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是指在对自我相关事件的回忆中,个体不能按要求提取特定时间内的具体事件或情节,而倾向于回忆那些类别化或重复性的事件。过度概括化记忆普遍存在于抑郁和创伤后情绪障碍患者中,同时概括化记忆水平也可以预测这些情绪障碍的发展变化。对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机制的一种综合解释是Williams所提出的CaR-FA-X模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现有研究中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将有关研究成果应用到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实践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传体记忆是指与自己有关的过去自我经验的记忆,与自我概念紧密相联.发展取向研究探讨自传体记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内部机制及其外部因素;认知取向研究认为自我概念和自传体记忆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包括自我参照效应、自我概念影响记忆选择性以及自我记忆系统理论模型三个心理机制;新近的文化取向研究表明文化因素对两者的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传体记忆是一种整合性记忆,有鲜明的"自我参照"特征,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在认知心理学中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效果最好的记忆模式。目前国外较新的自传体记忆模型是元胞自动机(CellularAutomata)模型。元胞自动机是一个离散的动态结构,它假设对信息整合的压力会促进从内部产生的动态变化并最终形成稳定的自我结构。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初步验证并延伸了自传体记忆在个体自我形成中的作用,提出个体心理防御机制形成的假设:在个体自我形成过程中,自我系统总是着重对挫折性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在不断的挫折体验中完善自我,形成成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是按照:被(适度)破坏———平衡———再次被(适度)破坏———再次平衡的动态发展线路,呈螺旋式上升,这一假设对当前的"挫折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5个方面回顾了记忆提取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1)经典提取理论:Sternberg的搜索模型,直通模型,双重模型;(2)模糊痕迹理论认知的三角效应;(3)记忆提取和编码的关系;(4)关于提取抑制机制的研究范式:指向性遗忘范式,提取-练习范式,负启动范式;(5)工作记忆与记忆提取的关系:成分模型。  相似文献   

5.
自传体记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传体记忆因其独特的知识结构而不同于以往由“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共同构成的一般性记忆系统。它与自我、个人、生活主题等紧密关联,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年龄函数。这使得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的毕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乃至成为记忆及整个认知心理学的新的方法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讨前瞻记忆的认知加工机制以及情绪与前瞻记忆的关系,采用双任务实验范式,选取1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紧张情绪和不同认知负荷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诱发紧张情绪会显著降低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进行中任务认知负荷依次增加时,前瞻记忆成绩并不是依次降低,而是呈现不同变化,这说明前瞻记忆在不同的背景任务中可能采取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实验结果支持前瞻记忆的多重加工说。  相似文献   

7.
初级加工思维与创造性有密切的关系,它是认知与情感的混合体.国外初级加工思维的研究主要包括初级加工思维的概念内涵、与创造性认知的关系、与情绪和情感的关系以及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等.新近提出的初级加工思维的结构模型脱离了能量模型和回归概念,使初级加工思维的建构更具操作性.相关研究表明:初级加工和创造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和性别差异;积极情绪有利于创造性思维,但是也不可否认消极情绪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主要体现了初级加工的认知维度,而双向精神障碍患者身上主要体现出情感维度.  相似文献   

8.
跨群体友谊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群际接触,对内外群体、群际关系以及个体自身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尤其民族间的跨群体友谊,即跨民族友谊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已有研究从接触假说、拓展性接触假说以及自我拓展性假说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探讨,然而对跨民族友谊作用对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外群体和对群际接触的态度与情感,缺乏对自我认同建构、群际关系以及社会认同的研究。当前,跨民族友谊有必要在研究边界、研究方法等方面不断完善,并亟待对其产生、发展和动态培育过程中的个体认知、情绪变化等加以进一步研究,以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和促进提供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9.
情绪和记忆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记忆研究和情绪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讨论了元记忆与情绪智力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提出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一直受到学界热议,对"假说"的争议颇多。自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时期。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理论,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是各不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而我们通过对英汉情感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该概念隐喻化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中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表明在抽象概念隐喻化的背后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使人们具有相似的抽象思维,即体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因此体验哲学理论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否定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