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末年,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满族,与蒙古族科尔沁部结盟、联姻等方式确立关系,将其先化敌为友,利用他们建立清政权。但满清政权建立后,清太祖皇太极采取赐名封爵、盟旗制等政策化友为臣,充分利用科尔沁蒙古族这股比较强大的势力,平"三藩",平息吴三桂和葛尔丹的反叛。努尔哈赤开创和皇太极发展的对蒙古族科尔沁部的民族政策,在满族建立满清政府并对全国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明朝末年到大清建立后这段时期,满族与蒙古科尔沁部的民族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不停地调整中;正是这种民族政策的调整,助满族成为全国的统治民族,从一个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变成了全国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2.
清代民族关系格局具体是指在清朝统治时期和统治区域内各民族之间关系的结构状态。蒙古族、汉族、藏族在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突出而又广泛的作用,因此,满族与蒙古族、汉族、藏族等民族的关系成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主干层次。而满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不包括蒙古族和藏族),蒙古族、汉族、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不包括满族)则成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非主干层次。清代民族关系格局发展的特点是:第一,民族关系范围进一步扩大,民族问题复杂性大幅度提高。第二,随着清朝统治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满藏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第三,满蒙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处理满蒙关系问题的政策措施更加规范和完备。第四,清朝政府有效调整了满汉关系,使之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并进一步完善了对汉族的政策措施。第五,妥善处理满藏关系,不断维护西藏地方的稳定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满蒙联盟。  相似文献   

3.
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继承了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精华,而且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观点,使清朝统治者能够正确处理满族与汉、蒙、藏、回等民族的关系并制定出合乎清朝发展实际的民族政策。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并具有二元性特点:早在清太祖统治时期就出现了二元性倾向,至清太宗统治时期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清朝民族关系思想的二元性特点既与满族形成初期满族文化的二元特质有关,又与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客观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4.
清朝自建立之日起,满族统治阶层一直认为民族政策是治国安边之道。因此,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尤其是人才选拔方面,一直十分重视落实民族政策。本文通过梳理与解析清朝人才选拔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措施,试图对其进行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关东文化是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而北方民族则指生活在上述地区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关东的河流、草原和森林孕育了北方少数民族,形成他们特有的游牧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文化板块。在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这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也成为该地区发展的文化生产力。研究、挖掘、关东地域与北方民族文化蕴涵,打造关东文化与北方民族特色成为独特的学术领域。为适应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关东文化是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而北方民族则指生活在上述地区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关东的河流、草原和森林孕育了北方少数民族,形成他们特有的游牧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文化板块。在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这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也成为该地区发展的文化生产力。研究、挖掘、关东地域与北方民族文化蕴涵,打造关东文化与北方民族特色成为独特的学术领域。为适应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要求,打造《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方特色,提高学报的学术竞争力,使学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发展与学术繁荣事业,  相似文献   

