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集部之学"是钱基博对集部研究法度的概括,其内在理路尤为重视对别集体例的把握。历来学人经史著述,多有论例之作;而关于别集体例的思考,大多散落在序跋札记等单篇文字中,只有少数学者,曾将辨体推例作为问题意识生发点并进而做专门考论。当下学界开始关注于中古别集的深度整理问题,凸显出体例研究对"集部之学"的方法论价值。审视中古别集体例,抽绎别集文本演进规律,是古典文学在作家、作品之外的第三条研究路径,不仅重新赋予传统体例之学以新的阐释空间,还可以更新基于文本规律的问题意识、寻求辨章学术流变的新视角。体例研究方法在"集部之学"中的展开,是对当下中古写本学、中古文本研究范式的呼应,可以寻得写卷本文集原貌追溯的新路径,为当下别集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2.
清朝是唐代文学传播与研究的全盛时代,就清儒笺注唐别集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前代.清朝又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清儒笺注唐别集又具有明显的集大成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全力以赴精校细勘以求唐别集完备无缺,还表现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贤时哲的研究成果,广泛搜集汇编别集作者的传记及别集作品的序跋、评论、题咏等相关研究资料等.这些都是清代学术集大成特征的具体表现,也是集大成时代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明人别集传播明词的效能因编纂形式各有差异,存在马太效应及附骥以传的现象.别集传播之明词占作者传世词作的比例、别集编排词作的顺序都影响着明词传播.越是知名的作者的别集越容易传播其词.别集副文本为保存文献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且为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时空.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术界关于明清历史演义序跋评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若干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历史演义序跋评点作者立论之角度与研究者评论之角度的错位;研究者对某些历史演义序跋评点的误读或歧解;历史演义序跋评点研究与作品研究的脱节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无疑有裨于明清历史演义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5.
序跋作为阐述著作经过,出版意图,评价作品内容特点,介绍作者简况的特殊文体,在我国历史十分悠久;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序”,当推公元前239年成书的《吕氏春秋·序意》。长期以来,序跋受到人们重视。近几年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的序跋相继结集出版,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如《郭沫若集外序跋集》、《巴金序跋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等.这些序跋集的出版,为研究作家作品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也开辟了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序跋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选》再选本说影响深远。但从《文选》所录作品之同篇异名的复杂现象来看,难以成为《文选》乃据前贤总集再选编而非作者别集选录的内证。《文选》所录诗文的部分作品存在着同篇异名、多名,甚至“因类改名”现象,亦有采自时文名篇、经史之文等的可能,由此可推断出《文选》再选本说并不坚确。较为妥当的说法当是初选与再选的合选本,其作品编录来源多样,既有总集、别集及单篇者,又含有史、经二部之作。  相似文献   

7.
别集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集是古代文学史料的支柱。别集有许多异称 ,别集具体的取名方式多种多样。别集起源于西汉 ,东汉至清代不断发展 ,各个朝代都有所建树 ,清代是集大成时期。别集可分为全集和选集两类。别集的编辑 ,有按体裁和作品写作时间的先后为序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张云(王敖)是清代乾、嘉年间较为重要的《文选》学家,也是一位当时颇有名气的文学家。以张氏的诗文别集与学术著作的序跋为主要依据,可以比较系统地考辨其生平与著述情况,并且澄清古贤今人关于张氏生卒、宦历等方面的一些误说。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总集、别集、地方志等各类文献中,辑录《全清词·雍乾卷》未收之作品52首,并对《雍乾卷》未及收录的作者,对其姓氏、字号、里籍、生平事迹等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没有一部歌谣理论方面的专著,也没有一篇这一方面的专论。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古代歌谣理论,大都见诸经史中的某些释文,字书中的某些辞条,史传中的某些记载以及文人别集中的某些杂记、诗话和序跋的片断等等,为数既不多,体例上更不成系统。  相似文献   

