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兴》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乡下人”表现出来的对现代性一厢情愿的追寻和认同,并未能消除现实存在的城乡差异,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精神困惑与迷茫。贾平凹立足底层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叙事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委婉多讽的笔调写尽人生百态,平淡冷峻的语调中透露出对世俗人生的关怀。范小青短篇小说叙事的反讽手法突出,通过言语反讽来表现乡下人进城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身份迷失的生存困境;通过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来分析范小青的短篇小说现代人存在感低下,人被异化的精神困境,从而体现范小青对底层人民生活关怀和悲悯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进城乡下女性作为叙述对象的小说构成了当代“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一大看点。这些小说集中展现了乡下女性进城后在城乡文化冲突中,陷入身份危机、身体失陷、灵魂漂泊的生存因境和心路历程,其背后承载着作者对进城乡下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怀,隐含着作家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和探寻。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上,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对当代农民的命运以一种新的关系(视角)即农民与城市及由此生成所谓的农民工的尴尬身份进行原生态写真,及时还原了当代农民在传统身份(及其内涵文化)没落之后生存处境的尴尬、艰难和精神困境。《高兴》是贾平凹继《废都》《秦腔》之后再次对时代情绪深度把脉并给与准确传送的“社会记录”的写实之作。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情势和时空脱域生存中,现代人日益丧失时空依赖性和家园归属,因而衍生出生存困境。面对脱域生存及其带来的情感困境,现代人以越境者的姿态来应对。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超越,生活被赋予特殊的内蕴意义,并涌现出新的生存向度。越境对日常生活连续性的中断及其所衍生出来的超越性,是个体实现日常生活审美救赎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高兴》这部小说通过对城市拾荒者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写照,不仅真实地呈示出富足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另面贫困,而且透过农民工噬魂的遭遇,有力凸现并发掘底层农民工充满盘诘的精神困惑,从中表达作者对中国当下现代化语境中农民的真切关怀与城乡关系问题的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言说着现代人在城乡对峙家园丧失、政治掌控时间流逝以及爱的虚幻和根的失落等种种生存困境之后,王安忆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直面与承担,她以对理想的坚守和精神的宏扬,肯定了人的主体力量,并为我们营造起一座理想主义的"精神之塔"。  相似文献   

8.
<烦恼人生>中所描写的日常生活世界,展示出的是一种"常人"身处其中的日常生存状态,具有平庸、重复、压抑等特征.小说中的主人公印家厚一方面受困于现实生存压力下不可企及的物质追求,另一方面又承受着物质生活困境所带来的精神折磨,这使他在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无可避免地走向沉沦境地.而面对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这种人生困境,印家厚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了挣扎努力,只不过相对于日常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强大惯性来说,这种挣扎终究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  相似文献   

9.
徐德明在《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当下小说叙述中“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关涉到中国现代化语境中最广大的个体生命的诸般复杂因素。它对农村与都市之间人的命运的表现,已成为当下小说叙述的亚主流表现方式。小说叙述者代乡下人传达心音,体现其在城市现代化的各种权力关系中挣扎的生存方式。叙述主体的多样性是不同地缘的乡下人进城之差异的表现。这种叙述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的书写构成的对话,将会对重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书写发生影响。“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在当下与历史两个维度上与物质、文化语境展开对白…  相似文献   

10.
鲁迅笔下后知后觉的阿Q荒诞、愚昧、滑稽,最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麻木、安慰自己,那是旧时代农民无可奈何的困顿栖身。新时期以来,城乡对立被打破,新生代农民颠覆了传统生产领域,异化生存空间。在逃离村野,又被城市所拒绝的困境中,游走在“家”的退隐与“根”的漂移的迷途,重释阿Q精神成为智慧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社会生活转型之际,农村老人作为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出现了社会生活隔离化、社会身份边缘化、经济能力弱势化等"去价值化"和"去道德化"趋势。作为微观个体的他们采取了较为积极理性的实践方式,在日常实践中建构了生活理性原则,但日常生活的二元性张力和农村社会的脱域性,使他们的实践呈现出困顿与悲壮的意义。深度剖析农村社会现实与农村老人日常实践生活理性建构的关联性,是当前我们应给予农村老人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2.
对广东农村452名妇女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妇女的日常沟通具有事件一关系结合性特征,基于事件的沟通对象种类相对单一,基于对象的沟通事件信息相对集中;丈夫、娘家人是农村妇女主要的沟通对象,夫家人处于沟通边缘;农村妇女的对外沟通主要围绕生育遭遇、身体健康和抚育子女等话题展开:夫妻关系融洽虽是妇女评价生活幸福的最主要标准,但很少有妇女与丈夫谈论该话题。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华北乡村的捐税负担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财政方面的入不敷出 ,提高税额、增加税种成为民国政府饮鸩止渴的普遍措施。华北乡村捐税的沉重 ,已严重超出了普通农民的承受能力。他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乡村工商业以及乡村社会自身也在捐税的重压下陷入萧条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成都平原的村社治理——以罗江井村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国大多数农村实际上只有“分”没有“统”,“统分结合”基本上名存实亡。但成都平原农村的经济社仍能在统筹生产方面发挥部分作用.并能提供与村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公共品.基本上能满足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它能行使土地所有权主体的部分权利。  相似文献   

15.
在西汉水流域的汉人社会中,“犯丧”信仰体现了人们关于死亡的一种独特认知与文化理解。生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感觉结构,不仅是日常中这一信仰本身得以再现的文化基础所在,还构成集体“烧犯丧”仪式实践的建构逻辑,从而显现了地方感在民间信仰的社会整合性生成中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南京市高淳县农村的195份抽样调查显示,目前50岁以上农村独生子女父母日常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自己劳动,其次是子女的支持,而社会保障仅起到辅助作用;他们大多数无固定收入,半数以上经济收入低于或接近最低生活保障线,对经济收入满意度较差;近七成人不同程度地感觉经济比较窘困。关注这些曾经为我国人口控制作出突出贡献的家庭养老问题,是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阿毛的新世纪诗歌,给日常生活以家园地位,把目光更多投向日常共在的平凡人生,与日常主义诗歌传统接上榫头,但矫正了日常主义诗学中的粗鄙化倾向,且逐渐形成特色和产生影响,显得平和,清醒,冷静,淡然;从而呈现出日常生活的诗意特质,应和了新的社会情形和时代趋向,并以其"精神还乡"的价值取向而更加贴近介于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小城。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阶层分化的不断展开,阶层关系逐渐成为农村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并在农民日常生活和政治社会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其经验性研究越发凸显和迫切。然而由于相关理论、方法和概念相当薄弱,农村阶层关系的经验研究严重滞后。在农村田野经验调查的基础上,就农村阶层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重要概念进行经验性解析和阐释,在理论与经验之间搭建桥梁,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相关知识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着与来自城市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根据当前社会条件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通过分析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下农村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模式、心理健康、择业就业等方面受到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就农村大学生的角色调适性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社区老年医疗和生活照料需求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 10 11份调查问卷 ,分析了江苏省四个城乡社区 6 0岁以上老人和 40~ 5 9岁潜在老人的社区医疗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结果显示两组人群都渴望得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及时、便利、有效的社区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据此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大力发展社区老年医疗和生活照料服务应该成为社区老龄服务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