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代笔下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在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背离了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凸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将以他笔下的游苔莎、苔丝以及淑等女性形象为对象,从性爱意识、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三方面分析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女性的身体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基本权力意识,也即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欣赏、支配、享受的自由意志。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写作正是侧重从“赞美身体”、“支配身体”、“享受身体”等几个层面,对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及身体主体意识进行前所未有的审美表现和文化透视。作为一种性别意识鲜明的“性别写作’’亦或“身体写作”,都市女作家对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的审美表现和张扬,必将极大促动女性久被遮蔽、禁锢且多灾多难的身体走向解放和自由,并最终整体地促进和提升女性的性别觉醒和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评价20世纪女性文学在社会、自然、文化层面的女性自我意识嬗变历程,女性意识经历了两次成熟期、两次异化期。成熟期:(1)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由反抗封建婚姻的“人”的觉醒的外在性呈现于社会层面;(2)新时期女性意识以独立人格、社会价值的自觉追求呈现于文化精神层面。异化期:(1)“十七年”间女性文学以否定自然生理特征的“无性”的男性化认同于时代;(2)“后现代”的女性身体写作又以绝对的自然生理特征——“性自恋”和排斥男性的在场来张扬其话语的前卫性。女性意识具有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历史含义。对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上的不同认同,使女性文学由现代到当代的演变中出现种种分裂、冲撞与彼此消长的曲折和偏离。  相似文献   

4.
论丁玲的早期创作及现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端 《理论界》2004,(1):104-105
笔者以丁玲的早期创作为例,分析了其作品中体现的“个人主义”特点,并探讨了中国女性意识的发生及走向。认为伴随着社会转型而高扬的“个人主义”是促使女性意识发生的重要因素和表现,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个人向集体靠拢的必然趋势最终阻碍了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智慧 《云梦学刊》2005,26(2):84-86
是“莎菲”“震惊了文坛”奠定了丁玲在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莎菲”的魅力源自其作为主体的女人而包蕴的自我意识的独立张扬,性别意识的幽微精妙和作为自主的人对本能意识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同;是女性主体性意识的确立决定了莎菲形象的独立,卓异,而这特立、卓异的形象开启了文学史上女性形象个性化、复杂化、性别化的性格塑造,为女性书写和书写女性提供了一种开拓性的借鉴,引导女性文学走向了更丰富多样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人格”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意思是:①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②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女性人格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主体存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或女性以自身应持有道德品格的自觉认识。这种意识的发扬和泯灭向来是中国妇女解决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首先是一部现代女性精神成长史。借助“生命意识”诠释女性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价值现象学的意义。生命意识是探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现代女性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交汇点。生命哲学作为女性文学生命意识表现的思想基础,为女性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赋予了现代内容。生命哲学和女性生命意识交汇在生命价值的基点上,强调了女性文学关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想。生命意识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生长点,印证出女性文学发展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文学的冰心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文学不是女权主义者同情和关注妇女命运的文学 ,也非一般妇女题材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是女性世界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 ,即现代女性观及其所规定的女性主体意识在文学中的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具有主体意识的女性作家群体的形成 ,是女性主义文学产生的前提。现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 ,是与其总体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它滥觞于近代而形成于五四新文学运动 ,其发展历史可以三个里程碑式作家依次划分为三个时代 :“冰心时代”、“丁玲时代”和“张爱玲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在《传奇》中塑造了众多各具个性、命运悲凉的女性形象 ,挖掘出她们蕴藏的觉醒、抗争意识 ,揭示了她们女性意识幻灭的缘由 ,即“洋场社会”的浸渍、“夫权体制”的淫威、金钱“枷锁”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女界新文体”创作群体,是在古代散文观念转变和梁启超“文界革命”理论与实践的促动下发生的.“女界新文体”以女性自我启蒙为主旨,标志着19世纪、20世纪之交第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程度.但是,其中的叙述对象化、群体性称谓、个体形象缺失等创作模式,表明女性早期的白话文创作存在效仿男性写作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是现代女性意识觉醒曲折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主体意识与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叛出男门”、“拒绝婚烟”、“挑战贞操”几方面考察了现代女作家在其创作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艺术表现和张扬,并结合作品实际分析论证了自我主体意识的恢复和建立对于女性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摆脱性别压抑走向自我解放所具有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3,(2):138-146
中国女性传统发生深刘变化与中国文明进程中的“西潮”、“西语”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女性传统渐次变化的结果,百年进程中的女性文学史书写经历了“五四”前后、“三四十年代”、“建国十七年”、“八九十年代”与“新世纪十年”五个阶段,女性文学史现也从男性史家的男女平权观、女性才德现,逐渐过渡为女性史家强调现代人文精神与女性主体意识.在对女性主义思潮的引进与反省中,新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史书写承前启后,逐渐淡化性别批判强度,转向对女性情感书写策略和自我存在意识的探讨.在中国文明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女性文学史写作越来越走向细密化与纵深化,文学史家所期待的既注重性别平等、也注重性别差异与和谐的性别诗学建构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男女都一样”作为强大的时代话语,对女性进行了男性化、无性化的强塑,结果使“样板戏”中的女英雄都“雄化”了,“非家庭化”、女性单亲化在“样板戏”中是普遍现象,女性的主体意识严重缺失,女性话语在“样板戏”中消亡,呈现为“男性化”“无性化”。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因其主题的深邃、艺术的精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这不仅仅因为女性文学作品数量的激增,更在于女性创作中性别意识的空前凸显。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性别意识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从“人”的确立到“女人”性别角色的强化,再到更高层面的“个人”的反省;从“纯净”的性爱叙事到“欲望化”的情爱叙事,竭力突显女性主体性的生成过程;从性别视角下的“家族记忆”到以更宏阔的全球视野去思考性别与种族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16.
女作家张爱玲和苏青的文学创作 ,以鲜明的性别意识和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 ,致力于市民阶层生存智慧和市民文化趣味的展露抒写 ,独具“市民文化的女性言说”的显明特征。张爱玲的“女性言说” ,隐隐透射出市民文化之精髓 ,苏青的“女性话语” ,也无不以“市民话语”的模式叙述 ,这使她们的女性文学创作具有有别于西方同类作家的宏阔眼光和哲理观照 ,饱含了市民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17.
谷海慧 《江汉论坛》2005,(4):115-118
因为在男性中心的世界中的理智与清醒,“女性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自觉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早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渐渐认同了社会为自己规定的女性角色,并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这既表现出“女性散文”渐趋成熟的性别温和主义态度,又遮蔽了女性写作长于情绪的表达、直觉的领悟等先天优势。  相似文献   

