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从“道”这一本原出发,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人应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万物、合理利用自然万物。但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把人放在被动的地位,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试论犹太教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讨论了犹太教的契约精神和唯一神信仰,探讨了犹大人经济伦理中信守合同意识、法律意识、商业交换意识,在经济活动中重视科技和时间的作用等思想观念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内涵。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也专门写了《天人论》,其中蕴含了“天、地、人相参”等生态伦理意识,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和现代文化转生意义。  相似文献   

4.
墨家伦理思想是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伦理以“兼爱”为原则,阐发“贵义”、“尚利”的义利统一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遵循“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使其成为中国古代伦理学园一朵奇葩。墨家伦理思想以其自身合理的思想内涵与时代需要相耦舍,为当代中国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践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关于“天人一体”、“天地与吾齐生,万物与吾为一”的思想;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体”,把保护自然提到道德行为高度的观点等等,都是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朴素表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主张人不仅对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人还对自然有责任和义务,辽宁生态文学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思想。辽宁生态文学伦理道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人要敬畏生命,自然物有自己的权利,自然界应该是个平等和谐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7.
藏族生态伦理思想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传统生态伦理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权和生存权,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作为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青藏高原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尊重和挖掘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中的合理内容,使其得到发扬光大,既是保护当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创造新的生态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拉祜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其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在环境中产生的游猎游耕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反过来,这种生态伦理思想又指导着游猎游耕生产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9.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所包舍的道法自然、无为、知常日明、知足不辱等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有助于当代的人们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方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道德遗产的国度。在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古人提出了一整套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卓越的伦理思想。虽然受时代和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所限,古代生态伦理思想还仅限于朴素的理论范畴,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论证,但是其历史的悠久与意识的超前却是无与伦比的,它给后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话语分析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跨学科研究的实践特色,理应具备跨文化研究的理论特征。中国传统生态伦理和西方的生态伦理都蕴含着对生态关切的伦理情怀,潜藏着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的学术冲动。采取话语分析跨文化范式,系统全面地研究两者的对话关系,一方面,可丰富话语分析的文化视野,为文学伦理提供新的话语资源;另一方面,对话研究有益于在相互参照、辉映中发现对方的思想亮点,有利于中西生态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为中西本土化生态伦理学提供广阔的跨文化、跨学科视野和可操作性经验,有利于建立富有张力的、多元文化的生态伦理学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生态和谐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酸雨问题,物种濒危,声、电磁波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苏宝梅等的《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在梳理了生态伦理的种种形态后,明确提出了和谐伦理学。和谐伦理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而发展生态和谐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学面临着一些形而上和形而下不同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生态伦理学之人性基础的理解,这就是人性系统中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及其间内在和谐的完整存在,以及人性系统与外界环境特别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生态伦理学最根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伦理的新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加强面向21世纪的生态伦理研究,以增强广大人民的环保意识和伦理规范,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应以整体性、公平性、代际平等性和客观统一性为原则确定生态伦理的新内涵,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理性批判,二是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三是消费主义文化和生存方式批判,四是树立新的需要和幸福观念。通过正确处理劳动、消费、需要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是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科技观和生态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科学理性隐含着科学不能解决系统问题和科学发展的非人性化的趋势,导致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生态环境产生尖锐的矛盾,这客观地要求人类必须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审视传统科学理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传统科学理性尺度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提出了与生态伦理观相适应的人文理性尺度.  相似文献   

17.
生态是自然的状态,人类生存于自然环境中,有史以来就应是生态的和谐存在与发展。在农耕时代,人类虽然不自觉生态的价值与意义,却是敬畏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而符合生态伦理的。然而,近代以降,人类的工具理性大加凸显,自然生态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遭受严重的破坏,人类也在破坏过程中觉醒生态的意义与生态责任的承担。而实践生态伦理的路径或者说发展生态伦理的指向应是全社会的责任担当,特别是公共政府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探索管理理论的道路上 ,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这与我国传统管理有不谋而合之处。宗法伦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重人伦、重道德为特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管理理念。实际上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管理 ,而人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阶级性和地域性 ,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 ,中国企业管理所应做的 ,就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 ,在西方有用的管理科学体系中注入宗法伦理的有效成分 ,从而整合出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想”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和阐述这一思想资源。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所主张的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支持儒家生态伦理的精神主要是一种“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而两个对环境保护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的思想,则一是涉及对经济及物欲的看法,即限度和节欲的观念;一是涉及对人和事物的一种基本态度,即一种中和、宽容、不走极端,“不为己甚”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以整体主义为主要构建原则,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主张将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存在物,试图寻求人与自然理想的共存模式。但由于其过分强调整体的优先性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使大地伦理思想的发展陷入困境。克里考特在继承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主要思想的同时,深入思考了其困境的来源,提出两条二阶模式对利奥波德受到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的质疑进行辩护。克里考特将“生态系统健康”作为大地伦理学的实践判据并通过“生物圈保护模式”进行实践论证,丰富发展了大地伦理思想。研究探讨这些现代西方的环境伦理观点对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