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一种普遍现象和有效的交际策略,它不仅仅发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也延伸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语码转换有其产生的社会、心理动因,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观照分析网络语篇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可以发现英语语码起着填补词汇空缺,澄清观点,强调,委婉语等作用,而这种转换主要是基于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中的语言教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大开发 ,人才是关键 ,人才的基础在教育 ,教育的切入点在语言。语言教育是决定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西部地区是多民族地区 ,在大开发中 ,要以“多语一通” (尊重多种语言的繁荣发展 ,促进全国通用语言的推行 )、“三语并重” (同时注重民族语言、汉语、外语 )、“汉语牵头” (以汉语的教育带动其他语言的教育 )为纲 ,开创语言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语码转换这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文学文本中往往是作者有意所为,具有特定的诗学效果。但语码转换的翻译,由于多种语码并存,常常给译者造成困难。从符号学语言观的三种意义出发分析文学文本中的语码转换,并以具体的译例讨论了各种翻译手段的利与弊,从而提出译者应正视语码转换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尽最大努力再现原作,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奈达提出的“译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的对等标准。  相似文献   

4.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之一,近二十年来引起国内诸多研究者的兴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英语日渐成为国际沟通默认模式,大量的英语词汇正以前所未有的势态涌入包括汉语在内的世界其他语种。香港由于历史原因处于这种语言接触的最前沿,构成了独特的语言特色。通过大型语料库调查,总结香港地区特有的语码转换用法,为国家语言长远目标“书同文”“词同义”“语同音”的港澳台语言政策提供支撑材料。  相似文献   

5.
由汉语口语语对的视角出发,通过从语言自身的包容性及语对效应、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以及人们的使用心理方面,分析人们在汉语口语语对中进行汉英语码混用的原因,并由此提出对待这一语言现象应辩证地看待,在使用上应秉持一种尊重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语言态度,这对维护汉语的规范性及汉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码场”假设通过对交际者所产生的语码场强弱的分析,宏观地解释了语言顺应论所提出的趋同或求异的交际目的,心理距离和社会地位是影响语码场强弱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篇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文学语篇的理解要求读者的语言学知识.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作品<儿子与情人>中人物语言变体的使用,在归纳其非标准变体的基础上,从语言的地区变体、社会变体与社会网络、语码转换、语码混合、复杂语码和局限语码等几个方面分析人物语言,从而发掘人物特点,挖掘作品技巧与内涵.  相似文献   

8.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主要发生在汉语和媒介语或学生母语之间。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语码转换可以成为沟通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可调节课堂气氛,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影响,其关键是要把握好使用的“度”。另一方面,应辩证看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出现大量选用目标语的简单语码,而回避复杂语码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濒危语言与衰变语言——毛南语语言活力的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濒危语言研究应区分“濒危语言”和“衰变语言”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概念,对于探索濒危语言的规律,以及制定濒危语言的对策都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语言顺应论与英语课堂教学的语码转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the Adaptation Model of Code Switching Study)指的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和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三种。本文分析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探讨了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特征,指出教师话语和语境的顺应可以促进有效的语言输入,提高话语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