18.
所谓女性意识,首先指女性具有人的意识,其次指女性的思维方式、生存本相、情感特征、生命感受和审美情趣等。可以说,女性意识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自然包含着作家们的各种意识形式。纵观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不难看出,当时的女性文学创作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男性世界所制定的种种规范的“接受”。然而,即使是在封建社会沉重的“夫权”之下,也终有少数女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偶有女性意识的闪光,尽管只占女性文学创作的一小部分,但它却昭示着,女性并非天…  相似文献   

19.
电视相亲类节目在提供“相亲交友机会”和“娱乐消费”的同时,也从栏目设置和剪辑上传递出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性别理念。采用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对舞台影像设置和节目流程的分析,探析电视相亲类节目的性别关系定位和对女性形象的媒介塑造,指出相亲类电视节目在看似女性把握话语权和选择权的背后,传递的依旧是对传统“男权中心”观念的妥协和依附。以男性为话语权力中心,对女性的窥看、“筛选”与“刻板印象”塑造,以及女性群体以展示容貌身体来吸引或等候“白马王子”救赎的心态,通过娱乐至上的节目方式传递出来,在包括众多女性在内的收视群体中得以潜移默化,形成女性主体意识的集体“陷落”。  相似文献   

20.
巴金在《家》中成功地塑造了悲剧青年女性形象系列,愤怒的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发出了“控诉”,警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反省。同时,这些青年女性的遭遇和抗争,也昭示出树立独立、平等和人的觉醒的现代文化意识才是女性解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