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急剧转变。理性与非理性交替影响时代文学的生成。神经错乱或精神失常形象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人物形象的生成方面是个体因为与主流社会的差异而抗议,另一类则因欲望对人性的异化造成欲念狂人。弗洛姆认为异化是致人精神失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屈从性崇拜是对自身欲望的顺从而丧失自我。被异化的“疯癫”往往具有恶的品质,折射出其背后的作者所批判的时代文化精神。文章罗列各种被异化的形象,分析其表现以及背后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2.
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需要消费与欲望消费是两种不同的消费概念。与需要消费相比 ,欲望消费既无经济合理性也无道德正当性 ,并且是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欲望消费根源于启蒙运动宣扬的人性观 ,其直接后果导致了“公有地的悲剧”和炫耀性消费 ,使自然资源成为任意挥霍的对象。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遏制欲望消费 ,而遏制欲望消费的途径是塑造热爱自然的人性。热爱自然的人性将“节俭”视为人的美德 ,将欲望消费视为恶  相似文献   

3.
欲望是苏童小说不可缺少的关键词,在长篇小说《黄雀记》中,作者再一次将我们带回了他所熟悉的“香椿树街”,为我们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时代巨变之中,三位主人公保润、仙女和柳生,以及香椿树街居民在欲望叫嚣中的沉沦、挣扎和救赎。大时代的激变给人性之弱点以发酵的土壤,青春期的反叛又做了罪恶的推手,香椿树街的欲望图景是丰富多样的。欲望是人之本性,但欲望一旦膨胀,命运就会给人以无情的惩罚。三位主人公的救赎无望说明了灵魂安放之艰难,这既是命运给生命的无法承受之重,也显示了作者对于出路的无力找寻。  相似文献   

4.
纵观石天河六十年的文学创作,以“《星星》诗案”为转折点,经历了由“歌”到“哭”的转变,特别是后期创作更加显露人性的光辉。六十年来,他在文学的道路上默默地耕耘,在文学的暗夜中留下了珍贵的思想珠串.为一个时代的苦难提供了忠实的见证,为一代人的精神演义作了最好的注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而弥坚、上下求索的高贵灵魂。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齐梁时代的《文心雕龙》“体大而思精”,有着深厚而广阔的文化背景。第一,六朝文学创作的繁荣给《文心雕龙》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二,齐梁时代儒、道、释三教同时流行带来了思想的活跃与解放,给《文心雕龙》的产生提供了大环境;第三,齐梁文坛复古与新变两种思潮的斗争为《文心雕龙》的产生创造了小环境;第四,魏晋以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以及刘勰强烈的“树德建言”的欲望给《文心雕龙》的产生创造了理论批评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20年代,台静农以他特有的乡土小说蜚声文坛。他是在鲁迅的引导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台静农描写故乡大别山山麓叶家集镇上的“生与死”的短篇集《地之子》,以及讴歌“时代先驱位”的短篇集《建塔者》,均受到鲁迅的赞美,顺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作品,指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代表着中国文学欲望发展从世俗欲望向肉身欲望转移的发展之路,在无尽的欲望狂欢下,贾平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使命,生命沉思与欲望跃动相互纠结成为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对人性的书写,进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陷入全面萧索状态。而在主流文学之外,既有一批老作家延续着他们的文学创作生命,也有一批文坛新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从事的“地下写作”依然坚守着艺术的自由领地。“地下写作”与主流文学相比所具有的重大而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对人性的弘扬,尤其体现在对爱情的赞颂和对女性品格的重视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围绕“人性”展开的。但由于社会背景、政治局势和文学语境不同,中国当代文学中这种围绕“人性”的自省话语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十七年文学主要自省人性与政治性、革命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自省的是人性在非常政治境遇中的扭曲、异化和负面爆发;后新时期文学自省的主要是作为人性极端化形式的欲望与知识分子精神的背离,以及欲望造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从《萧萧》看沈从文文化心态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下与城市、自然与文明之间,沈从文无疑是选择了前者,但他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当他通过笔下臆想的湘西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时,现实的湘西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他,使他的笔端带上莫名的忧愁;当他为自然人性大唱颂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人性之“常”难以适应时代之“变”,他想在变中求生,却又害怕变带来人性的堕落。《萧萧》是可以解析沈从文文化心态矛盾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2.
张承志的可贵与高人之处就是把美术界的色彩理论成功地运用到他的文学创作中,使处于奴仆而听任画家使唤的色彩,从狭窄不自由的圈子里走出来,纳入抽象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成为他表现“时代、国家、民族、宗教、教育”等重大命题的有力途径,使“色彩语言”的概念跨出固有的范围,与语言完成了另一层次上的组合  相似文献   

