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清末官制改革牵动整个政体变制,然而,行政范围大幅度扩张、经费猛增而财政困窘、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造成新政与仿行宪政事务捉襟见肘,清廷因此要求各省督抚议复行政经费,旨在通过清理财政和试行预决算分摊财政负担,加速预备立宪进程.由于当政者未能审时度势.对督抚们若干重要建议和警示未予以重视,对舆论的提醒亦未采纳,一味通过简单削减预算的办法试图平衡赤字,导致财政与行政相互制约、督抚与清廷离心离德,矛盾日益激化.救亡变为速亡,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3.
各部丞参是清末新政时新设官职。它始于光绪二十七年外务部的设立,随后在新设的商部、巡警部、学部中得到推广,最终在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官制改革”中得到确认,在各部普遍设立。丞参的职掌大致是承上启下,统筹全局,辅佐堂官处置部内事务。从功能上来说,丞参的设置是完善部制的要求,符合了行政近代化的潮流。但是,由于在丞参选任中存在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派系汲引等种种严重的腐败行为,丞参逐渐成为众矢之的,加上新内官制改革的推进,丞参陷入激烈的存废之争。不过,民国初年颁布的《各部官制通则》依然保留丞参之职(总务厅),这表明了丞参之设的近代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丞参设置起源于总理衙门改设为外务部,主要目的在于拓宽官员升途、促进职官专门化以及沿用总理衙门总办章京旧制。光绪三十一年,清朝出现关于六部设置丞参问题的讨论。各种意见分歧的实质,是设置丞参增加职官层级实现上下贯通以保证专门化,还是沿用并改良堂司直接、大小相制、差遣与实职分离以及内升外转的旧制以保证专门化。丙午官制改革,清廷决议在各部普遍设置丞参。相比于日本基于政务官、事务官分类的扁平化职官设计,清朝的丞参由于其提供升阶的作用,更多是基于分层的垂直化职官设计。清季仿照日本实行新内阁官制,基于分层的垂直化职官设计被认为缺乏效率,被基于政务官、事务官分类的扁平化职官设计取代。清朝试图裁撤各部丞参,只是因丞参的出路问题以及部分部院的抵制而未能彻底实现。丞参兴废对于清末部院官制与内官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末徐世昌改革东北地方官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7-1909年,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全权主持了自清统一东北以来,规模最大、意义深远的地方官制改革。这一改革涉及了东北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民族等问题,促进了东北社会的发展,抵制了日、俄的侵略活动,是晚清“预备宪政”运动在地方的一大突出成绩。 相似文献
6.
1906年9月1日,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上谕,标志着清末预备立宪运动的正式开启。在对中央官制进行一番调整后,编制馆亦草拟了一个颇具西方宪政色彩的外官官制改革草案。在征询地方督抚意见时,意见纷纭,编制馆不得不对原方案做出重大调整,宪政色彩明显消褪,并在拖延一段时间后,宣布先在东三省试行。外官官制改革再次落入传统吏治因循敷衍的怪圈,清廷立宪改革的诚意备受社会各界质疑。 相似文献
7.
评清末官制改革中赵炳麟与袁世凯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了仿行立宪的上谕,确立预备立宪为基本国策,从改革官制入手,以立基础。这是一个震动中外的异常之举,宣布了国家由此进入预备立宪,即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渡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开始近代化。次日朝廷派定载泽等编纂官制,制定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直隶总督袁世凯是其中之一,并命庆亲王、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和大学士孙家鼐、军机大臣瞿鸿(礻几)总司核定。官制改革揭开了清廷预备立宪 相似文献
8.
翁君聪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1)
资产阶级法制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依法治国原则而产生的,是指如何运用法的形式确定国家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离的法治原则,实现国家统治制度化、法律化的思想、意识、观念.中国近代法制思想是在西方近代法制思想冲击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拟对辛亥革命前后西方法制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影响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政局变化,作一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开赦党禁案与清末政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党人”主要是指以康、梁为首的立宪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他们因遭清廷的通缉,长期流亡海外。在是否开赦党禁这一问题上,立宪派、革命派、清政府及清末各种政治力量曾进行过多次错综复杂的较量。开赦党禁案是观察清末政局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0.