11.
《全清词·顺康卷》前5册漏收词补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清词.顺康卷》前5册应收而未收之词甚巨。漏收的主要原因有:搜罗词别集不全,取校词别集版本不广,搜采诗文别集未尽,辑录明清词选疏忽。该文据有关明清词别集和词选,辑补遗漏之词作目录1625首。  相似文献   

12.
别集、总集均属于古代集。它们的编辑,尤其是别集的编辑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先秦时期章多以单篇流传;两汉之际,史家录作品由依类分别记录,到逐类记录;东汉末至建安时,别集雏形已形成。魏晋以降,出现以姓氏标明为集的《诸葛氏集》。最早的总集是晋挚虞的《章流别集》,而不是刘向所编的《楚辞》。  相似文献   

13.
从蒲松龄的三篇序跋文字,可见他的文学嗜尚和艺术追求。他尚宋诗之真,嗜读庄子" 洋恣肆"之文,激赏刘侗《帝京景物略》作品的幽峭精深。这些对他的《聊斋志异》小说创作原则、方法乃至描写表现、辞采风格,影响非浅。  相似文献   

14.
袁枚一生著述宏富,为他人题赠序跋的作品甚多,有不少并未收入其集中.今泛览文献,为之补遗.得序文13篇,题辞4篇,书信2封,佚诗20首.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清代著名作家袁枚早年别集《双柳轩诗文集》和源自袁枚晚年所编《小仓山房全集》的今人整理本《袁枚全集》的校读为例,指出传统全集所收作品由于时经作者晚年粉饰删改,而大多存在历时性面貌不无缺失之憾,故研究单个古代著名作家创作的历时性问题,应当重视比全集更切近当时实况的作家生前行世的单刻别集。  相似文献   

16.
在研读余英时先生关于“序跋之于学术有推波助澜之功”宏论的基础上,就人才学家王通讯的序跋之于人才学的学术繁荣、学科构建、薪火相传的推波助澜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就其全部序跋之特色和其所蕴涵的激情、思想、文采,包括其浸润着的理论素养、智慧力量、诗之意境和诗情语言进行逐一评点,揭示了序跋对意境的参悟是靠之“平时的理论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文学修养以及对写作技巧的驾驭”而“登上巅峰,才把一路山色,尽收眼界”的真谛。几多风雨跋涉路,几多圆梦心血苦,当新世纪全国人才工作迎来山花烂漫春天之时,王通讯序跋的圆梦之境已是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7.
唐及唐前诗文别集集名多取自作家姓名,盖多由后人裒辑、编次,仅标明“著作权”而已。宋代诗文别集多由作家本人及亲友编次,在制名上颇为讲究。集名取径多端,成为有意义的“标识”。考察宋人别集制名方法及涵义,从中可直观地窥出作家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作品的艺术取向乃至自觉的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18.
序跋之体,中外有之。序跋之于学术有推波助澜之功,通过对我国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序跋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就其所掌握的100多篇序跋,分别从序跋所阐发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实践的角度,就王通讯先生有关中国人才研究历史、人才规律、人才开发、人才方法论、人才实践的人才思想,以及他从开创人才学事业那一天起,为促使人才学分支学科发育、推动人才学基础理论研究、扶植青年人才研究者成长的所做实践进行了系统的述评。在评述王通讯自身长期致力于人才学系统思想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就王通讯的科学治学精神、谦谨的学人品性、著文做事的认真态度,以及提携后进、培育人才的故事进行了深度探秘,精致地揭示了中国人才学研究的高端学者和在学术上公认的优秀领军人物[1]的学术人生风采。  相似文献   

19.
《全明词》漏收1000首补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明词》的出版,填补了词史文献整理研究的一大空白,但漏收词人词作不少。据明人诗文别集、词别集和词选、词话,补《全明词》漏收之词人20家词作463首,另补《全明词》已收其人而失收之词 537 首,共补词1000首。  相似文献   

20.
林译小说序跋的文学史意义孙之梅林纾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翻译家,从1898年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起,共翻译外国作品189种,把西方的社会文化、民情风俗全而地介绍给中国读者,打破了中西文化隔膜的局面。与此同时,他还写下了大量的序、跋、译余剩语之类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