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分析三类英语词组动词,即"动词+介词(VP)、动词+副词小品词(VA)、动词+副词小品词+介词(VAP)"的认知模式异同。研究发现,在图示象似方面,三类词组动词均反映了事件发展的线性顺序,但顺序各有差别。在隐喻象似方面,三类词组动词均借助结构性隐喻实现从行为动作的表面语义到其实际语义的隐喻映射。这表明对词组动词所体现的事件发展顺序及其中的介词和副词小品词的隐喻映射的理解是掌握词组动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动词加上副词、介词或两者兼有,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就构成短语动词。它由一个动词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品词组成,在句法上充当一个动词的作用。动词与小品词之间的搭配存在一定的搭配限制,这种搭配限制在于动词与小品词的相互制约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两方面:词汇的决定作用和语义句法限制。副词对与之联系并组成动词短语的动词具有广泛的作用,并导致了单一动词和相应的“动词 副词”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中,动词按其构成可分为单词动词和多词动词,前者占绝大多数,这里只就多词动词谈一点体会。多词动词就是指由动词加上介词或副词构成的动词,它们可分为短语动词(即由动词加副词构成)、介词动词(即由动词加介语构成)和短语介词动词(即由动词加副词再加介词构成)。在区别多词动词内部的这三种结构之前,先简单地区别一下多词动词与动词加上一个作状语的副词或介词词组这些结构。  相似文献   

4.
小品词-UP-语义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英语短语动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小品词是-UP-。传统认为它与英语习语中的介词和副词一样,其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根据物象与背景理论中-UP-的意象图式,它的语义在短语动词中具有可分析性,其基本含义与事物从低级到高级或从低处到高处的移动相关,在短语动词中有13个义项,其中包括其概念隐喻变义,它们对短语动词的语义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X于”结构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X于"结构的成员既包括动词、副词等典型的词,又有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短语词。从历时发展轨迹来看,"X于"经历了介词"于"的衰落、复音词"X单音节于"的兴起与进一步虚化、"X非单音节于"向词靠拢和"于"零形化的语法化过程。词语双音化趋势、语义系统变动、介词短语位置前移以及重新分析和类推等因素都是"X于"结构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  相似文献   

6.
传统习惯认为,英语短语动词中的小品词与习语中的介词和副词一样其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小品词over的语义进行认知分析,发现其语义具有可分析性。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展现over的基本空间义,再通过隐喻来推断其引申义。从认知角度分析小品词,为理解和运用短语动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小品词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副词,抑或兼而有之。一方面小品词本身具有一定的语义功能;另一方面,和词根动词搭配形成的多词动词,对其整体意义起添加和附带性意义。小品词的多义功能得益于隐喻过程。同时,小品词也具有一定的体功能,使有些原本无目的性的动词具有了目的性。最后基于小品词的体功能,对其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出于某种实际需要,对一些动词进行必要的语义强调,其手段主要是强势语,既包括以just、away、up、on、off、out为代表的强语势副词,又涉及以up and和ever so为主的强语势副词短语,强语势助动词do和强语势行为动词begin(to)、go(and)也强调后面的行为动词,shall、will、must、must needs或have to等情态动词也具有强化动词语义的功能,有时名词短语something like、代词it或介词短语for it、of it也可加强动词的语义,实现强调表达的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9.
英语尾置前置词一般由不及物动词加上一个或几个必要的介词组成。这种带介词的不定式短语在句中通常作定语成分。有些词既可用作介词,也可以用作副词小品词;有些词只能用作介词;还有些词只有副词小品词的功用,而没有介词的功用。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介词有三条新的语法特点;一是宾语是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现代汉语不需要介词、也不能用介词的地方,古汉语却可以加上介词;二是古代汉语组合能力强,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外,还能跟动词、助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甚至和个别连词、介词组合,有的并且凝结成固定短语甚至词,一直沿用至今;三是古代汉语中前后两个介词搭配使用的情况较少,大多只用一个介词表示。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虚词,"即"主要充当副词和连词功能。动词"即"的本义是"就食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义。"即"经历了两次语法化,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由动词的表示空间上的"接近"演变为副词的表示时间上的"接近",再演变为连词的表示事理上的逻辑关系,其中语义扩展、语序变化和重新分析等是推动"即"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实词虚化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词虚化说于江一般来说,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是由实词发展变化来的。所谓实词,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词汇意义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和数量词。所谓虚词,是指那些不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并在句中起一定语法作用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副词既有词...  相似文献   

13.
俄语中的副词就其句法功能而言常用来说明动词,言语中信息不足、含义模糊的动词就需要副词来做必要的补充,但是副词与动词有的能搭配,有的却不能搭配,那么词与词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语义学理论,支配语句中词与词联系的规则是语义一致律,即指的是词汇单位的组合必须符合语义成素相互协调一致的原则。本文将分类介绍一下副词与动词的搭配在语义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语法里,根据词的意义和词的语法特点,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类别,叫作词类。不同词类的词,有着不同的语法功能。象名词,一般都能充当句中的主语、宾语,可以受数量词、形容词修饰。象动词,一般都能充当句中的谓语,可以受副词修饰,有些动词作谓语还能带宾语。象形容词,一般都能充当句中的谓语和定语,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象副词,主要是充当句中的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别的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一个词一般都属于一个比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识解的角度分析了定语从句中关系副词与“介词+which”结构转换所造成的认知心理差异,表现为两者语义分布层级不同,“介词+which”结构的语义精确程度和详细程度比关系副词更精细,对先行词的修饰限制属性更强;两者突显侧面不同,关系副词突显关系性射体,“介词+which”结构突显名词的侧面;另外,两者视角不同,关系副词落在主句成分与从句的关系上,“介词"4-which”结构落在先行词上,突显先行词的事体属性。通过深入分析调查,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关系副词与“介词+which”结构转换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6.
“被评为劳模”式组合中的“被”,直接出现于动词前面,表示被动意义。在它应属哪类词这个问题上,至今还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在不同的论著中,它分别被归入介词、副词、助词等词类。相对来说,把它归入助词要更合适些。  相似文献   

17.
替代是一种避免重复和连接上下文的修辞手段,替代语可替代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某些副词或介词短语、限定或非限定分句。从位置上讲,替代语与先词的关系包括后指、前指和实境所指三种;从语义上讲,替代语与先词具有互指与替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里"多亏"有动词与副词两种用法,它最初是一个动词,后来部分动词开始虚化为副词。从语义类型来看,副词性的"多亏"属于原因标记,常常与结果标记"所以"等搭配使用,联结因果复句。"多亏"的语义韵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倾向于积极的语义韵。  相似文献   

19.
介词是古汉语虚词的一个重要类别,目前关于介词与其他词类的划分尚有一定的分歧。本文主要分析了介词与动词、连词、副词的区别,提出了“介词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单独作谓语;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主要功能是介引;都有宾语(宾语有时候可以有条件的省略);介绍宾语给中心词,表示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或目的等”的介词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20.
英语短语动词(phrasal verbs)是多词动词(multi-word,verbs).它们由常用的(主要是单音节)动词与介词或副词组合而成,如sit in(静坐抗议),look for(寻找),catch up with(赶上),bring up(教育),lose sight of(不再看见),fill sb.in on(对某人提供关于……的事实)等等.但是,并不是后面跟有介词或副词的动词都是短语动词.试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