原因是太平天国起义的用发.清政府为镇压起义,“筹款”、“助幼”,解决财政困难,万不得已于1853年实行了此权宜之计。当时清王朝内外交困,对外鸦片战争耗费军费和赔款总计约7000万元左右①,鸦片贸易所引起…  相似文献   

4.
“税厘并征”是晚清鸦片税征管制度的一次重要改良。总税务司赫德为扩大海关权限,积极促成海关介入洋药厘金的征收,并不惜牺牲中国领土主权,换取税厘并征在港、澳地区的施行,进而又借土药税厘并征企图插手中国内地税政。鸦片税政改良,虽有助于清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巩固,但同时也奠定了海关在清财政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确保了英国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以来,税与费一直相生相伴;费大于税、费重于税,也是常见的现象,虽然历经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明朝中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苛捐杂税犹如蓠蓠野草,累枯累荣.厘金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苛捐杂税,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作用可谓重大,影响可谓深远,直至民国初年,通过"裁厘改统"方得以消失.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寻求富强”成为时代的一大主题,思想家严复以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为切入口,积极主张中国应走自由经济之路,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在观念层面上提倡“开明自营”,在政策层面上提倡“听民自谋”,在制度层面上提倡“定之以公约”。这些观念不仅使之成为那个时代卓越的思想者,而且对当代国人思想的改铸亦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晚清之季,导淮之议盛行于淮水流域士绅中,在近代导淮史.上最著名的要数南通籍的著名实业家张春。在19O3至1925年间,张春为导推奔走呼号了整整二十三年。以往研究张春“实业救国”的论著,对张春导准这一史实,或语焉不详,或根本未予涉及,这是对张春“实业救国”方案理解上的偏颇。本方试对其始末略加勾勒,以期弥补此缺憾于万一。不当这处,析清方家指正。导淮即治淮。1194年(北宋绍照五年),黄河南下穿淮,合流入海,黄河水中大量泥沙沉积于准水河道,致使下游河身日高,入海口越远,准水从此多病。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自…  相似文献   

8.
王王夫之通过对历代有关法制的评判以及吸收时代新的法制元素,形成了他既传承传统又突破传统、具有近代因素的法律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近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了“环相为治”(的政治改革构想和建立一个“自天子始而天下成受裁”的法治社会理想,从制度层面对如何有效监督君主权力的进行探索:在对待严刑峻法、肉刑等问题上,王夫之的态度与正统的儒家别然有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展现的是一种轻刑化的刑法思想:提出了“严以治吏”和“刑尤详于贵”思想主张,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9.
“公共精神”和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道德探索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鸦片战争以来,向国外寻求治国良方的各界志士和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撰写大量有关时政的文章,主张近代中国建立民主制度。通过积极比照中西“公共精神”的异同,希望借助于西方民主的实践模式济东方的精神之穷,推行近代中国政治改革方案的实施。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道德探寻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客观地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现实需求,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的炮声敲响了神州陆沉的警钟,有识之上一反传统虚骄心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只是为了“制夷”,为了“制夷”又不得不“师夷”,这就是本文所谓“对抗意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正是在这种对抗意识的驱使下产生,同时也是在这种对抗意识的支配下付诸实施的。另外,由于师法西方是在残酷现实的逼迫下被提上议事日程的,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落伍。恰恰相反,古代中国辉煌的科技成就,令“四夷”臣服的帝国威望以及屡遭外族入侵却未被吞并的优越感,一时还难以使中国人从尊己卑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统税政策,开始于1928年卷烟统税的试办。1931年厘金税被正式裁撤,为弥补裁厘所造成的损失,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按照卷烟统税的成规,创办统税。统税初时有五项,继而增加到七项,以后其范围又逐渐扩大,成为南京国民政府三大税收来源之一。对统税制度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华民国史,进一步认识国民政府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转型及其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既受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使之带有特殊社会形态的印记。同时又受到近代西方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思想里带有西方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范畴和命题。在德、利关系问题上,一改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以“主、从”关系来看待德与利关系,而主张德、利一致。在“仁”与“人”关系上强调民众是经济的根本目的,反对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只主张“仁义”反对“人欲”的观点。认为权利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封建礼教则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还坚持管理与伦理融通一起来管理天下,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3.
侯鹏 《兰州学刊》2013,(5):57-61
浙江棉花市场在晚清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张的过程,与此同时,对于棉花厘金的征收也逐渐从原有百货厘金中逐渐脱离出来,形成以产地征收为中心的制度安排。通过将征收权力有序地让渡与商人同业组织,官方厘卡更多地负起规范监督的职责,成为此后向营业税转变的先导。  相似文献   

14.
徐毅 《兰州学刊》2007,8(9):177-179
起源于咸丰年间的江苏省厘金制度,在同治朝早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重建与规范,最终形成了一张密布于江苏境内的厘金征收网络。这张厘金征收网络为江苏厘金由战争税转变为经常税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国时期原四川省基层邮政,尽管它“僻处西偏”,却也能伴随全国大潮“裁铺改邮”,且组织完备,业务发达,管理颇具特色。这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邮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受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国力日衰,民族危机深重。因国内外刺激,为了挽救危机,国人主张实业救国,兴办近代职业教育,以增强国力,抵抗外敌。在多次学习西方技术实践中,清政府起了主导作用,积极制定并颁布近代意义的学制,扶持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使其得以在中国成型,并最终以制度形式加以确立。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救国主张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虽然未能挽救中华民族于危机之中,但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追求真理的热情,对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新中国今非昔比,全国上下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新探讨这一课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的外交思想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时,郭嵩焘探求“应付之方”,提出了和平外交的思想主张,试图改变中国屡屡受制于人的处境,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对此作系统的探析,有助于认识半殖民地的中国外交,了解其从传统向近代演变的思想历程。 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是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逐渐形成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郭嵩焘在浙江学政罗文俊幕中,“亲见海防之失,相与愤然言战守机宜,自谓忠义之气,不可遏抑。”此时,郭嵩焘对侵略者只是满腔义愤,尚未悉心考察对外交涉这一重大问题。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战争的失败,列强的侵…  相似文献   

19.
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 ,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张之洞和梁启超 ,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都主张废科举 ,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都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同时 ,由于所处地位、所持立场的不同 ,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各个方面又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张之洞强调“稳中求变” ,梁启超则“趋变求新” ;张之洞主张进行“通才教育” ,梁启超则主张“新民教育”。他们的教育思想 ,体现了洋务派与维新派教育思想的不同 ,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由“人才教育”向“国民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长沙府善化县人。他早有经世大志,力主“通经致用”,不仅是中国近代今文经学的一代大师,也是晚清湖南新政运动中一位重要的宣传家兼实干家。在积极参加戊戌维新和清末兴学的实践中,他认真思考中国应如何变改旧法、学习西方,提出不少深有见地的改革主张,反复强调要以“实事求是”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体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本文综合皮锡瑞的有关言论,对其变法思想的两大特色加以评述。一、反对“扫地更新”的渐变论皮锡瑞早在1873年的《王安石论》中,就提出“琴瑟贵乎更张,而猝然更之,则弦绝”,主张改革要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