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媒体广告违法行为的泛滥,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广告市场秩序.为了维护广告市场秩序,本文从立法角度对媒体广告违法行为的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立法的不完善是广告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广告立法的不完善表现在:广告法律规范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内部冲突,发布违法广告的法律责任过轻,广告诉讼制度不完善.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广告立法的对策:进行广告法典编纂,完善广告法民事责任制度,完善行政法律制度和建立代表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比较广告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法律、法规 ,探讨比较广告的标准 ,从实际出发分析违法比较广告的若干特征 ,提出违法广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
对商家发布虚假广告行为的认定及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广告尤其是合法广告的积极作用能够得到充分显示。同样 ,违法广告的社会危害也不容忽视。违法的虚假广告大量出现 ,不仅使广告受众深受其害 ,同时还关系到商业信誉、经济秩序、法律尊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 ,反映出我国目前在广告立法和执法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仍有赖于广告立法与执法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因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对商家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进行认定并追究法律责任 ,防止违法广告的社会危害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法律对大众媒介的广告审查义务及违法责任的规定明显不足。强化大众媒介的广告审查义务、构建合理的大众媒介广告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对大众媒介发布虚假广告行为的处罚力度是扼制虚假广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形象广告与一般手机短信广告在目的、内容、性质和发送对象上有较大区别。手机短信形象广告的类型主要分为公益信息型、宣传沟通型、礼仪服务型及其他类型等。手机短信形象广告的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热点、群众生活、公益信息和社会组织自身信息等几个方面。手机短信形象广告的形式设计要短小精悍、生动引人、把握社会公众心理、灵活运用多媒体和坚持科学广告等。手机短信形象广告的传播策略主要有:与传统媒体结合,掌握发送时间,控制成本,重视意见反馈,等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广告业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广告业发展的同时,我们清醒的看到虚假广告等违法广告严重的危害到广告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百姓的正常生活,要想真正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虚假违法广告,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完善广告行业的法律法规.本文建议通过建立权威、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加虚假广告责任主体,明确规定违法主体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完善广告审查发布制度等方面来完善广告法,让广告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个违法的广告,可能涉及到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他们各自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不明确,势必影响到对违法广告的预防、监督与惩罚.本文即试图分析各广告主体在违法广告中所起的作用,明确归责原则,使各广告主体在广告活动中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相似文献   

8.
误导广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违法广告,主要是通过虚假、模糊、示范、夸张、对比等手段误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误导价值观、消费观和文字规范等,对社会和消费者个人都产生了较明显的消极影响。修订相关法律、严格执行现行相关法律、提高广告创作人员的从业素质、提高广大消费者的媒介素养,以及规范管理名人代言广告,是有效遏制误导广告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广告法制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如广告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广告法作为经济法部门法的地位得以确立,政府主导型广告监管体系形成,广告法研究取得初步进展.同时,广告法的不足也日益突出,如广告法的法律漏洞明显,广告审查制度存在缺陷,广告法研究不够深入.最后,在广告立法、广告监管、广告司法保障、广告法制教育、广告法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侵权法的角度考察,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中的违法归责原则属"主观违法",这一认识可以克服违法归责原则的局限性:将违法视为行政机关对各类为其设置注意义务的法规范的违反,从而扩大了违法归责原则的适用范围,但该原则仍然存有无法克服的局限.在分析法学的"主客观法律秩序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过错归责原则意味着对主、客观法律秩序的双重违反,而无过错归责原则仅仅是对客观法律秩序的违反.完善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根本出路,在于以过错归责原则取代目前的违法归责原则,并将无过错原则确立为辅助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探析垃圾短信防治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以其便捷、高效、低廉的通信方式为广大手机用户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短信的优良特性却受到滥用行为的侵害,法律不仅仅保护公民对正常信件收阅及保密的权利,而且应当保护对与己无关的垃圾短信拒收的权利。目前,用户无力拒收此类短信,那控制垃圾短信的关键是为垃圾短信发送者提供服务的电信运营商。为此,只有完善立法,建立程序公正的短信监管才能更好地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  相似文献   

