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延续并改造了80年代的文化逻辑,其文化语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形态辐射至文学生产领域,实用主义、功利意识取代精神启蒙和理想主义,市场法则取代晕轮效应,文学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文学生产主体包括以“单位”为代表的组织化生产和以“自由撰稿人”为代表的个体化生产,在博弈中相互交流、渗透、交叉,表征着写作者的分化与知识分子的选择,彰显出该年代文学生产机制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延展性.  相似文献   

2.
3.
面对"异彩纷呈"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文学研究或呈现为"简单"的现象铺陈,或在文学之外窥视、逡巡,无法突破"表象"抵达"本质",无法充分呈现20世纪90年代文学学术化的可能性。《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选择"文学"为"体"、"文化"为"用"的研究立场和方法,使20世纪90年代文学学术化的可能性充分敞开,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新方法。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在传媒语境中关于"文学"的新看法和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性视角研究编辑思想形成的哲学密码。现代性是民国时期编辑思想的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以《新青年》、《语丝》、《现代》为例,具体分析编辑思想的现代性特征:独立、自由、平等、理性、创新、批判性等,认为现代性是民国时期编辑思想的基本理念的根本动因和表现结果。研究编辑思想的现代性能够推动当前编辑思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注重思想启蒙,试图通过文艺的"新生"来重建"国民精神";参与编辑文学刊物,针对中国国情积极倡导现代知识分子言说方式的多元性。主编《语丝》周刊倡导以启蒙为主题并体现文学"自由"竞争的编辑理念,刊物栏目的设计与重视读者传播效果的编辑实践彰显了刊物品格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同时期《现代评论》相比较,更强调作家主体精神的投入和主体人格魅力的建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讨相得益彰的编辑实践进一步彰显了周作人编辑风格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语丝》和《骆驼草》看周作人编辑思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研究是近年来的文化热点之一."五·四"时期周作人参与了大量书刊编辑活动,其中<语丝>和<骆驼草>又是其编辑活动的重要阶段.通过分析周作人在创办这两份期刊时编辑思想的深刻变化,籍此解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对于其编辑理念的巨大影响,由此,进而了解周作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政治操守严重失节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现代>申明要创办文学爱好者的伴侣式杂志,源于其对文学找到自身合适位置和对读者理性的期待.由于刊物商业操作谋略导致的编辑人员变动、浓厚的政治文化氛围影响等原因,编者与读者最终未能达到平等理性的状态,主编所建构的"现代性"构想两方面--读者理性和文学独立,终因编者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和读者平等意识的缺失而破灭,这也造成<现代>的现代性追求呈现出层叠模糊的面貌,并在某种意义上加大了衡量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语丝社北京时期以《语丝》周刊为阵地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典范的同人刊物,是现代知识分子建构言说空间的一个重要平台。南迁上海后,由于同人立场发生嬗变,这一言说平台由建构到解构,表现出明显特征:同人启蒙立场逐渐消解、批评本体色彩逐渐弱化、编辑主体和创作主体由一体到分离、出版策略与文化理想由反抗转变为迎合。作为文学媒介,《语丝》周刊言说功能的丧失,刊物生存的大、小环境即文化生态环境和“文派制衡”局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0年2月底,德国艺术家帕尔德海姆的作品《世纪之轴》展示于江苏镇江。本文在赏析这次艺术活动的同时,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作了简略的回顾。作者认为,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艺术已不是简单的反映和表现生活的手段。它既非模仿本能的体现,亦非单纯的情感交流,而是更多地表现出人对生存的世界和生命意义的一种追问。同时,现代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也为当下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多样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从小说的现代技法看20世纪文学思潮的发展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现代技法是相对于小说的传统技法而言的。小说的传统技法,如表达技巧:叙事、描写、说明、议论等;如修辞技巧:衬托(正衬、反衬、侧衬)悬念、同感等;如艺术技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蔬密有序、曲直互补、抑扬顿挫、断续有法、隐显适度等。小说的现代技法,如意识流、黑色幽  相似文献   

11.
“语丝文体”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丝》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1930年3月在上海自行停刊,前后历时5年多。本文通过对《语丝》杂文的世界、精神和文体的分析,表明了《语丝》的成就在于杂文,探讨了《语丝》杂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精神,说明了《语丝》的杂文被认为是“语丝文体”的原由。《语丝》聚集了一流的写作队伍,创造了别具特色的“语丝文体”,为现代文坛增添了迷人的亮色。  相似文献   

12.
在《论语》中 ,“与”字的使用频率较高 ,词性比较复杂 ,意义也很丰富。许多地方如不细加审辨 ,会给理解原文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图从整体上观照全书 ,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略陈己意 ,以期对《论语》“与”字作一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13.
庾信入北后的持节愿望、乡关之思、隐遁之念等心态有时通过种种繁富的动植物意象的运用含蓄表达出来,这是其后期之作呈现出幽冷蕴藉的美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对普遍价值生成语境中西方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批判的基础上,文化的差异与差异的价值重构构成了普遍价值生成的原初语境;立足于普遍价值生成的原初语境,可以发现文化差异语境中的文化宽容就是普遍价值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实验小说的代表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先锋,海勒和余华在长篇小说主题上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两位作家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旨归,即都聚焦于现代人存在之“重”的生存状态。与传统作家相比,余华和海勒在凸现生存状态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颠覆传统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在本质上还是意识形态内在规定性的冲突。五四以来两种思想谱系分别以不同的变形进行着思想的交锋。从《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演绎出的思想史命题来看,今天的学术立意不应该总是停留在孰胜孰负的判别上。作为启蒙思想史的一桩公案,“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思想史上一次双赢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是一个内涵无比丰富的能指,它既是静态的地理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既指称时空意义上的现实区域,也代表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归属。其丰厚的内蕴覆盖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诸多人文领域,涉及多重的语义空间。最为重要的是,它是文人笔下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文学资源,它是地理的,也是情感的,更是文化和哲学的,它是精神家园的代名词,是诗人生命终极意义上的心灵归宿。  相似文献   

18.
否定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全面梳理两书的否定副词系统,通过对两书否定副词的描写和比较,总结了两部书中乃至先秦汉语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