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家庭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和家庭成员无论在财产享有、意志形成和责任承担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家庭的稳定性是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法律应顺应现实的需要,赋予家庭以民事主体地位,使家庭和个人之间关系清晰、明确,既保障家庭的整体利益,也维护家庭成员的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变迁对城市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收入水平与收入格局、改变家庭成员的职业,及与此相连的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以及改变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开始的,进而影响到其他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城市社会在转型期所发生的社会变迁确实给城市家庭带来了若干离散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有可能导致城市家庭出现因凝聚力不如以往而导致的不稳定。因此,对城市家庭挑战的实质,是对中国家庭以往所具有的凝聚力的挑战,也即是对中国家庭能否成其为家庭的挑战。在这个层面讨论中国城市家庭所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是两种因素或者说两种社会力量在影响着中国城市家庭的凝聚力。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文化"及其主导的价值观,另一种是功利主义文化以及与此相连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虽然随着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日益深入,功利主义文化和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也在拓展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青一代身上尤为明显,由此产生的两代人之间在价值与文化方面的代沟也有可能导致他们对"母家庭"的疏离,但是,由于与"家本位"文化相联系的"责任伦理"是向下倾斜的,因此随着年青一代步入婚龄并生儿育女,社会会教育他们,促使他们向家本位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个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概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面子"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孝"伦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一直是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孝伦理基于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强调儿女应当"事亲"、"敬老"以回报父母,由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到蕴含其中的父母与儿女代际间的社会契约法律关系.而且,这一契约关系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的强有力的保证.这一契约关系在古代传统社会里有其合理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仍有着符合时代需要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婚姻法第一条指出:“本法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不论是结婚、离婚,还是夫妻、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都要由婚姻法来调整.婚姻家庭问题是关系到男女老少,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重大问题.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从生到死都要受婚姻法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计生个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现实的伦理关系之中的个体.从外围的家族和姻戚中的重要成员到核心的家庭成员,尤其是计生个体的父母等长辈对于个体的生育行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其中最为本质的影响则来自于夫妻二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即夫妻双方的责任伦理占据计生伦理的核心地位,它最终反映在男女个体在生育选择和行为时如何去面对社会道德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成效的情况下,我国以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为标志,迅速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改革工作.如何构建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十分紧迫和重要.我们认为养老保险家庭账户新制度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结合的、内源性生长的、纵向分散风险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使得家庭成员间通过"家庭账户"实现家庭内部的代际融资和结构金融的功能,以达到所有家庭成员各自生命周期内个人资产的更为合理的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黄玉顺的"生活儒学"提出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我们的立足点是我们的"生活世界";但是,作者误读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思想.此在并不是主体性的观念.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道家老子的关系上,而不是体现在与儒学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中国并没有那样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傣族农村家庭成员之一的妇女,历来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地位,这是由她们在家庭劳动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民主改革前,傣族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男子基本平等.那时傣族处于封建领主制社会,土地属召片领(宣慰使司)所有,农民领取份地种并承担所有封建负担,农民身受土司和召片领双重压迫.傣族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由于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民族地区的历史遗留、人文地理因素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诱发了民族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形成了民族分层。民族分层既可以使同一民族的相当一部分人口具有相近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阶层意识,从而强化民族认同;又可以使不同民族人口难以广泛地在一个学校读书、一个单位工作、一个社区居住,导致生活领域的族际交往不畅。总之,民族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可能会为平等、自愿、自然而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融构筑一道社会藩篱。因此,消弭民族分层,是拆除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藩篱并实现民族间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礼记》等儒家礼学典籍,记录创制了中国礼教文化。旧时女性在娘家与婆家,人生两个阶段分别受到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礼学内容的教化,承受了沉重的人性压抑;但也派生出维护封建家庭稳定、教育子女成功的正面作用。礼学教化培养出的婆母,为维护家族利益而维护礼教和宗法,进一步维护了家族稳定。礼教的设定意在对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予以支撑,从而有效地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宗法纲常等传统伦理通常被视为封建流毒和现代化的障碍,受到激进思想家的批判,但陈三立、陈寅恪父子却依然坚信家族制度和传统伦理的价值。在他们看来,宗法纲常不仅无阻于求富求强,而且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应当固守勿失。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展开了讨论,并产生了几个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主张个人服从社会,也有主张利己的.西汉以后,儒学获得独尊地位,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是重整体意识,忽视个体意识,个人依附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蒙上温情脉脉的宗法血缘的面纱,在内容上却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仁"作为人们追求的至善,是一种群体和谐的原则;社会的秩序是一种以义务为中心的秩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诸如"人治"、"宗法制"等封建残余思想,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在教育系统也严重影响到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试图从"人治"、"宗法制"角度探索导致某些领导干部党性党风问题的深层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男权封建社会中,由于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女性不仅丧失了自由,而且失去了尊严。文言小说《画皮》刻画了画皮与陈氏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的经历遭遇不同,对待世事的方式各异,却共同体现了在封建社会作为女性的悲哀,由小说《画皮》也可见男权与女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家训沉淀了我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精华,既包含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又涵盖了寓意深刻的教化哲理,在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稳定和塑造优良的个体人格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传扬社会美德的当前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有鉴别地看待教育理念、有扬弃地继承教育内容,对于探索家训文化发展规律、推动家训文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田昌五先生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昌五先生对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以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为界 :此前主要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宗族奴隶社会 ,使其战国封建论自成体系 ;此后 ,则摆脱五种生产方式的束缚 ,探索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最终完成中国历史新体系 ,把远古到清末的历史分为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封建帝制时代 ,提出了封建帝制时代循环发展的理论系统。其理论和观点自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有所修正 ,其不宥于传统 ,不宥于自我 ,不断更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学术品格 ,则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宗族强盛的时期。宗族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士族地主经营的封建庄园,以宗族为核心的流民集团及由族长控制的武装坞壁。宗族观念有三种主要倾向:重门第轻才德,重宗族轻个人,重孝悌尚复仇。宗族内部的凝聚力,源于同居共财的经济生活与保持优势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与巴金《寒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与巴金的《寒夜》分属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它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却也有着根本的不同。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美德与封建糟粕互相交织,绝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去划定。只有沟通与理解、尊重与奉献,才能使婆媳之间和睦相处;只有发展生产力,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地加速旧思想的崩溃。这是我们今天解决家庭矛盾,尤其是婆媳矛盾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由种植文明所形成的家庭宗族结构,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孝为核心的宗法思想,经儒家的宣扬和主张,横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向延续几千年,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封建国家看到了乡村政治文化的这种特点,充分利用宗法意识与宗族结构,建构出官民共治的乡里制度,充分利用宗族巨大的内聚力,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从而达到对乡里社会和乡里百姓的严密控制,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