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企业继任过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家族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形式广泛存在,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但继任却成为其一大硬伤。据统计,在美国3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过渡到第二代,12%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过渡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过继给第四代。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家族企业,经历了20几年的打拼也正面临着新老交替的局面,如何科学的构建家族企业继任过程模型、阐明家族企业接班的规律,从而帮助家族企业走出接班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继任过程理论模型的介绍以往对继任的研究大都是从其影响因素入手的,这对解释成功继任有积极的作用,但此类…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陆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这些家族企业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成长起来的,20载似水流年,当年的创业者现大多已两鬓染霜,于是,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考虑向下一代交权。 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而国外一些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后还在经营。家族企业准备将权力从一代传给下一代之际,正是其最容易受伤之时。交接班中一旦出现失误,往往会导致家族失去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家族企业不能几代相传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接班人问题。从接班人的选拔、培养,到权力的顺利交接,这中间有着很深的学问。下面就是家族企业交接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亚洲最大的1000家企业中,有三分之二是家族企业。福布斯中文版首度发布"中国家族企业调查",调查对象为沪深两地证券市场305家上市企业,在该项调查中,中国民营企业远未达到"富过三代""家业长青"。要使企业达到基业长青,企业的继任  相似文献   

4.
家族企业如何破解人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私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且90%以上采用了家族制管理模式,即所谓的家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族企业在新旧体制夹缝和政策歧视中顽强地生长,现已成为推动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美国经济学家克林·盖尔西克(1998)的研究表明,全球有65%~80%的企业为家族所有。《财富》杂志所列500强企业中,至少有40%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可见,家族企业的普遍存在和发展,形成了一股经济力量。但惊喜的背后有一个令人神伤的统计数字:家族企业一般寿命为24年,能持续至第二代的只占3/10,而能持续到第三代的只有1/10。…  相似文献   

5.
家族企业作为最为古老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2005年对河南省的投资贡献率达到26%、对就业贡献率达到40%,在企业数量中占比33%,家族企业的良性发展对全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又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发展瓶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 1.家族企业领导人的素质 家长式领导是家族企业中普遍流行的领导方式。有关家长式领导行为的研究表明,任何领导概念都包括跨国普遍性行为和本土特殊化行为两类,其中,前者适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后者则存在文化局限性。我国家族企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企业创始人在一定程度上凭借的是对政策和市场的敏感,而管理知识相对缺乏。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的创始人逐渐表现出缺乏人力资源观念,没有认识到企业高层管理者与一线经理都是人力资源,对下属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他们的个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胜任家族企业的管理者是家族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现民 《人才瞭望》2013,(11):67-69
现今.家族企业在我国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家族企业的发展更是遇到了瓶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竞争和合作的两大课题.为了顺应市场发展.家族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也随之调整.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产生背景、概念和特点,并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最后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在未来的市场前景情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8,(2):1-1,4-6
新年刚过,春节来临,这是党的十七大开过之后的第一个新年.第一个春节,忆旧迎新.很有意义。今天到会的有在沪抗大的校友、军大的校友.还有革命的第二代新人.还邀请了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和民主党派的来宾,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梁杰 《人才瞭望》2006,(9):58-59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家族企业进入了一个新老交替的敏感时期,即企业大规模权力转换的动荡时期。中国家族企业是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成长起来的,二十载似水流年,当年创业者辛苦打下的江山谁来继承呢?创业者的儿女们似乎天经地义地成了“接班人”。在权力和财富向下一代转移的进程中,企业如同处于蜕变中的蛾子一般,充斥着诸多危险的变数,其面对的风险是对家族企业最大的挑战。正是这样一些因素,使得家族企业的“换帅”方式突然成了社会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黄波  凌文辁 《人才瞭望》2005,(11):48-49
继任计划(succession plan),又称接班人计划,是公司确定关键岗位的后继人才,并对这些人才进行开发的整个过程。继任计划对公司的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和管理公司的人才继任计划,能为公司培养和储备关键的人才;能提高管理者对未来角色和挑战的准备,建立起企业持续经营和稳定的人力资本,防止因人才流失引起的公司经营和业绩的大的波动;能充分激励员工,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继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之后,2008年9月25日,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酒泉也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第一,要以组织机构的稳定性过渡或稳定性存在为前提:稳定现时的经营生产管理活动:设置的组织机构具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能将旧的机构平稳过渡到新的机构;人员的岗位调整能顺利平稳过渡到新的部门和岗位;不适应的原有岗位人员能平稳的离职,不会因为个别人员的离职而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不会因为个别人的离职带走人员,导致员工对企业产生没有信心的思想变化。稳定性是否具备取决于部门优化调整时的设立是否做到了“三适”:  相似文献   

14.
爆笑语录     
1、你长得有大多数人的第一代身份证的气质。 2、隆重地种下西瓜,郁闷地收获芝麻。 3、虽然你身上喷了古龙水,但我还是能隐约闻到一股人渣味儿。  相似文献   

15.
华章 《人才瞭望》2009,(2):64-65
北宋建立之初.党项族首领李继筠曾派兵援助宋军攻打北汉。李继筠死后,其弟李继捧继任党项族首领.表示愿归顺宋朝。宋太宗赵光义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并把李氏家族迁到东京开封。  相似文献   

16.
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的创始人本田宗郎曾碰上一个棘手问题,公司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约占20%的不可缺少的干将之才:二是占了约六成的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材,这种人约占20%。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第三种人减少呢?  相似文献   

17.
20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中先后涌现了三代民营企业家。从 浅层看,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普遍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却寄希望于赌 博式成功。和第一代相比,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和 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启动资金实力、技术地位、客户资源,甚至团 队管理经验。第三代民营企业家是和海归留学生及高科技相关联 的,共同的特点就是高学历、高技术、高起点。他们很多具有国际 先进的核心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家庭企业与职业经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03年底,我国个体工商户达到2353万户,私营企业达300万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共同组织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947家中小私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这些中小私营企业中有近80%是家族式或泛家族式企业。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决策和经营必须要适当分离。引入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是家族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但是,职业经理人市场是一个特殊的人力资本市场,在不少情况下引入职业经理人是不成功的,其原因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19.
迟超 《人才开发》2009,(12):24-26
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按国际标准衡量,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银发浪潮汹涌而来。截止到2007年我国人口抚养比为37.42%,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2.86%。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优势的独特性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技能,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标志。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全球一体化力量的冲击和挑战。由此可见,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是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获取竞争优势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