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态与模态总是相互依存的,主客时间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主观模态则是对事物的模态认知.那些不断指向可能将来的现在,总是携带着必然的过去,并且,必然的过去,也通过现在与可能的将来勾连起来.因此,人们常说:了解历史就是为了现在更好地掌握将来.阐明了存在与时间、模态与时态等问题,主、客观时间的特征和时态因素与模态因素的关系就得以显现,对时态命题与模态命题的认知也可以深化一步了. 相似文献
2.
3.
模态命题是通过语句来反映事物情况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模态事实是心理意指而没有任何已经发生的事情与之对应的情况。人们在考察模态命题与模态事实之间的差异时,自然会涉及存在与心灵、认知与信念、必然真理与偶然真理,甚至是认知意义上的先验与后验等诸多哲学问题。本文在阐释模态命题与模态事实及其之间差异的基础上,论述了这种差异给人们带来的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在认知科学领域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认知领域出现的时间概念生存论转向,使得认知活动由知识论形态转变至生存论形态。因此,人们根据时间的可能性境域来领悟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一切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而这种渗透了对时空与价值的整合与统摄的意识活动,也必然地表现在语言哲学之中。文章在分析时态逻辑与时间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语言哲学的特征以及时态逻辑与时间思想的语言哲学维度。 相似文献
5.
义务的时效性特点及道义悖论的存在,使构建时态道义逻辑系统成为道义逻辑研究的新趋向.通过对国外不同类型时态道义逻辑系统的比较与分析,提出一种新的解悖方案:构建弱时态道义逻辑系统TDL0,并注重探究其研究成果在相关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所谓模态就是指事物或认知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所谓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存在于有关客体或者对象中的必然真。由此,人们不能因为事物或对象的本质、本质属性,有时具有相对性和多样性而难以认知,就否定事物或对象具有本质或本质属性。文章在阐述模态、模态认知和本质主义等问题的基础上,探析了哲学逻辑的模态认知与本质主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广义模态结构词的逻辑否定及其依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通过比较量词结构、认知模态词结构、规范模态词结构三者间的惊人类似,引出了源于本体论之存在或非存在的广义模态结构词的一般逻辑否定算法,从而为从命题模态到系动词模态再到情态动词模态的逻辑否定演算,提供了一种能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普通逻辑学界流行的关于关系命题逻辑性质的认定,不能研究非二元关系命题的逻辑性质,也难以契合于具体的二元关系命题。普通逻辑难以解释关系命题的逻辑性质,不仅在于这些所谓的逻辑性质本身容易陷入窘境,而且在于它与普通逻辑应该研究的逻辑性质相去甚远。普通逻辑不能合理、有效地揭示关系命题的逻辑性质,是与它不能系统地使用符号语言分不开的。要合理、有效地揭示关系命题的逻辑性质,必须借助现代逻辑,建立新的分析手段,把关系命题从现行的普通逻辑教本中分离出去。 相似文献
9.
人们往往把“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区分开来,并把逻辑在先理解成逻辑中的先后关系.这样就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逻辑并无先后关系,同时又导致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自然不遵守逻辑.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将在先关系区分为四种或五种在先关系,与逻辑在先最为接近的是逻各斯在先,即原理在先或定义在先.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的提法,过分简化了问题.事实上,今天学者笔下的逻辑在先,可能指的是除时间在先之外的任何一种在先.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学者们所谓的逻辑在先实为本体论在先,本体论在先跟时间在先并不相悖.因此,一些学者基于这两者相悖,而在这方面做出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李炳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3):25-27
"社会有机体"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哲学范式,对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起到关键作用.鉴于此,结合历时态与共时态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这一哲学范式,对于全面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结构整体布局与规划落实,同时也可以认清社会形态转变机制,以此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
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也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故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的神话孕育着欧洲[西方]哲学,神话是前哲学思维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创世神话与万物本原”、“宇宙的演化”、“灵魂、生死观念”和“社会历史观”等几方面分析,可以见出古希腊哲学思想脱胎于神话的痕迹与路向。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逻辑之模态逻辑里,“指称”这一涉及语义关系的问题,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由此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两大阵营。本文在阐述模态、指称、模态语境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探析了模态语境条件下的指称与量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明璨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6):154-159
时态论认为语言中的时态表述单位不但表述了时态化思想,而且表述了世界的时态化事实,这导致了时态语义的现存论立场:认为关于世界的思想和事实的元语言表述也是时态化的,世界的思想和事实基于时态化立场而得到描写和理解。这一立场引发了时态语义解读的困境:首先,它基于主观视角的唯一性,排斥了当前之外事态的存在,从而拒绝了事态的偏序关系;其次,时态化的元语言不能准确反映其时态提升为算子的对象语言的含义。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存论没有区分认识论和本体论两种意义上的参照视角,也不恰当地排斥了量词(如兰姆达算子)的组合计算方法。解决相关语义困境依赖于区分两种意义上的参照视角和使用合适的组合性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时间限定性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范畴。它与目语“结果”从句的时态密切相关。以前的研究认为,“结果”从句只能使用过去式,与“後(で)”“ぁけく”等从句同类。然而调查显示,该从句的时态形式不只局限于过去式,使用较为复杂。该从句与“後(で)”“ぁけく”等从句并非同类。其时态的使用原理可以从时间限定性和从句连接成分“结果”的语义中得到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全面介绍模态哲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文章指出,当代西方的模态哲学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模态逻辑各个分支的成熟,乃至渗透入当代哲学的方方面面,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蔡元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以希腊哲学为背景,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希腊哲学中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这对于把握浩繁纷杂的希腊哲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解“存在”概念在希腊哲学中的内涵变化是问题的核心。从分析自然哲学、智者和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入手,剖析了希腊人对于“存在”从寻找万物本原,追问事物共相,创建理念世界,到个体事物即是实体的思维演变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理性思维从感性向抽象、从客体意识向主体意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时间、语言是构成这一共属关系的三重维度。通过对存在与此在相互共属关系的揭示 ,海德格尔达到了追问存在之意义的现象学目标 ,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克服 相似文献
20.
论西方古典哲学中的自然与自由观念的演进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古典哲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人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然是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而自由作为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表现,就不是与自然相互抵触的异体,而是与自然相互统一在一起的,从而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由于科学理性和人的主体性的高扬,自然成为任人类支配的“机械论自然”,自然不再是与主体同在的具有生命力的主体,而成为主体理性肢解、控制和认识的对象,从而导致“自然与自由的分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