13.
“色”、“才”、“情”三者的合一,构成了才子佳人小说理想的女性观,这种理想女性观有别于前代文学。受明清时代文化氛围与社会风尚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色”、“才”、“情”三者合一的理想女性观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声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有其深层的“至情人性”的人文亮色;尤其是小说赋予了女性形象新的质素———才情,在女性观上较以往文学有所超越。同时,此类小说又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的,其理想女性观仍是男性话语的产物,显示了男性文人在欲望、文化、情感和道德上对理想女性的全面诉求与文化书写,女性由此再一次被异化,沦为被“凝视”的对象和“他者”。  相似文献   

14.
童年是人性的深厚土壤.萨特在童年时代曾有过被父亲、外祖父和同龄人抛弃的三次经历.这种经历导致了他惶惑、焦虑、自卑等生存性的不安,也导致了为化解不安而进行的拯救情结.他以自救为目的的文学创作,通过有效的政治介入,具备了自救与救人的功用.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人性大解放的时代,也是欲望大放纵的时代:是欢笑高歌的时代,也是哭泣悲呜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信仰重建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希望与失望并存、枪炮与玫瑰齐飞的时代大变局,我们该何以自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用文学审美维度的表现说和实用说,分别对女主人公的“欲望”和作者的创作欲望及动机进行解读。《欲望号街车》的主题隐喻可概括为没有“欲望”的欲望,是文学创作的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之间张力的悖论和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喧哗与骚动》是以人性的异化来揭示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人性的罪恶。福克纳非常关心人本身的存在价值,他向往着尊重人性的理想境界。因此,他对美国南方的清教和种族主义充满了愤慨,对被蹂躏、被压迫者充满了同情。他强调“人,只有在他的个性中才能得到拯救”。他痛心地感到社会用各种方式“剥夺”了人的个性,人性越来越被社会所异化而失去人的本性,成为被泯灭了内在本质的社会与宗教的附属品。正是由于他对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下被异化的人性有着异常深刻的认识,才使得他创造了《喧哗与骚动》中那么多被异化了的悲剧人物,使他对异化人性的罪恶揭露与批判显得坚决有力。  相似文献   

18.
在人性论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但他未直接言说人性之善或恶。若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应该说孔子是倾向于人性善的;在此基础上,孔子将违法犯罪的根源归结于人们欲望的过度膨胀和人们合理欲求没有得到满足。为此,孔子主张以礼法来节制人们的欲望、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建构相应的法制秩序。  相似文献   

19.
茅盾文论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一方面,他从当时中国新文学创作实际出发,接受了自然主义“真实”概念,但他的“真实”与自然主义的“真实”有根本的区别。另一方面,对“真实”的追求,也给茅盾文论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走入《边城》这个人间仙境之前我们有必要谈一谈沈从文的文学观。沈从文是京派小说作家群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京派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之‘神’是人性”。对人性这一方面,沈从文有很深入的思考,他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人性的探寻可以说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全部底蕴。他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从“人性”轴心向四面幅射开来。但他又认为人性寓于人生(人生包括生活和生命两部分),“生命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