7.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满族作家渴望在众声喧哗中寻找自己民族的声音,从尘封的历史记忆中发现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印迹.尽管当代满族作家有时难免沉湎于昔日的繁华富贵、优雅自得的旧梦中,尤其是满族家族小说所渗透的贵族意识仍难掩其荣耀感和幻灭感,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自我批判精神的出场.当代满族作家民族身份的认同基本是与民族文化的反思同步的,他们一方面彰显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倾向,另一方面,又在反思本民族的文化弱点和缺陷.满族作家直面历史和现实,在寻求民族身份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充当了本民族文化反思和批判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8.
北宋西北边区位居宋夏边防要冲,民族分布众多、成分复杂。为了加强对西北缘边的统治,政府制定了许多针对西北边区诸族的民族法律法规,但其处罚原则与内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本文试从处刑原则与刑罚实施、法律政策与民族政策相参为用等四个方面,探讨北宋西北边区民族法律法规中的罚则制度及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民族,无论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发生多大变化,只要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这个民族就会生存、延续并发展起来。聚居于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蒙古族是南宋末年远征云南后留居该地区的部分蒙古大军的后裔,虽然他们长期远离蒙古族主体聚居区、成为杂居于其他民族中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而且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时至今日,他们对蒙古族仍保持着强烈的心理认同。实地调查和研究表明,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是一条牢固维系着通海蒙古族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0.
明朝为促成乌江流域等西南边地的全面统治,总的指导策略是遣亲信率重兵守之,主要通过平疆固土、改置机构、驻军屯垦、筑路通驿等改进性运作模式,极力强化当地的严格控制与治理。至于面对各民族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客观现实,明朝政府则主要采用的是土官独治、土流参治、改土归流等调整性的民族政策,努力地维系着当地复杂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进入云南至今已有760年的时间,至今仍保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元朝时期蒙古军队进入云南,并以通海为中心驻军,屯军云南的蒙古族便已开始了汉文化的学习,"崇尚斯文,投戈讲道……"并创建孔庙等。明朝以后迫于生存压力,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适,接受了儒家文化和融入当地民族之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语言、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宗教信仰崇拜,进而形成"自我"的边界而区分于"他者",最终产生了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明英宗统治时期复杂的民族形势出发,系统地探讨了明朝的南方民族政策的变化趋势。文章认为,受到国力衰弱的影响,这一时期明朝的南方民族政策虽然经历了由抚到剿,由软弱到强硬的变化过程,但始终不能根本解决南方尖锐而复杂的民族矛盾,这主要与明朝国力衰弱和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失误有关,同时也是由其实行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民族政策的反动本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少数民族摔跤运动,如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满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的渊源、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摔跤所具有的健身娱乐、对抗竞技,以及传承民族文化、民族认同、民族经济的价值,旨在繁荣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交流,提升民族文化价值,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赤峰市是多民族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出现了对当时和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民族,如商族、山戎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契丹族、库莫奚族、霫族、女真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和汉族等,以上诸族对赤峰地区的文明形成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赤峰地区古代民族的发展历史,充分证实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对此,许多学者也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在总结前人相关成果基础之上,尝试从北方政权的数量、存在时间,以及在历史中的比重等角度入手,进一步分析北方民族及其政权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以期阐明即使统治地位不断发生变化、更替,但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民族从未从中国大家庭中脱离,相反,却大大增强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凝聚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明朝末年,朱氏统治日益腐朽、没落,阶级、民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都十分尖锐。各种反抗斗争风起云涌,“群盗如蝟毛而起,中原鼎沸”;地处东陲的满族,也在努尔哈赤率领下,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并迅速强大起来。当时,在中国大地上角逐的,主要是明王朝、李白成等领导的农民军和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结果,后金取胜,在1644年占领北京,建立了清朝。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擅骑长射的民族除了蒙古族、哈萨克、鄂伦春、达斡尔外还有满族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马上民族”。如果上溯到更早的远古,有文献可查的满族祖先肃慎人,便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间,行围狩猎,向西周天子称臣纳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几经沉浮,满族虽演变成新的民族共同体,但“尚武”之习未改,骤悍雄风犹存,直至清兵入关上升为统治民族以后,八旗之不肖子孙放马南山,弓箭入库,整天玩鹞子、泡  相似文献   

18.
清朝是以满族为首、满汉联合统治的国家。清朝对满汉民族的政策,是这个具有民族统治特色的政权奉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有清一代的治乱兴衰。清代满汉民族政策之定型化,是历太祖、太宗及世祖各朝努力的结果,其间跌宕曲折,成败得失,或隐或显,颇值得研究。清太祖的勃兴和“以满治汉”的政策清朝的统治可以追溯到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国家。清代满汉民族政策之滥觞,也在后金国家建立的背景中早已酝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后汉书》、《华阳国志》等文献史料中所载的南方少数民族称呼与现存的中国古代民族官印中的民族称呼之间的关系,指出从这些官印上的民族称呼可以确知这些古代民族的存在,而这些民族官印是赐与少数民族领袖的,更证明汉六朝时期对南方少数民族实行着有效的统治,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20.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逐渐以民族“大一统”观念取代了以往的“华夷之辨”。同时在吸收借鉴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众多少数民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元明以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同时,又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当地当时特点的民族政策,使其深入人心。虽然其民族政策具有以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利益为最根本、在维吾尔族聚集的南疆地区实行汉回隔离政策等局限性,但从总的方面来讲,是加强了新疆诸族与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了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效地抵御了外来侵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