12.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通过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移动通信网络(GSM/CD-MA),全国发送和接收的手机短信数量已经达到2200亿条[1]。短信息给大众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始料不及的问题,比如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对短信息管制的立法进程,就显得刻不容缓。围绕有害短信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侵害的权益及行为特点等方面,提出应对其进行法律调整,并对立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着弱化理论思维培养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致使研究生理论思维存在缺陷.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问题调研,分析了加强研究生理论思维培养的三个方面的原因.指出了理论思维培养需要重视的环节、具体方法.认为在网络化时代手机阅读方式普及的前提下,应加强研究生理论思维培养中手机阅读方式的使用,由此着重分析了研究生理论思维培养中手机阅读方式应用的两类实现方式,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国内移动运营商营销移动阅读业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3G网络建设的快速展开,成功实现3G应用的迫切性日益显现。移动阅读作为在国外十分成功的一种无线应用,在被中国的移动运营商移植到国内时,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会有着不同的市场前景。除了开发基于专用阅读器的移动阅读服务之外,还要拓展使用各种已有手机终端的移动阅读才能够使移动阅读业务成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时段全国及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和土地违法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显示:在全国层面,1990-1996年,经济增长与土地违法间无显著因果关系;1999-2006年,滞后1期经济增长率和土地违法表现为双向因果关系,而滞后2期经济增长率是土地违法的单向格兰杰原因;2006-2013年,滞后1期经济增长是土地违法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而滞后2期土地违法是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不同制度演进时期,因经济发展水平及土地违法治理政策偏好的差异,经济增长和土地违法间的因果关系存在时段及区域差异:1990-1996年东部经济增长率是土地违法的格兰杰原因,而中部经济增长与土地违法互为因果,西部则无显著因果关系;1999-2006年东部土地违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中部经济增速的变化率是土地违法的格兰杰原因,西部经济增长率与土地违法呈双向因果关系;2006-2013年仅中部土地违法是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研究表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目标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潜在土地违法行为,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法律制度及监管机制有助于缓解或遏制土地违法行为;不同地区应在把握经济增长与土地违法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差别化土地违法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矿难的法律治理:一种法经济学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中,成本效益理论揭示了违法行为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概率与违法成本成反比、与违法收益成正比的原理。我国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矿难事故与采矿中违法主体的违法行为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规制采矿的配套法制不完善,导致行为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成本过低而收益巨大,最终引发了多起重大矿难事故。所以在法经济学的视角下,完善各项与采矿有关的法律制度以提高采矿中行为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成本,减少其收益,就成为预防和减少矿难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于非法经营罪处罚的规定是依据情节轻重进行划分的,情节轻重主要是从经营数额、违法所得数额来判断的,这是不科学的。认定非法经营罪的数额标准应采取一种标准即非法经营数额,而且单位和自然人在成立非法经营罪的数额要求上应该统一。  相似文献   

18.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行为对象是"犯罪所得"与"犯罪所得收益"。"犯罪所得"与"犯罪所得收益"中的"犯罪"是刑事实体法意义上的犯罪,不限于财产犯罪。"犯罪所得"是他人既遂犯罪行为之所得,是犯罪行为直接之所得,转化物、交易物、具有有形载体的财产性利益以及部分违禁品都可以成为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是犯罪所得所产生的孳息,包括犯罪所得产生的天然孳息与法定孳息两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2015年江苏省非法行医罪审结案件进行筛选和分析,了解犯罪成因及行政执法?刑事审判对遏制非法行医的作用?非法行医罪行为人绝大多数属于无业游医,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非常大;非法行医高发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外来人口较多的区县,医疗服务可及性较低是非法行医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卫生行政监督对于发现非法行医犯罪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部分司法机关对非法行医犯罪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处罚过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