政治暗杀既是清末十分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部分革命党人的基本共识。为了有效地配合武装起义,激发起国人的反抗斗争精神,震慑清统治者,消灭顽固死硬分子,排除革命的阻力,革命党人策划了一系列对清廷重要大员的暗杀活动。尽管这些暗杀活动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与局限,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均对清末政局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政治影响,皆是反清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日后辛亥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论辛亥革命的实质——从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农先生在《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指出:“从甲午到辛亥的十七年间,中国内部已组成三大派的政治势力:一、革命派;二、袁世凯实力派;三、君宪派”。这三派政治势力随着满清中央政权的日益削弱而渐趋强大,并通过反满革命、东南互保、戊戌变法显示了各自的政治力量。在这三派势力中,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地方汉族督抚实力派与掌握中央政权的满洲亲贵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和表面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八旗、绿营的衰败、自太平天国革命以来,地方汉族地主武装和军阀势力逐渐成为维持清王朝政治的主要支柱。而洋务活动的频繁,又促使清廷授重权于督臣,结果汉族地方督抚实力派遂成为清王朝统治营垒中一支重要、举足轻重却又尾大不掉的力量。在民主革命不断高涨形势下,他们与立 相似文献
12.
13.
清末福建船政局创办于1866年,停业于清朝复灭前四年的1907年.对这一洋务企业的创办、盛衰成败、经验教训等问题的评价,近几年来学术界论说不少,褒贬不一.笔者仅就其中两个问题,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领域,其中军事改革是“新政’的核心内容。 袁世凯作为军制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其目的是出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壮大自己的私人武力。对袁世凯参与军制改革产生的后果,我们既要看到其消极反动的一面,也应看到军制改革对中国近代军制创建和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朝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立国之初,由于隋末的暴政和多年战争破坏,“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面对这种局势,唐朝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并在官制上实行一套与当时的小农社会相适应的制度。唐初的官制是武德七年(624年)确定的,大抵沿袭隋旧,分为京职事官和外职事官。京职事官包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六省(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诗)、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 相似文献
16.
(一) 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仿照《唐六典》,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官制改革。这次改革,在宋代的职官制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史称“元丰改制”。北宋王朝建立后,沿袭唐末五代以来已形混乱的官制体制,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敷衍扩充,因而官制越来越乱。其次,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使职差遣制,到北宋初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固定性的实际官职。由于不断地增设使职而原有职官不废,遂使冗官充塞和官衔与实职分离。再次,赵匡胤兄弟为防止大臣专擅,有意地分割事权。某一事权,常常要由几个单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法制改革与法制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法制改革翻译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典法规,引进了近代的法律思想、法制原则、法学术语。经过改革,中国逐步建立了新的近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确立了新型的法制思想和原则。这次法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是法制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鸦片税收与清末警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政建设是清末宪政改革的要项,鸦片税收则是清末警政改革的重要财源之一,各地警察创设和警政学堂的筹建经费或多或少与鸦片税收有着密切的关系。配合新政推行,清廷下决心禁绝鸦片,1908年下半年以后,鸦片禁政的速度加快,税厘收入大幅度缩减,赖以铺张的警政事业经费极受影响,清廷推行的“就地筹款”办理新政的方针受到严重挑战,各省的警政事项被迫放缓,有关宪政成绩的奏报多数是官样文章,财政制约成为宪政不举的重要成因,清廷对地方新政的督催引起地方省份的非议和敷衍,清末警政改革因鸦片禁政而呈现出复杂徘徊的态势,概见双方互动关系的复杂和多变。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清末新政"实质上就是清王朝主持的一次改革,但由此引起的新旧观念的碰撞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却远远超出了清政府当时所能控制的范围,并最终导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加剧了自身的覆灭。 相似文献
20.
程妮娜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6)
女真人建立政权后,经历了由推行女真猛安谋克制度到吸收辽南、北面官制,最后全面推行汉官制的过程,形成了以汉官制为主,融女真、辽制于其中的新官制。汉官制伊始,女真人就牢固把持领导权,尤其军权一般不委以外族人。为使女真人出任各级汉官,广开入仕途径,初以军功、门荫为主,后转向科举与门荫并举。女真人对汉官制的认同,不仅促进了本族的封建化进程,而且丰富了汉官制。金官制成为其后北方民族建立全国性封建政权官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