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德国浪漫派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音乐曲式严谨明晰,旋律流利、典雅,感情流露有所节制,在浪漫主义乐派中独树一帜.本文主要对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的音乐作品分析与实际演奏中的技巧运用进行阐述,全面揭示了门德尔松的浪漫主义音乐特性,帮助演奏者更深入地了解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现,在实际演奏中提高音乐表现力,升华音乐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长号作为西方铜管乐器的一种,以其卓越的音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研究。众多音乐作品因为有它的参与而知名,曲作者更是因为其独特的演奏特点和不可替代的音色突出其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进而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与期望。鉴于此,本文结合典型作品中的典型乐句片段,探索长号在演奏中的呼吸控制技巧、口腔与口型配合技巧、有效吐音技巧、共鸣技巧及演奏与情感有效融合技巧等有效服务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并予以分析,总结出行其有效的演奏技巧的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踏板对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意义重大。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要求使用不同的踏板法。踏板法具有相当大的即兴性,有许多可变的选择,演奏者要灵活运用踏板来诠释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4.
在钢琴表演艺术中,音乐作品诠释的不确定性,是钢琴演奏二度创作的魅力所在。20世纪波及几乎所有人文科学领域的哲学阐释学虽不能为此提供方法性指导意义,但是它为钢琴演奏二度创作的研究提供了哲学视角——钢琴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主体性的发挥,二度创作过程的动态性因素,音乐作品"文本"意义的开放性,都能影响演奏的品质。而时、地、人等各个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同一音乐作品得以不断被演奏者们不断再阐释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音乐艺术不单是声音的艺术,而且也是情感的艺术,钢琴演奏就是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演奏者具备丰富的乐感才能引发音乐作品的内在表达力及感染力。可以说缺少音乐美感和缺少音乐情感已经成为了当前学生钢琴弹奏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对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性的深入探讨,结合钢琴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乐感的诸多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6.
弦乐演奏是对音乐作品的领悟、表现和再度创作的综合过程。大提琴演奏者在重现某一音乐作品时,不仅要运用娴熟的技巧,更要运用感情。因此,大提琴的演奏应当是感情和技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最初的思想动机推动灵感创作,使其作品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想象力、表现力。通过演奏家十分娴熟的演奏技巧将好的音乐作品传达给观众,其中音乐表现应当由情感来支配,应当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演奏家、演奏者必须十分娴熟地掌握作品中所蕴涵的各种演奏技巧,然后才能把精力集中在自然的音乐表现上。音乐应当由情感来支配,不能单靠理解,真正的有说服力的音乐表现应当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一味炫耀技巧是没有灵魂的音乐。两者必须有机地相容相依才能达到最终良好的音响效果,为达到这个目标要坚定不移地做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8.
古筝"摇指"是古筝演奏中的一种重要技巧,在不同流派、地域的音乐作品中"摇指"有着不同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意义。在运用这些不同"摇指"时,技巧所赋予这些不同"摇指"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但在演奏中"摇指"体现的情感意义是由更为主动的音乐创作者和演奏者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速度是音乐作品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钢琴演奏中速度既是演奏者技巧的体现,也是演奏者演奏能力的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分析速度的意义与重要性以及速度具有弹性的特征,从而提出钢琴弹奏的速度不是绝对的,可以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0.
浅谈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是指钢琴演奏者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情感反应。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演奏者对钢琴作品的审美感知,是钢琴演奏者在对钢琴作品审美感知基础上的联想与想象,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还来自对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思考,来自于钢琴演奏者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1.
关于书法艺术表现情感一说历来有很多论述。人们常以"艺术创作表现作者情感"这一出发点去理解书法艺术,使书法艺术的创作和审美阐释陷入困境。当我们用苏珊.朗格的艺术情感理论来诠释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方式,就会准确理解书法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所在。在创作和欣赏中,可以进一步从文字符号涵义,书写活动过程以及书法特定的造型、风格等方面来把握书法艺术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2.
口述历史在美国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口述历史资源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和大众记忆内容,收集整理这方面资源,有助于增强公民道德意识及其自觉的社会主人翁态度。为了准确深入地再现口述历史,发挥口述资源的作用,历史学者在尊重史实并不断提高史料分析技能的前提下,善于去捕捉有用信息,把握好与被采访者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契机。口述历史应被积极运用到体察民意和改善社会环境的工作当中去。  相似文献   

13.
但丁的<神曲>、<论俗语>、<飨宴>、<致斯加拉亲王书>等著作,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和诗学思想.但丁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世纪神学和亚里斯多德哲学,也间接吸收了一些从君士坦丁堡传来的阿拉伯哲学家的思想.但丁的美学思想充分显示出从中世纪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特点,他在强调上帝是一切美的本源、艺术的象征性的同时,也提倡"艺术取法自然",并应表现个人主观感受与激情.但丁对文学语言特性及审美性的认识、关于诗的定义和基本体裁分类等诗学见解,也是卓有识见的.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是一个典型的宿命论者。其小说中的命运观念明显,悲观主义也显而易见。从社会、教育、文化背景3个方面,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阐述哈代的命运主题及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5.
洪兴祖《楚辞补注》是现存最早以"补注"形式出现的古籍解释著作。洪兴祖创制并选定"补注"体来解释《楚辞》,有其必然性。它是洪兴祖针对《楚辞》文本的抒情特征和以往《楚辞》解释存在的不足,依据自己"补不足,发己意"的解释目的,凭藉解释体式的传统和经验来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先秦重要的思想人物,他表面上用《老子道德》的独语体来表述一位孤独者的心语,但实际上这本书蕴涵着潜在的对话精神。老子的人文智慧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与世界交流,与人民沟通,与孔子的教喻有所不同,分属中国古代思想不同的言说与表述方式,从思想对话的角度去理解老子,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室内设计除了满足基本功能外,还应注重不同的室内空间意境的创造。意境是室内空间的灵魂,创造了室内空间的意境,就能使空间的“思想”和“情感”得以表达,使空间内的景真、情真,产生幽深意远的审美境界。文章通过对柯布西耶、莱特、贝聿铭等设计大师作品的研究来分析和阐述影响室内空间营造意境美的因素,并从中总结得出营造室内空间意境美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马致远散曲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其中既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历程和人生态度,也反映出元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对文人的影响。但历来的研究者多关注其散曲的儒家精神和道教色彩,而忽略了其中的佛家意蕴。或有论及者也将这一内容倾向一概视为“消极”、“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有失公允的。本文通过具体分析马致远的一些重要作品来探究其中的佛家意蕴,从而展示其散曲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9.
阎镇珩的骈文数量不多但其骈文意识明确、骈文兴趣强烈。他以古文为骈文,注重语气词和虚词的使用,以散行之气运排偶之文,追求骈散交融的魏晋文风;多写所闻所见,现实性和真实性明显,即使是历史性题材,也多借古讽今或以古鉴今,情感浓郁,文气流畅。在文章和学术思想上,他师承桐城,推崇宋学,批判汉学,但又不废骈文。这说明文章崇尚与学术倾向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渡河》是英国黑人作家卡里尔?菲利普斯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融汇了身处不同时代的非裔流散者以及流散活动相关者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些非裔流散者与流散活动相关者受到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机制的塑型作用,在流散文化建构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贬抑性。然而,他们从不同的源头获得反塑型的力量,并在反塑型的过程中直接地或间接地为流散文化的积极建构发挥了一定的建设性的作用,为流散者的最终救赎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